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國少數民族史學史(上冊)
- 汪受寬主編
- 2516字
- 2021-09-18 16:06:42
第四節 魏晉南北朝時期西南夷史學
西南夷各族分布的地區在三國時期稱之為南中,為蜀國所有。西晉設寧州,作為十九州之一,第一次將西南地區劃入了直屬中央的行政區劃。南北朝時期,隨著爨氏勢力稱雄南中,西南夷各部族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
魏晉南北朝時期對西南夷歷史的記錄和研究達到了一個繁榮時期,時近而跡明,時近而史易核,特別是西南地區出現了一批記錄西南夷歷史的地方志書,使西南夷的史學研究逐步成熟起來。
《后漢書》由南朝劉宋時期的范曄編撰,其中的《西南夷列傳》把西南夷分為夜郎、哀牢、滇王、邛都、筰都冉駹等類,記載東漢時期西南地區的史事以及風土雜聞。此外,諸《帝紀》,《公孫述列傳》、《岑彭列傳》、《陳禪列傳》、《杜喬列傳》、《黨錮列傳》等傳,《天文志》、《五行志》、《百官志》等志都有涉及西南夷地區的記載。
《后漢紀》,東晉袁宏撰,仿照荀悅《漢紀》把后漢諸史改寫成編年體形式,其中有關西南的記錄有一定價值。
《三國志》,西晉陳壽撰,其《蜀書》之《李恢傳》、《呂凱傳》、《后主傳》、《諸葛亮傳》等篇中,記錄了有關西南夷的歷史及諸葛亮安定南中之事。
《漢晉春秋》,東晉習鑿齒撰,五十四卷,另有四十七卷說。該書記述上起自東漢光武帝,下止于西晉愍帝,共281年間歷史。書中有對南中的記載,如“(諸葛)亮至南中,所在戰捷。聞孟獲者,為夷、漢所服,募生致之。……遂至滇池。南中平,皆即其渠率而用之”[136]。從中可以看出,在晉人的記載中“南中”已取代“西南夷”,說明兩漢以后這一地區的政治形勢發生了重大變化。
晉、宋、齊、梁諸書中,唯本紀記載設置爭取西南諸族及任命刺史之事。究其因大抵自晉室南遷后,南北分立,蜀為李成割據,十余年后,晉定蜀,收復南中,而南中大姓爨氏勢力雖受命設治,其實是據地自雄,晉未能加強統治,宋、齊、梁皆然,后北周得勢于蜀,隋初又分兵略定南中,另開局面。故約二百年間,南北朝僅號令南中,任命官吏遙領而已。
魏晉南北朝時期,見于正史或中原皇朝所記錄的有關西南史事者大體如上所列。這一時期也出現了一批以記錄西南夷歷史的地方志書。
《永昌郡傳》,魏晉佚名撰,是一部年代較早的云南地方史。據方國瑜先生考證,大約成書于蜀漢建興三年(225)至西晉太安二年(303),因為歷代史籍目錄并未收錄,所以難以確定。該書對云南境內各地山川河流、民風民俗等描繪細致,特別是記述了當時南中各民族的分布及其社會經濟情況,為西南夷的研究提供了珍貴的材料。從該書記錄的資料推測,作者必定深入云南考察,才可能記錄如此詳細。但是作者經常使用侮辱、蔑視少數民族的詞句,反映了作者的民族偏見和熱衷于搜集離奇傳聞的特點。
《南中異物志》,三國蜀譙周撰,已佚。譙周,字允南, 三國蜀為光祿大夫,入晉,拜騎都尉,魏晉之際的著名學者,著述甚豐。據《三國志·蜀書·譙周傳》云:“凡所著述,撰定《法訓》、《五經論》、《古史考》之屬百余篇。”[137]這些著作,包括《南中異物志》在內,已全部散佚。其所撰《異物志》,《史記集解》引作《巴蜀異物志》,如《史記·絳侯周勃世家集解》引晉灼語:“《巴蜀異物志》謂頭上巾為昌絮。”《文選蜀都賦注》引譙周《異物志》云:“涪陵多大龜,其甲可以卜,其緣中又似瑇瑁,俗名曰靈。”又引云:“滇池在建寧界,有大澤水周二百余里,水乍深廣乍淺浹,似如倒池,故名滇池。”[138]可見,《南中異物志》主要記載了當時南中的一些風俗民情。
西晉左思著、劉逵注《蜀都賦注》中有關西南之建寧、興古、牂牁、朱提、云南、永昌諸郡的風土和物產,有十余條可資考校。佚書《廣志》亦錄有關西南事者十余條。
《南中八郡志》,晉佚名撰,是晉代西南地區以及交州的一部地方志書。雖然已經亡佚了,但曾經被很多書籍引用過。該書詳細描述了當時西南地區的動植物情況,專門記載了三國劉禪時云南礦產的分布情況,還記載了與云南相鄰的驃國百姓的生活材料。
《南中志》,晉魏完撰,在隋唐時已佚。從后世古籍引用內容來看,該書應當是一部反映西南地區風物的專書。
《廣志》,晉郭義恭撰,是雜錄志書,已佚,多見于《藝文類聚》、《初學記》及《太平廣記》等書征引。其中有關西南事者數十條,為重要史料。其他如《博物志》、《蜀郡記》、《西京雜記》等佚文,從諸本類書所引西南事者亦有數十種,詳見方國瑜主編之《云南史料從刊》。
《華陽國志》是中國現存最早的一部地方志,記載了漢晉時期巴、蜀、漢中、南中的地理沿革、歷史人物、民族風情、山水物產等,由東晉常璩撰寫于晉穆帝永和四年至永和十年(348—354)。全書分為巴志,漢中志,蜀志,南中志,公孫述、劉二牧志,劉先主志,劉后主志,大同志,李特、李雄、李期、李壽、李勢志,先賢士女總贊,后賢志,序志并士女目錄等,共十二卷,約十一萬字。《華陽國志》把南中和巴、蜀、漢中組合在一起,反映出漢晉時期的政治地理區劃。這四部分正是漢武帝“改梁為益”的益州刺史部地區。益州是在古梁州的基礎上擴大而來,常璩根據《禹貢》中“華陽黑水惟梁州”的記載,把這部關于“大益州”的地方志取名為《華陽國志》。南中是益州刺史部的重要組成部分,《華陽國志》的《南中志》開篇寫道:“寧州,晉泰始六年初置,蜀之南中諸郡,庲降都督治也。南中在昔,蓋夷越之地,滇、濮、句町、夜郎、葉榆、桐師、巂唐侯王國以十數。”[139]把這段記載和《史記·西南夷列傳》對照,就可以看出,南中是除去蜀郡北部和西部的白馬、邛、筰、冉駹以外的西南夷地區,也就是說,《華陽國志》所記南中即漢代益州南部。
《水經注》,北魏酈道元著,是一部較完整的以記載河道水系為主的綜合性地理著作,其中,《若水》、《延江水》、《存水》、《溫水》、《淹水》、《葉榆河》等詳細介紹了流經西南地區的多條河流以及與之相關的郡縣、城市、物產、風俗、傳說、歷史等。
綜上所述,魏晉南北朝時期,隨著西南地方志書的大批涌現,西南夷的史學也逐漸繁榮起來,給后世留下了一批有關西南夷研究的史料。然而,隨著政治局勢的改變,西南地區的民族格局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秦漢時期活動于這一區域的夜郎、嶲唐、昆明、哀牢等族類逐漸消失,為新崛起的爨氏集團和渠帥等勢力所取代,正因為如此,西南夷這一稱謂所表示的族類概稱和地域范圍也不為后世的史書所使用,故而,西南夷的史學也從此走向了衰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