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李燕寧臨證醫案輯錄
- 吳金勇 周朋 襲雷鳴主編
- 10888字
- 2021-09-18 16:12:22
第六節 發熱案
案一 柴胡桂枝湯治療太少兩感案
李某某,女,4歲,2008年9月8日初診。
主訴:發熱4天。
現病史:患兒4天前受涼后發熱,最高體溫38.6℃,自服小兒感冒清熱顆粒、布洛芬顆粒等,熱勢退而復升,體溫波動在37.0℃~38.4℃,遂來診。刻下癥見:發熱,每午后始升,形如瘧,微汗出,頭暈,鼻塞、流涕,偶咳嗽,少痰,納眠可,二便調。查體:體溫37. 9℃,神志清,精神可,咽淡紅,扁桃體無腫大;心、肺、腹未及異常。血常規未見明顯異常。舌脈:舌淡紅,苔薄白,脈弦。
中醫診斷:發熱。辨證:太陽少陽兩感于寒。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調和營衛,暢達樞機。
處方:柴胡桂枝湯加減。柴胡24g,黃芩15g,黨參15g,清半夏9g,桂枝9g,白芍9g,葛根24g,僵蠶9g,蟬蛻9g,炒牛蒡子9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太陽受邪,則見汗出,鼻塞、流涕,咳嗽;少陽被擾,則見頭暈、脈弦。頭痛、發熱為二者共有之癥。太陽受寒,發熱與惡寒同時存在;少陽不和,始惡寒,后發熱,寒熱往來如瘧狀。太陽頭痛,多發于枕部及頸項;少陽頭痛,多發于兩側顳部。
《傷寒論》柴胡桂枝湯,主傷寒外感發熱,桂枝湯調和營衛,發散太陽風寒之邪,解肌表之熱;小柴胡湯和解少陽,疏利少陽之樞機,清膽腑郁熱。
案二 大柴胡湯治療少陽郁熱案
龔某某,男,5歲,2008年9月15日初診。
主訴:發熱3天。
現病史:患兒3天前無明顯誘因發熱,體溫最高38.7℃,靜脈滴注阿奇霉素2天,口服退熱藥,熱勢反復,遂來診。刻下癥見:發熱,噴嚏時作,流涕,時有咳嗽,嘔吐2次,嘔吐物為胃內容物,腹部不適,納欠佳,睡眠可,大便兩日未行,小便可。查體:體溫37.2℃,咽紅;聽診雙肺呼吸音清,腹部叩診鼓音。血常規未見異常。舌脈:舌紅,苔黃厚,脈浮數。
中醫診斷:發熱。辨證:少陽郁熱。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外解少陽,內瀉結熱。
處方:大柴胡湯加減。柴胡12g,黃芩12g,清半夏9g,麩炒枳實9g,白芍18g,熟大黃9g,蒼耳子9g,川貝母9g,瓜蔞12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
二診(2008年9月18日):2劑熱退,咳嗽,咯痰色黃,無涕,無惡心嘔吐,無腹痛,納眠可,二便調。咽紅,舌淡紅,苔白略厚,脈浮。里熱得下,少陽得疏,故熱退,但肺失宣肅,痰濁阻肺。治以宣肅肺氣,化痰止咳,方選麻杏石甘湯合二陳湯加減。
處方:炙麻黃6g,炒苦杏仁9g,生石膏15g,陳皮9g,清半夏9g,茯苓12g,瓜蔞15g,川貝母12g,炙甘草6g。7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本案是以外解少陽、內瀉結熱法治療邪郁少陽之發熱。
患兒感受風寒邪氣,郁于衛表,肺衛失宣,故見發熱、打噴嚏、流涕、咳嗽。太陽病不解,易傳少陽,兼入陽明;邪氣循經,留于少陽半表半里之間,氣郁化熱,正邪相爭則反復發熱;積滯于內,陽明郁熱,少陽樞機不利,陽郁不伸,亦發熱。“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 熱入陽明,故嘔逆、便秘。治當表里雙解,方選大柴胡湯。
大柴胡湯源自《傷寒論》,是為表里同病而設,有外解少陽、內瀉結熱之功。臨床辨證須抓主綱,即少陽、陽明同病。癥見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心煩嘔惡,心下痞滿疼痛,大便不解或協熱下利,苔黃脈弦有力等。方中柴胡、枳實舒暢氣機;大黃、黃芩瀉熱行血、清上通下;甘草、白芍甘緩;諸藥辛開苦降,疏通氣機,和解少陽。再加半夏降逆止嘔,瓜蔞、川貝母化痰止咳,蒼耳子宣通鼻竅,可兼顧周全。
案三 白虎湯治療陽明熱盛案
王某,女,4歲,2007年5月19日初診。
主訴:發熱3天。
現病史:患兒3歲前有高熱驚厥史1次。近來天氣乍寒乍熱,3天前調攝不慎,受涼后鼻塞、流涕,次日開始發熱、惡寒,就診于當地醫院,經抗感染及降溫等對癥處理后,熱稍退而復熾,遂來診。刻下癥見:發熱,口渴喜飲,微汗出,偶咳,納少,眠可,小便短赤,大便3日未行。查體:體溫38.8℃,形體壯實,面色紅赤,口唇紅,咽紅,膚熱灼手,四肢無抽動。血常規:白細胞總數 5.8×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48.4%,淋巴細胞百分比41.2%。舌脈:舌紅,苔白厚,脈洪數。
中醫診斷:發熱。辨證:陽明氣分熱盛。
西醫診斷:發熱(原因待查)。
治法:辛寒清熱,益氣生津。
處方:白虎湯加減。知母9g,生石膏30g,太子參18g,青蒿12g,秦艽12g,滑石18g,羚羊角粉(沖)2g, 鉤藤(后下)9g,炙甘草6g。5劑,日1劑,水煎服。囑飲食清淡,忌食油膩、生冷之品。
二診(2007年5月24日):患兒服藥后大便每日2次,先硬后溏,熱勢大減,體溫37.2℃,仍口渴,小便調,舌紅,苔白略厚,脈細數。熱病后期,津氣兩傷,治當益氣生津,以竹葉石膏湯加減。
處方:竹葉12g,生石膏15g,太子參15g,麥門冬9g,清半夏6g,焦山楂12g,焦神曲12g,焦麥芽12g,炒萊菔子12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患兒前已診治,用過發汗藥物,癥見大熱、大渴、脈洪,雖僅微汗,亦符合氣分熱盛之證,故先用白虎湯治之。微汗是氣津匱乏,故加太子參益氣生津。津傷明顯,陰血不足,故用青蒿芳香透散,退虛熱,可使伏熱外透而出,并且青蒿長于清肝膽和血分之熱,伍秦艽“煩渴之病須之,取其去陽明濕熱也”,《本草綱目》指秦艽“治胃熱,虛勞發熱”,以加強退熱作用。滑石利水通淋,清熱解暑,《本草通玄》云其“利竅除熱,清三焦,涼六府,化暑氣”,更確保清熱之效立見。因患兒有高熱驚厥史,加羚羊角粉、鉤藤鎮肝息風,羚羊角粉亦能清熱解毒。患兒初起大便不通,且用藥清熱力強,致氣津兩傷,故熱退中病即止,改竹葉石膏湯益氣生津。治療過程急則治其標,收到較好效果。
高熱乃兒科臨床上常見的急癥之一,外感、內傷皆能致之,臨床上以外感熱病多見,發熱之病因紛繁,證候亦雜,機制各異。李師認為,推其所以,多責之于外感六淫,疫癘時邪病毒;或因胎稟因素,或飲食不節、驚嚇及臟腑病變等。蓋小兒肌膚疏薄,衛外不固,況寒溫不知自調,飲食不知自節;外邪侵襲,首先犯衛,營衛不和,陰陽失調,邪正交爭,遂發高熱。小兒純陽之體,感受六淫之邪,多從火化,故臨床以風熱、氣分實熱證為多見。
案四 大柴胡湯治療少陽陽明并病案
王某某,女,3歲,2004年5月初診。
主訴:反復發熱5天。
現病史:患兒5天前無明顯誘因開始發熱,體溫最高38.9℃,先后予對乙酰氨基酚滴劑、布洛芬顆粒、清開靈顆粒、羚羊角粉、雙黃連口服液等藥物口服,汗出不多,熱退而反復,進食減少,并惡心、腹痛,遂來診。刻下癥見:發熱,汗出不暢,無惡寒,咳嗽有痰,惡心,納差,腹痛,大便干,小便調。查體:體溫38.4℃,煩躁,面色紅,口唇干,咽紅;聽診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血常規未見異常。舌脈:舌紅,苔黃,脈弦數。
中醫診斷:發熱。辨證:少陽陽明并病。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和解少陽,內清陽明。
處方:大柴胡湯加減。柴胡24g,黃芩12g,清半夏9g,麩炒枳實9g,白芍12g,熟大黃9g,青蒿15g,炒紫蘇子9g,炒葶藶子9g,炙甘草6g。3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傷寒論》曰:“傷寒發熱,汗出不解,心中痞硬,嘔吐而下利者,大柴胡湯主之。”大柴胡湯為表里雙解劑,和解少陽、內瀉熱結,主治少陽陽明合病,往來寒熱,胸脅苦滿,嘔不止,郁郁微煩,心下痞硬,或心下滿痛,大便不解,或協熱下利,舌苔黃,脈弦數有力,臨床常用于治療急性胰腺炎、急性膽囊炎、膽石癥、胃潰瘍、十二指腸潰瘍等屬少陽陽明合病者。
李師分析,本案發熱為“傷寒發熱”。服退熱藥而汗出,即傷寒發汗后;熱退而反復,乃“往來寒熱”“汗出不解”;雖有汗而不暢,是為表里不和;口唇干,即少陽證之“咽干”;煩躁、惡心、納差,即少陽證之“心煩喜嘔”“默默不欲飲食”;“陽明之為病,胃家實是也”,腹痛、惡心、大便干,乃陽明腑證“大便不解”;表證不明顯,提示邪氣入里,不在太陽之表。綜合辨證,病未離少陽,漸入陽明,屬少陽陽明并病。《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說:“柴胡證在,又復有里,故立少陽兩解法。以小柴胡湯加枳實、芍藥者,仍解其外以和其內也。去參、草者,以里不虛。少加大黃,以瀉結熱。倍生姜者,因嘔不止也。斯方也,柴胡得生姜之倍,解半表之功捷;枳、芍得大黃之少,攻半里之效徐,雖云下之,亦下中之和劑也。”
李師強調,對于中醫經典,尤其《傷寒雜病論》的論述,要熟讀背誦,更要靈活理解,才能有效運用于臨床,否則只能是“紙上談兵”。
案五 柴葛解肌湯治療三陽熱盛案
李某某,女,2歲4個月,2004年2月23日初診。
主訴:發熱2天。
現病史:患兒2天前無明顯誘因開始發熱,自予清開靈顆粒、三九感冒靈顆粒口服,熱勢不退,今晨體溫最高39.5℃,遂來診。刻下癥見:發熱,頭痛,鼻塞,打噴嚏,流清涕,偶咳嗽,有痰,納差,眠欠安,二便調。查體:精神略煩躁,下唇有1處潰瘍,咽充血;心、肺、腹未及異常。血常規未見異常。舌脈:舌紅,苔黃膩,指紋紫。
中醫診斷:發熱。辨證:三陽熱盛。
西醫診斷:潰瘍性口腔炎。
治法:解表清里,瀉三陽火。
處方:柴葛解肌湯加減。柴胡15g,葛根24g,生石膏18g,黃芩12g,羌活12g,獨活12g,赤芍12g,白芷15g,牡丹皮15g,焦山楂15g,雞內金9g,炒萊菔子15g,生甘草6g。3劑,日1劑,水煎服。囑清淡飲食,勿食辛辣等刺激食品。
盡劑而愈。
按:
外感發熱,多因感受六淫之邪或溫熱疫毒之氣。外感六淫,從口鼻或皮毛而入,侵襲人體,衛陽被遏,不得宣發,郁而化熱,寒熱錯雜,三陽同病,病位在肺,兼擾心脾和胃腸。
《傷寒六書》柴葛解肌湯,由柴胡、葛根、羌活、黃芩、芍藥、白芷、桔梗、石膏、生姜、大棗、甘草組成,陶氏制此方用以治療“陽明經證”,后世則多治療太陽、陽明、少陽三陽合病。張秉成《成方便讀》云:“治三陽合病,風邪外客,表不解而里有熱者。故以柴胡解少陽之表,葛根、白芷解陽明之表,羌活解太陽之表,如是則表邪無容足之地矣。然表邪盛者,內必郁而為熱,熱則必傷陰,故以石膏、黃芩清其熱,芍藥、甘草護其陰,桔梗能升能降,可導可宣,使內外不留余蘊耳。用姜、棗者,亦不過借其和營衛,生津液,通表里,而邪去正安也。”
小兒容易出現寒從熱化,表里俱熱的表現。柴葛解肌湯辛涼解肌,兼清里熱,是治療小兒外感熱病經典方劑之一。方中柴胡、葛根解肌清熱共為君藥,柴胡又能疏暢氣機,以助里熱外瀉;輔以白芷、羌活增強解表散邪之功,黃芩、石膏清肺胃里熱,《醫宗金鑒·刪補名醫方論》載“葛根、白芷解陽明正病之邪,羌活解太陽不盡之邪,柴胡解少陽初入之邪。佐膏、芩治諸經熱,而專意在清陽明”,上四藥共為臣藥;白芍可斂陰和營,以防疏散太過而傷津耗陰,桔梗宣利肺氣并能載諸藥上行于三陽,姜、棗調和營衛,甘草調和諸藥,為使藥。
本案芍藥為赤芍,功能清熱涼血,與牡丹皮共用增效。小兒感冒與成人不同之處,其一便是由于夾滯,外感高熱伴口皰者,多內有積滯,故加山楂、菜菔子、雞內金消積化滯。
案六 銀翹白虎湯治療氣營兩燔案
王某某,男,3歲2個月,2004年11月24日初診。
主訴:發熱1天。
現病史:患兒3天前開始咳嗽,有痰,晨起及夜間稍重,口服藥物,咳嗽減輕;就診前夜患兒發熱,體溫最高39.6℃,予對乙酰氨基酚口服及物理降溫,汗出體溫暫降,熱勢反復,遂來診。刻下癥見:發熱,夜間體溫高,偶咳嗽,無鼻塞、流涕,納差,喜飲水,眠欠安,大便偏干,小便調。查體:體溫38.3℃,咽充血;心、肺、腹未及異常。血常規未見明顯異常。舌脈:舌紅,苔少剝脫,脈細數。
中醫診斷:發熱。辨證:氣營兩燔。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清氣,涼營,透表。
處方:銀翹白虎湯加減。金銀花24g,連翹15g,生石膏30g,知母15g,牡丹皮15g,玄參15g,青蒿15g,秦艽15g,生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發熱,按衛氣營血辨證,邪在衛分,惡寒發熱;邪入氣分,高熱汗出;邪入營分,身熱夜甚;邪入血分,身熱不揚。本案患兒,既有氣分的高熱、汗出、喜飲,也有營分的身熱夜甚、舌紅苔少、脈細而數,故屬氣營兩燔證。銀翹白虎湯由銀翹散、白虎湯化裁而來,方中石膏、知母清瀉肺胃而除煩熱;粳米、甘草合知母既益胃生津以滋燥熱,又緩解全方之寒涼;金銀花、連翹疏風解表、清熱解毒,牡丹皮、玄參清營涼血,青蒿、秦艽清解透熱。諸藥合用,清氣瀉熱、解毒養陰,既辛涼透衛表,又甘寒涼營血,正合葉天士在《外感溫熱篇》所言:“在衛汗之可也,到氣才可清氣,入營猶可透熱轉氣……入血就恐耗血動血,直須涼血散血。”
案七 連樸飲治療濕溫案一
盧某某,女,4歲,2008年8月30日初診。
主訴:發熱伴腹脹1天。
現病史:昨日午后患兒無明顯誘因始發熱,最高體溫38.5℃,伴惡心、腹脹、頭痛,家長予對乙酰氨基酚混懸液口服,熱暫退而復起,遂來診。刻下癥見:發熱,無寒戰,汗出不暢,頭暈、頭痛,無咳嗽、鼻塞、流涕,納食欠佳,飲水可,惡心,腹脹,眠可,二便可。查體:體溫38.5℃,心率86次/分,呼吸22次/分,神志清,精神欠佳,咽略紅,扁桃體無腫大;心、肺、腹未及異常。舌脈:舌紅,苔黃膩,脈滑數。
中醫診斷:發熱。辨證:中焦濕熱、胃氣不和。
西醫診斷:發熱原因待查。
治法:苦辛通降,燥濕清熱。
處方:連樸飲加減。黃連9g,川厚樸12g,淡豆豉12g,梔子9g,石菖蒲15g,清半夏9g,蘆根15g,全瓜蔞15g,生甘草6g。5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外感濕熱,正邪交爭則發熱,濕邪郁蒸則身熱不揚,汗出不暢;濕熱蘊于中焦,胃降失和,故見厭食、惡心、腹脹;濕濁之氣上束于首,而見頭暈、頭痛。
連樸飲,出自王孟英《霍亂論》,原方主濕熱蘊伏而成霍亂。近代程門雪云:“如濕溫壯熱無汗,或汗出不徹,胸中煩悶,脘腹痞滿,口渴喜熱飲,小溲黃赤,舌苔黃膩,則為濕熱兼重,郁阻脾胃,須透邪化濕清熱并重,以王氏連樸飲最為的對。”今用連樸引治濕溫發熱,胃降失和。以淡豆豉配梔子,輕清透邪,清宣郁熱;黃連配半夏,苦辛通降,化濕清熱;厚樸配蘆根,苦溫燥濕,甘寒清熱并用;石菖蒲芳香化濁,全瓜蔞甘寒化痰。全方苦辛通降,燥濕清熱,兼以透邪。本方誠為濕溫邪在氣分、濕熱并重、表里兼治之方。
案八 連樸飲治療濕溫案二
羅某某,男,1歲,2008年8月18日初診。
主訴:反復發熱18天。
現病史:患兒18天前開始發熱,體溫最高38.7℃,就診于多家西醫院,靜脈滴注青霉素、頭孢類抗生素、地塞米松等藥物,并口服退熱藥,體溫暫降而復升,波動于37.0℃~37.8℃,遂來診。刻下癥見:體溫偏高,微汗出,無咳嗽、流涕,時有嘔吐,嘔吐物為胃內容物,口渴,納食欠佳,睡眠欠安,大便偏稀,每日3次,小便調。查體:體溫37.3℃,精神倦怠,咽充血;聽診雙肺呼吸音粗,未聞及干濕性啰音;腹膨隆,叩診鼓音。血常規:白細胞總數 6.0×109/L,中性粒細胞百分比38.4%,淋巴細胞百分比 58.2%。舌脈:舌紅,苔黃膩,指紋紫滯。
中醫診斷:發熱。辨證:濕熱并重。
西醫診斷: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清熱化濕,運脾和胃。
處方:連樸飲加減。黃連6g,厚樸6g,石菖蒲12g,半夏6g,梔子6g,葛根12g,青蒿12g,白薇12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
二診(2008年8月21日):患兒服藥3劑熱退,現偶咳嗽,腹脹,納眠欠佳,大便偏稀,每日4次。舌淡紅,苔白厚。表邪已祛,濕熱食積內阻于腸胃。治以消導化積,清熱祛濕,方選枳實導滯散加減。
處方:麩炒枳實6g,厚樸6g,檳榔9g,黃芩6g,連翹9g,熟大黃6g,炒萊菔子12g,焦山楂12g,焦神曲12g,焦麥芽12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
三診(2008年8月28日):偶咳,有痰不能咯吐,舌紅,苔白膩。痰熱內蘊病機仍在。治以理氣化痰,清膽和胃,方選黃連溫膽湯加減。
處方:黃連6g,竹茹6g,麩炒枳實6g,麩炒枳殼6g,陳皮9g,清半夏6g,焦山楂12g,焦神曲12g,焦麥芽12g,炒萊菔子12g,川貝母6g,瓜蔞9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患兒外感濕熱之邪,邪犯肺衛,濕熱郁遏,肺衛失宣,故見發熱;濕性黏滯,不易速去,故熱不為汗解;濕阻中焦,氣機壅滯,故見脘腹脹滿;濕阻脾胃,升降失職,胃失和降,則惡心、嘔吐,不思進食;脾失健運,不升運清氣,則水谷下趨而為泄瀉臭穢;濕熱傷津,吐瀉傷液,故見口渴;舌紅、苔黃膩為濕熱俱盛之象。
本案是以清熱化濕、運脾和胃法治療濕熱并重之濕溫病。濕溫病由于其病邪性質的特異性,病機傳變較一般溫熱病纏綿難愈,章虛谷言“濕土之氣同類相召,故濕熱之邪始雖外受,終歸脾胃”。葉天士言“或透風于熱外,或滲濕于熱下”,薛生白亦道“濕熱兩分,其病輕而緩”,治療上,應芳香化濕、苦寒清熱、淡滲利濕三法合用,并根據病在表在里,佐以宣透利肺、消導運脾、行氣通達之法,分消走泄,宣暢三焦。
方選連樸飲加減,方中黃連清熱燥濕,厚樸行氣化濕,使氣行則濕化,濕化則熱去;梔子助黃連之用,使濕熱從小便而出;石菖蒲芳香化濕而醒脾;半夏燥濕降逆而和胃止吐;葛根辛涼解表,清熱升津;青蒿、白薇清透里熱而不傷津液,合方共奏芳香化濕、透熱解表之功。黃連、梔子等屬苦寒,厚樸、半夏等屬辛溫,合用“辛開苦降”“苦辛通降”,意在清熱燥濕、宣通氣機,以達調和脾胃、清升濁降而止吐瀉之功。
案九 蒿芩清膽湯治療濕溫案
張某某,女,5歲,2007年8月2日初診。
主訴:發熱2周。
現病史:患兒2周前開始發熱,當地醫院診為上呼吸道感染、發熱原因待查,先后予利巴韋林、頭孢類抗生素靜脈滴注治療2周,仍持續發熱,汗出熱不解,不欲飲食,干嘔,吐黃黏涎,遂來診。刻下癥見:發熱,午后熱甚,午夜以后減輕,汗出熱不減,口干不欲飲,時有惡心,吐黃黏涎,不思飲食,小便黃少,大便黏滯不爽。查體:體溫37.8℃,精神不振,面色黃,口唇干燥,咽紅;心、肺未及異常,腹脹,未及壓痛及反跳痛。血常規:白細胞4.9×109/L,中性粒細胞43.4%,淋巴細胞51.2%。舌脈:舌紅,苔黃膩,脈細濡。
中醫診斷:發熱。辨證:三焦濕熱。
西醫診斷:發熱原因待查。
治法:清熱除濕,上下分消。
處方:蒿芩清膽湯加減。青蒿15g,黃芩12g,竹茹9g,麩炒枳實9g,麩炒枳殼9g,清半夏9g,茯苓12g,陳皮9g,秦艽12g,滑石18g,黃連9g,炙甘草6g。5劑,日1劑,水煎服。囑飲食清淡,忌食油膩、生冷及辛辣等食物。
二診(2007年8月7日):病輕癥減,體溫正常,惟飲食不佳,二便調,舌淡,苔白略厚膩,脈濡數。濕熱彌漫三焦,偏于中上兩焦,濕重于熱。治以清利三焦,方選三仁湯加減。
處方:薏苡仁15g,炒苦杏仁6g,白豆蔻9g,滑石18g,法半夏9g,厚樸9g,通草6g,竹葉12g。4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本案屬中醫濕溫證,為濕熱困阻三焦,致氣機不暢。患兒感受濕熱邪氣,濕遏熱郁,阻于少陽膽與三焦。午后陽氣盛隆,正邪交爭而發熱,午夜陽氣潛藏,正不與邪爭,則發熱暫退。三焦氣機不暢,膽中相火乃熾,以致少陽樞機不利。膽經郁熱偏重,故寒輕熱重、口苦。濕阻中焦,則不思飲食,乏力;膽熱犯胃,液郁為痰,胃氣上逆,故嘔黃涎而黏。濕阻三焦,侵犯下焦,水道不暢,致小便短少,其色黃赤,大便黏滯不爽。舌紅,苔稍黃膩,脈細濡為濕熱之征象。治宜分利三焦,宣化表里之濕熱,清膽利濕,和胃化痰。
蒿芩清膽湯是俞根初為濕熱郁阻少陽所立方。何秀山曰:“手足少陽,合為一經,其氣化,一寄于膽中以化水谷,一發于三焦以行腠理,若受濕遏熱郁,則三焦之氣機不暢,膽中相火乃熾……膽火熾,必犯胃而液郁為痰。”膽中熱盛,必犯胃,犯胃導致胃的降濁功能異常,液郁為痰,即木郁土壅,脾胃不能正常運化,形成痰、濕、熱,痰、濕、熱阻滯氣機,導致手足少陽氣機不利,即土壅木郁。李師臨床體會,濕熱不論外感、內生,都會影響少陽氣機之升降出入,使濕、熱、痰郁阻少陽,治療必須清透少陽、分消痰濕。蒿芩清膽湯方中青蒿苦寒芳香,輕揚宣透,黃芩苦寒清熱燥濕,兩藥為伍,清透少陽濕熱。半夏、陳皮、枳殼、竹茹,辛溫苦寒,辛開苦降,分消走泄。正如張仲景所說:“病痰飲者,當以溫藥和之。”茯苓、碧玉散使濕、熱從小便而去,使痰濕有出路。濕去痰消,熱無以留,膽中正之官安和,上癥悉除。加秦艽,祛風清熱利濕,既清濕熱,亦退虛熱,使邪去正安。
案十 三仁湯治療濕溫案
李某某,男,2歲, 2003年12月26日初診。
主訴:發熱5天。
現病史:患兒5天前無明顯誘因開始發熱,夜間體溫升高,最高37.9℃,家長予清開靈顆粒、利巴韋林顆粒等口服2天,未見緩解;3天前就診于山東省千佛山醫院,予頭孢類抗生素靜脈滴注3天,仍反復發熱,遂來診。刻下癥見:發熱,下午體溫稍高,不咳嗽,無流涕,納差,大便先干后稀,小便調。查體:體溫37.4℃,面稍黃,咽稍紅;心、肺、腹未及異常。血常規未及異常。舌脈:舌稍紅,苔黃膩,指紋紫滯。
中醫診斷:發熱。辨證:濕重于熱。
西醫診斷: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清熱利濕。
處方:三仁湯加減。炒苦杏仁6g,白豆蔻9g,薏苡仁15g,清半夏6g,厚樸6g,通草9g,竹葉12g,滑石18g,青蒿15g,炙甘草6g。3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而愈。
按:
本案是濕溫初起,邪在氣分,濕重于熱的案例。究其病因,一為外感濕熱之邪,一為濕飲內停,再感外邪,內外合邪,釀成濕溫,誠如薛生白《溫熱經緯》中所言“太陰內傷,濕飲停聚,客邪再至,內外相引,故病濕熱”。衛陽為濕邪遏阻,雖發熱而不揚;濕為陰邪,旺于申酉,邪正交爭,故午后熱甚;濕性纏綿,故熱勢難退;濕熱蘊于脾胃,運化失司,氣機不暢,則見不饑、便稀。其癥頗多疑似,每易誤治,故《溫病條辨》明示:不可見其頭痛惡寒,以為傷寒而汗之,汗傷心陽,則神昏耳聾,甚則目瞑不欲言;不可見其中滿不饑,以為停滯而下之,下傷脾胃,濕邪乘勢下注,則為洞泄;不可見其午后身熱,以為陰虛而用柔藥潤之,濕為膠滯陰邪,再加柔潤陰藥,兩陰相合,則有錮結不解之勢。治宜宣暢氣機、清熱利濕。
三仁湯出自《溫病條辨》,書中載“惟以三仁湯輕開上焦肺氣,蓋肺主一身之氣,氣化則濕亦化也”,原為邪在氣分、濕重于熱之濕溫初起而設。方中杏仁宣利上焦肺氣,氣行氣化,有助濕化;白豆蔻仁芳香化濕,行氣化濁寬中,暢中焦之氣;《溫熱論》主張對濕熱之治應“滲濕于熱下,不與熱相搏,勢必孤矣”,認為“通陽不在溫,而在利小便”,薏苡仁甘淡性寒,滲濕利水而益脾,使濕熱從下焦而去。三仁合用,三焦分消,湯名“三仁”。滑石、通草、竹葉甘寒淡滲,加強君藥利濕清熱之功,半夏、厚樸行氣化濕,散結消痞除滿。諸藥合用,共成宣上、暢中、滲下之劑,而有清熱利濕、宣暢濕濁之功,使濕邪從三焦分消,濕解熱清,則濕熱諸癥自解。
案十一 補中益氣湯治療氣虛發熱案
劉某某,男,7個月,2008年9月1日初診。
主訴:發熱10余天。
現病史:患兒平素即體弱易感,自汗,納少,便溏。10天前受涼后出現發熱、咳嗽等,經門診以肺炎收入本院兒科,經中西醫結合治療后,肺內感染得到控制,啰音消失,咳嗽漸止,體溫漸退,但仍波動在37.1℃~37.6℃。刻下癥見:發熱,自汗,汗清稀,懶動,納欠佳,眠可,大便略溏,日2~3次,小便可。查體:體溫37.3℃,面白無華,咽淡紅;心、肺、腹未及異常。血常規未見明顯異常。舌脈:舌淡紅,苔薄白,指紋淡紅。
中醫診斷:發熱。辨證:氣虛發熱。
西醫診斷:肺炎愈后。
治法:補中益氣,清透除熱。
處方:補中益氣湯加減。黃芪15g,黨參12g,炒白術9g,當歸9g,陳皮9g,柴胡9g,升麻9g,青蒿12g,白薇9g,炙甘草6g。4劑,日1劑,水煎服。另服參苓白術顆粒1包,每日2次。囑忌寒涼。
二診(2008年9月8日):低熱漸止,汗出漸少,納仍欠佳,大便漸成形。中氣漸復,虛熱漸退。遵法繼調,上方加焦山楂、焦神曲、焦麥芽各12g,14劑,日1劑,水煎服。
三診(2008年9月22日):患兒熱止,大便基本成形,納漸可,自汗漸收。中氣漸充,虛熱已退。
按:
患兒平素體弱易感,正氣虧虛,無力驅邪,正邪交爭,而見發熱。脾肺氣虛,無力運化固攝,而見納少、便溏、自汗。四診合參,判屬氣虛發熱,法用補中益氣、甘溫除熱,方用補中益氣湯加青蒿、白薇。
補中益氣湯主氣虛發熱,《內外傷辨惑論》云:“故脾胃之證,始得之則氣高而喘,身熱而煩,其脈洪大而頭痛,或渴不止,皮膚不任風寒而生寒熱……惟當以甘溫之劑,補其中,升其陽,甘寒以瀉其火則愈。《內經》曰:‘勞者溫之’‘損者溫之’。蓋溫能除大熱,大忌苦寒之藥瀉胃土耳。”人參、黃芪、炙甘草補元氣,而主自汗;陳皮、炒白術甘溫實其脾胃,以主納少、便溏;當歸甘溫生血,以主面白無華,加柴胡、升麻升在下之清氣,引藥上行,以實衛表,而充肌腠;加青蒿、白薇,以除不實之邪熱。
案十二 加減玉女煎治療氣營兩燔案
袁某某,女,3歲,2016年6月20日初診。
主訴:發熱6天。
現病史:患兒6天前開始發熱,體溫最高38.8℃,先后口服氨酚黃那敏顆粒、布洛芬混懸液、小兒解感顆粒等藥物,熱勢反復,遂來診。刻下癥見:發熱,不咳嗽,無流涕,時有鼻塞,易困,腹脹,矢氣多,納欠佳,眠可,大便頭干,小便可。查體:體溫38.3℃,咽紅;心、肺、腹未及異常。血常規、胸部正位片未見明顯異常。舌脈:舌紅,苔黃少津,脈細數。
中醫診斷:發熱。辨證:氣營兩燔。
西醫診斷:上呼吸道感染。
治法:清氣涼營,養陰生津。
處方:加減玉女煎加減。生石膏24g,知母15g,生地黃15g,玄參15g,麥門冬15g,青蒿15g,石斛15g。3劑,日1劑,水煎服。
盡劑熱退。
按:
小兒生理,別于成人。吳瑭長溫病,亦精于小兒,提出“稚陰稚陽”之說,稚陽體,邪易干;稚陰體,陰易竭。夏暑之季,感受邪熱,伏于氣營,耗傷陰津。《溫病條辨》曰:“太陰溫病,氣血兩燔者,玉女煎去牛膝加元參主之。”加減玉女煎是吳瑭在張景岳玉女煎基礎上化裁創立,改熟地黃為生地黃,去牛膝而加玄參。生石膏、知母,取白虎湯之意,清氣分熱,且生津液。生地黃合玄參、麥門冬即增液湯,清營分熱,滋養營陰。合方而用,辛涼甘寒,清氣涼營、養陰生津。
案十三 葛根芩連湯治療食積內熱案
宋某,女,6歲, 2012年5月7日初診。
主訴:發熱2天。
現病史:患兒1天前午飯進食較多,午睡后突然發熱,體溫最高39℃,手足心熱甚,予對乙酰氨基酚混懸液口服,熱暫退,隨即復升,遂來診。刻下癥見:發熱,乏力,納差,不欲食,時欲干嘔,腹脹,大便日1次,質稀色黃,味臭,小便短少。查體:體溫未測,精神煩躁,咽紅,手足心熱;腹脹,叩診呈鼓音;心、肺未及異常。血常規未見異常。舌脈:舌紅,苔厚微黃,脈滑數。
中醫診斷:發熱。辨證:食積內熱。
西醫診斷:消化不良。
治法:清熱導滯,消食化積。
處方:葛根芩連湯加減。葛根24g,黃芩12g,黃連9g,青蒿15g,熟大黃6g,麩炒枳實6g,厚樸6g,炒萊菔子12g,焦山楂15g,焦麥芽15g,焦神曲15g。3劑,日1劑,水煎服。
二診(2012年5月11日):患兒就診當日進1劑,夜間大便1次,量多,質稀,色黃,味臭穢,隨即熱退,繼服2劑,諸癥消退。囑予少量服用山白消食合劑,每次10m L,每日3次,以緩消久留之積滯。
按:
本案患兒傷食積滯,發熱而大便稀,根據患兒癥狀,簡便辨證,方選葛根芩連湯,清熱祛濕,升清降濁。雖然便稀,然內有積滯,當“通因通用”,故加枳實、熟大黃、厚樸,乃“承氣”之意,行氣、導滯、瀉熱;炒萊菔子、焦三仙消食化積、和胃理氣;青蒿芳香,清透郁熱。
附:李燕寧教授辨治小兒高熱經驗擷述
李師強調,治療小兒高熱,務須掌握辨證要點,切忌不詢病因,標本不分,見熱治熱,濫用寒涼。
第一,六淫外襲,以疏為要。小兒臟腑嬌嫰,形氣未充,抗病力差,易感六淫,而六淫外襲所致的高熱,則以風寒、風熱居多,均應以解表疏達治之。
第二,純陽多火,清解惟宜。小兒體稟稚陽,肝常有余。外邪侵襲,易于入里化熱,清熱法是小兒高熱最基本的,也是最主要的治療大法。
第三,多夾食積,佐加消導。小兒脾胃發育未臻完善,飲食不知自節,最易內傷停滯,復為外邪所侵,往往內外合邪,表里同病,易于形成食積發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