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解碼智能時代2021:從中國國際智能產業博覽會瞭望全球智能產業
- 黃桷樹財經編著
- 3280字
- 2021-09-23 11:38:10
第2節 從新能源與碳中和,洞悉智能產業未來30年
真正的生命、真正的真理凌駕于對立的概念之上,例如金錢與信仰、機械與心靈、理性與虔誠。
——赫爾曼·黑塞
智能時代仍是想象中的未來?
不。夢想已經照進現實。
一個全新時代的發端,總是充滿諸多看似對立的概念,虛擬與現實,狂熱與保守,放任與克制,開放與禁忌,開發與保護。
我們需要發展數字經濟,也要防范脫實就虛;我們需要探索自動駕駛,也要考慮交通安全;我們需要破譯基因密碼,也要擔憂倫理危機;我們需要加速能源開發,也要注意環境保護。
而科技,本身就是為解決對立與沖突而生。
加速發展與減少排放,資源開發與環境保護,表面上充滿了進與退、取與舍的矛盾,但本質上卻是發展模式與開發方式亟待創新的深層次變革。
新冠肺炎疫情帶來綠色發展新啟示
整個2020年,全球都籠罩在新冠肺炎疫情的陰影之下,截至2020年12月31日,全球確診病例總數已達81475 053例,其中死亡病例1798 050例。
并且疫情在不同國家和地區的變異與擴散,進入2021年后仍然沒有消退的跡象。
新冠肺炎疫情給世界經濟留下持久的印記,帶來永久性的變化,也給人類上了重要的一課。
未來,可能還潛伏著更大的生態危機,為了提前贏得主動權,轉變發展思路,堅持綠色發展理念勢在必行。
2006年,《新牛津美國字典》將“碳中和”評為當年年度詞匯,見證了日益盛行的環保文化如何“綠化”人類語言。
碳中和,也就是凈零排放,指人類經濟社會活動所必需的碳排放,通過森林碳匯和其他人工技術或工程手段加以捕集、利用或封存,使排放到大氣中的溫室氣體凈增量為零。
2020年9月22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第七十五屆聯合國大會上提出:“中國二氧化碳排放力爭于2030年前達到峰值,努力爭取2060年前實現碳中和。”這不僅是中國積極應對氣候變化的國策,也是基于科學論證的國家戰略,既是從現實出發的行動目標,也是高瞻遠矚的長期發展戰略。
能源技術的進步和創新是推動能源革命和轉型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實現“碳中和”目標的關鍵驅動和必然選擇。
早在2009年,中國就推出《新能源產業振興和發展規劃》,既對太陽能、風能等可再生能源進行開發利用,也對煤化工等傳統能源體系進行變革,規劃期限2009年至2020年,中國在新能源領域的總投資超過3萬億元。

2020線上智博會“智能化應用與高品質生活高峰論壇”現場
High-end Forum on Intelligent Application and High Quality Life at the 2020 SCE Online
從新能源到碳中和,不僅是綠色發展的理念升級,更是為智能產業未來30年的發展指明方向。
在2020線上智博會上,聯合國副秘書長劉振民發言表示,發展智能技術有助于打造一個更加包容、更可持續的未來。善用智能技術,有助于消除饑餓和貧困,促進農業可持續發展,擴大教育機會,改善公共衛生條件,建設智慧城市和可持續基礎設施,以及優化公共服務。智能技術將持續賦能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助力實現聯合國可持續發展目標。
目前,中國正大力推進國內產業轉型升級和高質量發展,產業結構升級能夠減少碳排放、提升碳排放績效,同時碳排放政策對產業結構升級有推動作用。
中國新能源產業新一輪投資開啟,被列入多地“十四五”規劃。業內預計未來10年要新增12億千瓦以上的太陽能和風電,將帶來12萬億元的巨大市場。
“新能源+智能化”時代開啟
人們時常喟嘆,時代拋棄我們的時候,連聲招呼都不打。其實不然,畢竟天明之時,打更人從不缺席,敲響的梆子聲,正是新時代來臨的腳步聲。
從新能源到碳中和,其間的每一步,都有跡可循。
目前,全球能源革命已進入倍數階段,“新能源+智能化”時代開啟,全球的科技企業都在思考兩個問題,企業自身如何實現100%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如何利用自身前沿技術驅動全社會加速碳中和?
在過去的10年,谷歌、蘋果等多家國際科技企業引領100%可再生能源的潮流,已經樹立了多個成功典范。
在2020線上智博會上,有眾多新時代的“打更人”,以及全球眾多關于綠色發展的新技術、新產品。他們把新時代的訊息,傳達給每一個人。
2021年,中國正式進入風電、光伏“平價上網”時代,平價的綠電讓互聯網企業采用100%可再生能源成為可能。目前,阿里巴巴、秦淮數據、萬國數據、百度的部分數據中心都已實現了較大規模的市場化綠電交易。
節約能源,從數據中心做起。騰訊濱海大廈和數據中心,通過人工智能和云計算來降低碳排放,研發的T-Block節能技術已經迭代到4.0 版本。
以濱海大廈為例,8000平方米的廣場上鋪裝的生態陶瓷透水磚可以大量吸存和凈化雨水,用來澆灌大樓里的花草;南北塔樓屋頂上的陶粒層可以達到凈化雨水和減緩雨水流速、削減洪峰的效果;辦公區采用的智能照明系統,每年可節電約132.61萬千瓦時。
而騰訊天津數據中心,根據余熱回收原理,正在研究節能應用的方案。按照這套方案,如果回收天津數據中心冬季全部的余熱,將其用于采暖,覆蓋的面積可達到46 萬平方米,可滿足5100 多戶居民的家庭用熱需求。減排二氧化碳量達5.24萬噸,碳排放當量約為種植286.4 萬棵樹。

中國海裝在智博會上展示的“智慧風電遠程運維管理”系統
Remote Wind Turbine Control and Maintenance Platform of CSSC displayed at the 2020 SCE Online
一座宜人的建筑物,不但要安全堅固,要舒適便捷且綠色節能,更要有一定的抗災害能力。
2020線上智博會上,英國企業奧雅納通過對建筑物數據化和信息化模型進行整合,規劃出更宜居更智能的城市,通過BIM技術,協同采用3D模型,避免材料浪費并提高設計和施工質量。奧雅納采用BIM技術設計建造了包括北京奧運場館、廣州塔、重慶來福士廣場等多座智慧樓宇。另外,奧雅納為北京首鋼南區3.5平方千米的土地實施“海綿城市”策略,使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成為中國首個C40正氣候發展項目,在應對雨水帶來的自然災害方面具有更好承載力。
當下,消費互聯網的熱浪在全球持續涌動,能源行業的產業互聯網畫卷也正在徐徐展開。和其他行業一樣,能源行業正在從單邊化走向市場化,從原始走向數字化。在能源行業向智慧化、數字化轉型升級的過程中,科技企業利用云計算、大數據、物聯網、5G、人工智能等高新技術賦能能源行業,助力碳中和。
其中,騰訊云推出智慧能源領域四大新品,拉開了科技企業驅動社會碳中和的序幕,包括綜能工場、能源認知大腦、企業電像、智慧加油站,為能源行業打造多樣化解決方案,助力能源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另外,百度、阿里巴巴、華為等頭部公司亦推出了多款能源互聯網相關產品。
智能產業的綠色未來
世間所有的事都一樣,想要長久,就不能只執著于眼前的朝朝暮暮。沒有任何一種關于人類未來的美好想象,可以建立在一個傷痕累累的地球之上。

2020軟件和信息服務業高質量發展論壇現場
Forum on High-quality Development of Software and Information Service Industry 2020
這些年,全球都在推進智能產業的縱深發展,把科幻作品中的暢想變成可以觸摸的現實,而未來30年,智能產業將會去往何處?
2020線上智博會上,百度創始人、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李彥宏直言,產業智能化的未來,將會消滅交通擁堵,提高生產、工作的效率,減少資源浪費,實現智能的便民服務,建立更加文明、安全的智能社會。
而“智能”就是綠色發展的關鍵底色,智能家居、智能工廠、智能汽車、智能城市等,智能化的一切暢想,都是為了使整個世界更加綠色與高效。
未來30年,隨著智能產業的技術創新更先進、產業協同更深入、數據資源更豐富,人工智能將在能源、天氣、環境、水資源等眾多領域發揮巨大作用。

重慶智慧氣象系統充分利用人工智能技術,助力重慶防災減災
Taking fully advantages of AI, Chongqing Smart Meteorological System contributes to local disaster prevention and reduction
在能源方面,智能技術不但將驅動能源產業數字化,還會在新能源的研發和應用上,扮演不可替代的角色,催生出更加環保的能源。
在氣象方面,2018年,重慶市氣象局基于人工智能深度開發的“天樞”“天資”“知天”“御天”四大系統就已亮相首屆智博會,而隨著人工智能前沿技術的進一步發展,這套系統也在不斷升級,在日常生活、生產中,防災減災效果顯著。
在水資源方面,中國首個全數據融合水務平臺已進入建設快車道。2020年4月,阿里云與重慶水務集團宣布,合作建設重慶智慧水務,實現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人工智能等新技術與水務行業的深度融合,提高處理效率、節省水資源,讓水務體系變得更科學、更智慧、更綠色。
未來,以人工智能為代表的前沿科技,在產業節能減排方面的應用將成為熱門,在應對地球重大挑戰上的潛力也將被進一步激發。
“無綠色,不發展”,將成為新時代全新的標準。而實現真正的綠色發展,則離不開智能產業的加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