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孤獨癥兒童行為管理案例分析
- 赫曉燕 席家寧 公維軍等
- 712字
- 2021-09-24 18:47:46
吮手指
姓名:飛兒
性別:女
年齡:6歲
行為描述:在課堂上,老師讓小朋友給卡片上的人物命名。飛兒看到桌上擺放的卡片,就會不自覺地吮手指。但是在她做自己喜歡的涂色活動時就不會吮手指,在她比較熟悉的環境和人群中,她也極少有吮手指的行為。

功能假設:老師對飛兒的這種行為進行了功能分析,假設飛兒吮手指行為的前提是看到桌上擺放的卡片,其強化物是擺放的卡片引起的自我刺激。為了驗證這一假設,老師在飛兒面前的桌子上擺放了幾張卡片,要求她命名。過了一會兒,她就開始吮手指。如果老師把卡片拿走,飛兒這一天吮手指的行為就極少出現。由此可以推斷出自我刺激是飛兒吮手指的強化物。
解決方案:興趣面狹窄、行為重復刻板是孤獨癥兒童普遍存在的特點之一。飛兒吮手指是以感官刺激為目的的行為,我們首先嘗試用功能替代的方法,與此同時,塑造她對其他物品的操作能力,擴展她玩玩具和物品的種類,增強她的興趣,提升她的游戲能力,促進她的語言和社交能力的發展。
1. 老師要減輕兒童的恐懼感,使他們獲得安全感,緩解緊張和焦慮的情緒。可以先給兒童布置他們感興趣的任務,鼓勵他們,再及時給予強化物,讓兒童獲得滿足感、成就感,再由易到難地給兒童布置任務。兒童有了自信,就不會出現吮手指這一行為。
2. 可以在飛兒可能吮手指的情境中,給她戴上分指手套。根據以往的情感體驗,她感到害怕時也會吮手指,而戴上分指手套后,即使她吮手指,也得不到以前那樣的滿足感。多次重復后,吮手指行為的出現頻率就會降低,直到徹底消失。
3. 老師發現兒童緊張時,要教兒童使用功能性的語言,例如說“我不會”,及時表達自己的意愿。
4. 老師在課前對兒童要有詳實的了解,給兒童布置的任務應該是適合他們能力的,這樣就不會出現自我刺激的行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