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可捉摸的燃素
舍勒想猜破火的啞謎,不料卻發(fā)現(xiàn)了空氣不是元素而是兩種氣體的混合物。這兩種氣體,他給取名叫“火焰空氣”和“無用空氣”。
這是舍勒最重要的一項發(fā)現(xiàn)。
可是他達到自己的主要目的了嗎?查出火的真正性質(zhì)了嗎?明白燃燒是怎么回事,和燃燒時會發(fā)生些什么變化了嗎?
他覺得自己完全明白了,其實,火的秘密,對他仍舊是個秘密。這完全得說是燃素學說的罪過。
原來那時候,在化學家中間流傳著一種學說,據(jù)說一種物質(zhì)只在它含有許多特殊的易燃物質(zhì)——燃素時,才能燃燒。
至于燃素是什么東西,誰也說不清楚。有人想,燃素很像氣體,又有人說,燃素看不見,也不能單獨地弄到手,因為它不能獨立存在,永遠得和別種物質(zhì)結(jié)合在一起。
的確,有幾位科學家曾一度宣稱自己已經(jīng)把純凈的燃素析出來了,可是后來心中起了疑惑,又宣布:“對不起,我們原先認為是純?nèi)妓氐哪欠N東西,竟完全不是燃素。”
人們不知道燃素是和其他物體一樣有重量,還是沒有重量。燃素好像是一種不可捉摸的、沒有形體的幽靈。但那時候所有的化學家都深信它是存在的。
這種奇怪的信念是怎樣發(fā)生的呢?
無論什么人觀察火焰,首先都會看見燃燒的物體毀壞了、消滅了。好像有什么東西離開了燃燒物,同火焰一起跑了,剩下的只是一堆灰燼、皮屑或酸(6)。燃燒好像會把某種幽靈似的、不可捉摸的火“精”從物質(zhì)里面趕出去,因而也就消滅了那物質(zhì)。
因此,人們才斷定燃燒就是把復雜的燃燒物質(zhì)分解成特殊的火的元素(燃素)和別的成分。
那時候的化學家們到處追尋著神秘的燃素的蹤跡。
煤燃燒時,化學家說:“煤中的燃素,全都跑到空氣里去了,只剩下了些灰。”
磷爆發(fā)出明亮的火焰而變成干的磷酸了,他們的解釋是:磷被分解成了它的組成部分——燃素和磷酸。甚至金屬因燒紅或受潮而生銹了,化學家也說是燃素在作怪:“燃素跑了,所以發(fā)亮的金屬不見了,只剩下些銹或金屬屑。”
18世紀的科學家利用燃素說,把許多種似乎無法解釋的自然現(xiàn)象和工業(yè)技術(shù)現(xiàn)象,解釋得并不壞。燃素說既然在很長的一段時期里幫助過化學家從事研究,所以化學家也就深信這學說是正確的。

舍勒也是這個學說的擁護者,他在自己的無數(shù)次實驗里,每次總要盡量思考燃素發(fā)生了怎樣的變化。
舍勒一發(fā)現(xiàn)了“火焰空氣”,就斷定說:“這種空氣顯然對燃素有極大的愛好。它時刻準備著奪取任何一種易燃物中的燃素。那些物質(zhì)都那么樂意而且迅速地在這種空氣里燃燒,就是這個道理。”
而“無用空氣”呢?舍勒說,“無用空氣”卻不喜歡和燃素結(jié)合,因此無論什么火,到這種空氣里,都要熄掉。
這樣講是相當近乎情理的,但仍然留下了個很大的啞謎,完全無法解釋。
你可以回憶,舍勒看見燃燒中“火焰空氣”會從密閉的容器中消失,曾經(jīng)十分詫異。不管是不是同燃素一道,反正“火焰空氣”總是一定要消失得不知去向。
那它到底逃到哪里去了呢?它是怎樣從密閉的容器里逃走的呢?
舍勒在這個啞謎上,絞盡了腦汁,終于想出了一種解釋。他說:一種物體燃燒時,從它里面析出的燃素會和“火焰空氣”化合,而這種看不見的化合物是這樣容易揮發(fā),簡直可以悄悄地滲透玻璃,像水滲過篩子一樣。
就像童話中的幽靈能夠隨便穿過石壁和緊閉的門戶……
你看,過分相信燃素學說,使舍勒產(chǎn)生了多么荒誕的想法。
其實只要舍勒肯在燒瓶內(nèi)部仔細地找一找,他一定會在那里找到“火焰空氣”的去向。但這首先需要他放棄燃素學說。而這件事,舍勒雖然很有才干,但還是沒有辦到。
燃素學說是由18世紀的另一偉大化學家、法國人拉瓦錫(7)徹底推翻的。
燃素學說一垮臺,“火焰空氣”的神秘失蹤,以及許多別的不可解釋的現(xiàn)象,就立刻失去了全部的神秘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