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3墮三都
夾谷會盟之后,孔子在魯國聲名大增,尤其是當權的季氏更是信重孔子。陽虎叛逃后,季氏缺少一個忠勇能干的人為其主理家政,他就從孔子門下召請子路來做他的家宰,子路為季氏家宰,無疑對孔子在魯國明志行道,革新政治是一個有力的保證。
定公十二年的夏天,五十四歲的孔子對定公說:“周禮規定,大臣不應擁有軍隊,大夫的城池也不能超過三百丈,現在季孫,叔孫,孟孫三家不合制度,他們的費城,郈城,成城都超過了規定,應該削減他們的城頭。”
孔子要把三家非法所獲的政權重歸于魯國公室,魯定公當然不會有異議,但這個問題由來已久,幾代魯國的國君都無能為力,現在孔子要與虎謀皮,會不會自取其禍呢?
在魯昭公時,季氏的家臣就曾憑借費城反叛季氏,到陽虎之亂,費宰公山不狃又于其勾結,陽虎出奔已有三年,而公山不狃仍占據著費城。對公山不狃的不臣之心,季氏心知肚明,但無能為力,孔子墮費之舉,雖遠謀是為公室,但近利卻在季氏。“人無遠慮,必有近憂。”眼下的季氏心有隱憂,也不就太計慮墮費城在日后對其有何不利,就眼下來說確是有利的,因此,也就大力支持孔子墮都之舉。
去年,叔孫氏的家臣侯犯以郈城叛逃齊國,雖然現在齊已歸還了郈城,但郈城目前無人管理,處于無政府狀態,叔孫氏的庶子叔孫輒不得寵,陽虎之亂時,他投奔陽虎欲謀自立代父,陽虎敗逃后,叔孫輒又追隨公山不狃欲反。叔孫家此時也是臣叛于外,子叛于內。各競其私,離散爭奪,孔子此舉叔孫氏也表示支持,意在借此來使家族重新振奮,再趨團結。
因為郈城無宰,易墮。孔子就派軍隊先拆減了郈城的城頭,當要墮費城時,公山不狃與孫叔輒公然反叛,率費人攻打公室。魯定公與季孫,叔孫,孟孫跑到了季氏家中,躲在季武子當年所建,用于軍備的高臺上,叛軍雖未攻上臺來,但他們的箭一直射到了魯定公的腳下。孔子當即調派兩員大將帶兵左右夾擊叛軍,很快就打敗了公山不狃的軍隊,公山不狃與叔孫輒敗逃到了齊國,費城被拆除了。
孔子憑借武力拆除了郈,費兩城,等要拆成城時卻受到了挫折。成城的邑宰是公斂處父,這是孟孫家一個忠勇能干的家臣,他告訴孟孫家的主政人孟懿子說:“我們的成城堅決不能拆,因為您的封地靠近齊國,如果成城一拆,齊國就很容易從北面攻擊我們,拆了成城就是滅了孟孫一族。”孟懿子覺得公斂處父的話很有道理,況且他們孟孫家兄弟和睦,主臣一氣,不同于季,叔兩家那樣散亂,又何必效兩家自毀城墻。但孟懿子與南宮適曾受父命往學于孔子,而且墮都一事是三家與魯君一同議定的事情,孟懿子不想公開違君命與師命,就和公斂處父唱了一個雙簧,一任公斂處父自守成城。
孔子發公室之兵,季,孫兩家也發兵協同去圍攻成城,成城險固一時不克,季,叔兩家此時已除近憂,對墮都一事漸生悔意,便作首鼠兩端之計,不復盡力攻城,成城久圍不下,墮三都之事最終未果。
墮都之事雖未取得徹底勝利,但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大夫力量,加強了公室的權利,同時,這件事也埋下了三家不容孔子的隱患。
44 費城之宰
孔子墮三都時,公山不狃敗逃齊國,季氏鑒于家宰兇劣,意欲的在孔門中物色一人去主理費城,時閔損,年方四十,正是強仕之年,又為孔門德行一科之首。季氏看中了閔損,就派人去請。
閔損清楚,孔子為官雖是魯定公任命,但實是季氏的主張。孔子在魯欲行之政事與三家利益在根本上是沖突的,墮三都的流產就是一個轉折,孔子再干下去必然傷及三家根本,季氏豈能坐視,孔子去位必是很快的事了。時下魯國政情復雜,費城又是是非之地,怎么能在這時去那樣的地方為官呢?
于是閔損對來人說:“替我婉言相謝吧。如果再有人來請我去費城,那就到汶水北面的齊國去找我。”閔損很堅決的回絕了季氏的召請。
子路看閔損堅決不去費城為宰,就想推薦高柴去費城,高柴年青,入孔門也不久,孔子稱其為人憨厚,忠誠。在當時的情況下,高柴去費城為宰,應是錯誤的做法,孔子知道了就阻止子路說:“你這不是害人家孩子嗎?”
子路心口不一的辯解說:“那個地方有百姓,有土地,有社稷,為什么要等學成之后再去從政,也可以邊為官邊學習啊。”
孔子聽完很生氣的說:“我最討厭強詞奪理的人。”子路也知道這樣不妥,就沒有再說這件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