十幾歲初中班主任把他的借書證借給我,生吞活剝看了好些外國小說,都是繁體字版本,不僅看完一點收獲都沒有,反而看倒了胃口,很長時間都不看外國小說。后來看《飄》、看《簡愛》,沉浸在情節里,收獲有限。
最近看木心的《文學回憶錄》,盛贊種種經典,才發現外國作品大大缺課。
究其原因,跟所受的教育有關。好人壞人、非黑即白,頭腦簡單到看到人就想放進框框里甄別一下,高爾基的一框既得,別的可就沒那么聽話,亦正亦邪,不好分辨。
歷史背景、意識形態通通不了解,像兩個世界的人對話,不知道對方在說什么,遑論思維方式,根本無法溝通。還有個最重要的原因,就是本人如井底之蛙,以為哪里都一樣。
發現了另有乾坤,驚出一身冷汗,如果不幸英年早逝,跟別的鬼談起來竟不知有漢,豈不成了笑話?
讀一本書,打開一扇窗,能聽到肚子里土墻崩塌的聲音,記憶里那些黑白片似的人物色彩鮮明起來,種種奇怪的舉動也知道從何而來了。
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都需重新定位,折騰,在所難免;累,也值得。
怪誰嗎?第一怪自己,愚頑不化,缺少探索精神,自以為是。晚嗎?朝聞道,夕死可矣。種種的哀嘆感慨都不如埋頭努力,一家家看起來。
原來聽過個笑話,是真人真事,生在河蟹產地的某人堅信螃蟹沒什么吃頭兒,幾十歲了沒吃過,一次生了好奇心嘗了一點,后悔這樣的美味竟然當面錯過了大半輩子。
這樣的事情太多,有補課的機會,已經是萬分幸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