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 不毀鄉校
鄭國有許多人經常聚集在鄉間,批評朝政的得失,議論大夫是非,很多當朝大夫對此難以容忍。有人去找執政大夫子產說:“不如解散鄉校,免得這些人沒事聚在一起亂發意見,造謠生事。”子產說:“周厲王禁絕百姓議論朝政,引起國人暴動,自己被趕出了國都,我們鄭國的那些百姓早晚干完活聚在鄉校,他們議論國家政治的得失有什么不可以的。他們認為好的政策措施,我們就發揚光大,努力推行;他們認為不好的,我們就重新檢討改正,這對我們當政者來說不是很好嗎,為什么要解散鄉校?我聽說:‘誠懇與親切可以化解怨謗,作威作福難以長久。就象是治水,當大水泛濫時,無法救助,損失一定慘重,不如趁早疏導水流,因此有些小的損失也遠勝于洪水造成的大難。”
孔子聽到子產的這番話后說:“從子產的言論來看,如果有人說子產是個缺少仁義的人,那我是絕對不會相信的。”
13 寬猛相濟
鄭國執政大夫子產病危時,對游吉說:“我死了以后,你必然當政。你要記住,只有具備高尚品德的人,才能用寬道來治理民人,退而求其次的辦法就是推行嚴格法治。就象火很猛烈,人們看到以后畏懼萬分,所以很少有人被燒死;反之,水很柔弱,人們都喜歡去戲水,結果反而有很多人被淹死,可見用寬道治民實在很難。”
游吉執政后不忍推行嚴格法治,而是采用寬道治民,不久鄭國盜賊蜂起,在萑苻澤中集結搶奪財物,游吉懊悔地說:“假如一開始就聽從子產的遺言,也不會弄到今天這種田地。”于是游吉就興兵剿滅了萑苻澤中的賊匪,結果死了很多人。
孔子評述這件事時說:“政治寬大,人民就會輕慢,人民輕慢,就要用嚴厲法治來糾正;推行嚴厲法治人民就會受到傷害,人民受到傷害,就應用寬大政治來補救。如此一寬一猛,政治才能調和。”當子產死后,孔子哭著說:“只有子產才是古往今來的仁人君子。”
孔子從這件事情中總結出了“寬猛相濟“的治國理論,在幾千年的封建社會里被統治階級所廣泛使用。
14 琴張之吊
早年,齊豹推薦宗魯給衛國公子孟縶,等到齊豹要造反時,他就對宗魯說:“公孟縶為人險惡,這你是清楚的,我們要干掉他,你不要給他當車右了,當心禍及于你。”宗魯說:“我是經你介紹才得以侍奉公子孟縶的,由于你的大力推薦,他才信任了我,并用我為侍衛。雖說他為人不好,但由于厲害關系,我沒有離開他,這是我的過錯。但現在知道了他將有災難,我卻聞風而逃,這不是有辱你這個舉薦人的聲名嗎?你們盡管干你們的,我會替你們保密,但我會把生命獻給我的主人,這樣不是兩全其美嗎?”
過了幾天,公孟縶去城外祭祀,齊豹就把甲兵埋伏在城外,自己架車跟著公孟縶的車子。等到出了城門,齊豹揮戈砍公孟縶,宗魯就用背擋公孟縶,結果他的胳膊被砍斷了,戈擊中了公孟縶的肩,兩個人都死了。
孔子的弟子琴張與宗魯是朋友,聽說宗魯死了,就向孔子請假要去衛國吊唁。孔子阻止他說:“宗魯是齊豹派的奸細,又是背叛他主人的奸賊,他值得你去吊唁嗎?一個潔身自好的君子,不吃奸人的食物,不參加叛亂,不利令智昏,不包庇壞人,不袒護不義之人,不做違背禮法的事。”琴張聽了就放棄了去吊唁的打算。
15 守官守道
一天,齊景公到沛地去打獵,在獵場上用弓作手勢叫守獵場的牧工來,可是牧工卻抗命不來。齊景公很生氣,下令身邊的武士把牧工抓過來,要治牧工的罪。這時牧工說:“以前先君每次打獵時,按例都是用旗子召見大夫,用弓召見士,用帽子召見牧工。方才因為沒看到帽子,所以不敢貿然應命前來。”于是齊景公就又把牧工釋放了。
孔子聽說這件事后就說:“守臣子之道,不如守為官之道。”“臣子之道”唯君命是從,“為官之道”以制度為準則。孔子是一個原則性很強的人,他自然贊同牧工寧可犯怒于君王,也要遵守制度。
16 季氏遺言
魯昭公從楚國回來時,孟厘子因不懂禮節而未能擔任禮賓官,為此他一直抱憾,到臨死的時候,他特別把夫人叫到跟前說:“禮是一個人立身處世之本,假如不懂得禮就無法在社會上立足。我聽說,有一位賢達之士名叫孔丘,他是圣人成湯的后代,他的高祖弗父何是宋閔公的長子,他本應被立為宋君。可是,他卻讓位給弟弟宋厲公。到了正考父那一代,又輔佐戴公、武公、宣公,三次接受君命出任正卿,他的官位雖高,可是卻越發恭謹。所以正考父廟中的鼎上刻著:‘當了大夫以后向前彎腰,當了正卿以后往下縮肩,當了上卿以后就不敢抬頭了。每當入朝時都沿著墻走,并沒有人敢斯負我,在這鼎里做稀飯,做干飯吃,聊以糊口活命。’正考父的為人正是如此恭謹,所以藏孫紇說:‘圣人只要有高深的道德,即使在當世不能顯達,他的子孫也一定會出賢人。’照此看來,這句話可能應在孔丘身上吧。假如我能這樣善終,一定要把南宮敬叔、孟懿子送到孔丘門下,讓他們跟他學禮,如此他們在社會上才能立足。”
后來孟厘子的兩個兒子都先后拜在了孔子門下做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