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轉彎:新媽媽的暖心課
- 舒心
- 3591字
- 2021-09-18 15:45:28
你的存在對他至關重要
很多新媽媽是在茫然中一頭扎進媽媽這一角色里的,看著身邊多了一個小家伙,心懷喜悅,卻又手足無措,不知道自己對孩子有著怎樣的意義,又不知道該如何安排后面的生活。
新媽媽還會問一個早被媽媽們問過千萬次的問題,即孩子要不要自己帶。
答案其實是大多數媽媽都能說出來的“孩子還是要自己帶”,“媽媽親自帶孩子是最好的”,這已經成為時下人們張口就來的常識了,基本上沒有人反對。
實際生活中會呈現出多種多樣的狀況。我們會看到,一個新媽媽學了很多育兒知識,卻不自己帶孩子,她用書上學來的知識去指導自己的媽媽或者婆婆如何帶好她的孩子。也有的新媽媽說:“孩子剛出生還不認人,誰帶他都行,他分不清誰是媽媽?!边@樣說的新媽媽認為,別人可以代替自己,甚至別人比自己更合適。她們以為,對于孩子來說,自己除了有一對可以喂奶的乳房,并不比其他人更有意義。
沒有人能像媽媽做得一樣好
我們有必要清楚地說明并一再地重申一個常識:作為女人,當你孕育一個孩子時,你注定是他生命中第一個重要的人。對于帶孩子,沒有人能做得像媽媽一樣好。
我們人類的孕育和動物不同。小馬一出生,很快就能站立、行走,可是人類不行。人類的胎兒發育到一定程度,就不能繼續待在媽媽體內了,他要離開母體繼續發育。相較于那些一出生就獨立的動物而言,人類的嬰兒就像是早產兒。嬰兒離開了母體,可是他和媽媽的聯結卻是非常緊密的,媽媽的呼吸、脈搏、聲音、氣息、味道,這一切都是嬰兒最熟悉的,是能夠讓他感覺到安全的。在剛剛離開母體的時候,媽媽是嬰兒最急于尋找和依戀的人。
媽媽在這個特殊的時刻所擁有的母性能量和作為媽媽的直覺是其他人并不具備的。有的時候,新媽媽自己也會感覺神奇,比如夜間,她會在嬰兒的一聲啼哭中從沉睡中一下子醒來,瞬間坐起,給嬰兒哺乳。這和一個人的意志無關,而完全是一種母性本能。媽媽與嬰兒之間這種神奇的聯結會在嬰兒出生后的一段時間里持續,這使得嬰兒可以很好地適應自己出生后的變化,完成初到人世的過渡。
媽媽,作為嬰兒的孕育者,是他生命的源頭,他一生都會依戀她。媽媽的突然離開,或者照料者換成另外一個人,對嬰兒造成的沖擊是巨大的。有些人認為,嬰兒由其他人來照料,也有吃有喝,并不受苦,可是對嬰兒來說,令他生理和心理得到滿足的那個可以依靠的人消失不見了。
提出依戀理論的心理學家鮑爾比認為,人的心理穩定和健康發展取決于內在的安全基地,而這個安全基地的形成,在人還是小孩子的時候,更多的是取決于媽媽。如果孩子在早期的母嬰互動中體驗到愛和信任,他就會覺得自己是可愛的、值得信賴的。如果孩子的依戀需要沒得到滿足,他就會對自己形成一個不好的印象,他會覺得自己基本上不被任何人歡迎。這種基于母嬰互動而形成的“內部工作模式”會成為孩子未來的行為方式,成為他未來人際關系的參照系。
孩子在小時候,特別是在三歲以前,至少一歲以前,需要與媽媽在一起,得到媽媽的及時回應和親密愛撫。這是一個新媽媽在成為母親的時候需要了解的一個基本常識。因此,在新媽媽剛剛走馬上任的時候多強調這些并不為過。有一句話叫“你的三年,他的一生”,這句話精煉地概括了一個成人和一個孩子共同度過的三年對于彼此的意義。
有的人對于這樣的說法表示懷疑,他們說,他認識的某個人就是小時候被寄養的,或者他自己一出生就和媽媽分開了,他覺得沒有問題。也有的人會說,不要那么嬌氣,孩子遲早都會和媽媽分開,還不如早點,讓孩子從小就鍛煉獨立。還有的人說,很多有過在童年與媽媽分離經歷的孩子成年后也過得很好、很成功。
是的,我們并不否認這些現象,只是當我們談論這些現象時,不要輕易否認一個幼小的孩子在與媽媽分開時所有過的創傷與痛苦。同時,我們不能用一個孩子頑強的生命力或者他后來有能力和機緣去療愈創傷來抵消一個媽媽應盡的責任,不能把二者混為一談。
我本人在兩歲的時候離開了父母,跟隨姥姥到了鄉下,從此往返于城鄉之間,直到上小學?!拔蚁肽阆氲脜柡ΓT著車去看你,你扎著兩個小辮兒,曬得黑黑的,看見我就一步步往后退。過了好久,才慢慢地蹭過來……”我媽媽在回憶這段往事的時候,還保留著當年我不能主動與她親密的失望感覺,而我所感受到的卻是一個兩歲的小女孩在與媽媽分離之后的傷痛、渴望與恐懼。也許我媽媽至今不懂得這個安排對我的影響有多大,而我在經歷許多艱難的探索之后終于明白,那些歷久不衰的純真渴望,那些無緣由的悲傷,那些人際關系中的掙扎與痛苦,都源自當初的那一場母女分離。
你可能接觸過像我這樣有過分離創傷的人,你大概看不出有什么異樣。或者,你自己就是一個經歷過早期分離的人,你會更傾向于在人前說“我挺好的”。這樣的看法與說法是似是而非的。那些小時候有過分離創傷但長大后看上去很健康的人,并非真的沒有受到過影響。你之所以看不出來,不是因為它不存在,很可能是你看不到或它被隱藏了,也有可能當事人已經轉化或升華了這個經歷。還有更多的有過這樣經歷的人,還在傷痛中,但并沒有意識到是什么原因,以為是自己性格的問題,或者怪自己的命不夠好。
童年有過分離經歷的女性,在養育孩子的時候也會出現更多困擾。研究表明,與沒有分離經歷的媽媽們相比,她們很可能在孩子的喂食和睡眠方面遇到問題,與孩子的互動頻率較低,即使同孩子在一起,她們抱孩子、凝視孩子、跟孩子說話的時間也比較少。在這方面,我個人是有體會的。我雖然努力地去做一個好媽媽,但是那種天然的與另外一個人親密的能力卻是不足的,我需要有意識地去與孩子互動。
談論這些,并不希望給新媽媽帶來過多的壓力,更不希望讓你感受到威脅,只是想善意地提醒,在一個孩子生命的早期,你的存在對他是至關重要的。跟媽媽在一起,是一個嬰兒最基本的權利。孩子把生命交托給我們,這個砝碼的分量真的很重。
注意你的“理性”和欲望
其實,我們完全可以把做媽媽理解成這是一個女性巨大的榮耀。想一想,對于一個嬰兒,你是他的母親,他絕對地需要你,沒人能替代你,這是怎樣一種榮耀??!我們在嬰兒對自己的需求里會體驗到巨大的滿足。
其實,媽媽也有要跟孩子在一起的需要,這一點常常被媽媽們忽視。
在剛剛生產的時候,媽媽會體驗到從未有過的難以用語言描述的特別感覺,媽媽與嬰兒仿佛是連體的,分開會痛。媽媽本能地想要跟孩子在一起,有時刻守護他、親自養育他的內在渴望。我還記得自己在孩子出生幾個月的時候,有一次出門辦事,忽然什么地方傳來小孩的哭聲,我下意識地扭頭張望,心里想的竟然是自己的孩子在哭。我也曾經見過一個丟失了孩子的媽媽,她整個人仿佛被抽空了,那時候我就明白了,孩子是媽媽的命。對于媽媽來說,孩子無時無刻不在。
孩子完全是本能地需要媽媽,而媽媽會面臨母性的本能與現實的沖突。她會面對很具體的情況,家庭的經濟條件、個人的發展機會、對養育任務的恐懼、周圍人七嘴八舌的意見,這些都會影響一個新媽媽要不要親自去養育孩子的決定。
我們經常是在“理性”的情況下選擇與孩子分離的。的確,有的時候我們真的很難。有了孩子,家庭開支增加了,如果又有一個人不能去上班掙錢,經濟上就會捉襟見肘,很多家庭正是在這樣的壓力之下選擇把孩子交給老人帶。
年輕人也會受到欲望的牽引。當一對年輕夫婦說出各種理由來解釋他們是不得不與孩子分開時,背后也有可能隱藏著逃避的想法。哪一個年輕人不想過飛揚的生活呢?哪一個女性不想保持光鮮亮麗的形象呢?誰不想在年輕的時候做出一番事業、有一番成就呢?有誰想把自己的青春放在孩子無限的需要與瑣碎的家務中消磨掉呢?勇于承擔責任,說起來輕松,可是要做到非常不易。
無論是出于經濟上的無奈,還是自己想要過輕松的生活,在新媽媽放下自己養育孩子的權利與責任的那一刻,她基本上不會意識到自己會失去什么。針對這一點,心理學家早就提醒過,溫尼科特就曾說:“我們對媽媽這一角色多么缺乏理解?。∵€以為把她的寶寶帶走幾周,再交還給她,好像她還能從關系斷掉的地方接續起來似的,其實這是個很大的問題。”
媽媽通過哺育孩子釋放她的母性能量,完成一個女性成為母親的關鍵轉折。媽媽們在放棄哺育的職責的時候,常常是混淆了作為媽媽的直覺、渴望與作為一個女性面對現實中生存壓力的“理性”和對個人發展機會的欲求,她們往往用頭腦的思考掩蓋了直覺的聲音,抑制了母性的本能。
在你反復地思考孩子要不要自己帶這個問題的時候,你大概正在煎熬中,你的本能和直覺告訴你要自己帶,而你的“理性”和欲望又說自己可以不用帶,看某某,他們就把孩子送走了,不是很好嗎?你最好不要朝著孩子可以由別人代為養育的方向去想問題并求證它,畢竟,你是孩子的媽媽,即使你不是孩子唯一的養育者,也是首選的對象,不到萬不得已的時候,請不要放下你做媽媽的權利與責任。
相反,在享受養育孩子的過程中,你會體驗到太多難以言說的幸福。孕育并哺育孩子,是上天給予女人的幸福權利,這一點,男人們只能羨慕。如果你有機會成為媽媽,卻不去體驗那么多細微的幸福感覺,那才是真的遺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