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二節 園林植物的生長發育

【新手必讀】園林植物的生命周期

一、木本植物

木本植物在個體發育的生命周期中,實生樹種從種子的形成、萌發到生長、開花、結實、衰老等,其形態特征與生理特征變化明顯。從園林樹木栽培養護的實際需要出發,將其整個生命周期劃分為以下幾個年齡時期。

1. 種子期

植物自卵細胞受精形成合子開始到種子萌發時為止稱為植物種子期。種子成熟離開植物體后如遇到適宜條件即能萌發,如白榆、枇杷等。但大部分種子成熟后,即使給予適宜的條件也不能立即發芽,需經過一段自然休眠后才能發芽生長,如銀杏、女貞等。

2. 幼年期

從種子發芽到植株第一次出現花芽為止。幼年期的長短,因園林樹木品種類型、環境條件及栽培技術而異。就幼年期長短則因植物種類而異,有的僅1年,如月季,當年播種,當年開花。大多數植物需1年以上時間,如桃需3年,杏需4年,云衫、銀杏需20年左右。這一時期的栽培措施是加強土壤管理,充分供應水肥,促進營養器官健康而均衡地生長;輕修剪多留枝,使其根深葉茂,形成良好的樹體結構;使其積累大量的營養物質,為早見成效打下良好的基礎。對于觀花、觀果樹木則應促進其生殖生長。在定植初期的1~2年中,當新梢長至一定長度后,可噴灑適當的抑制劑,促進花芽形成,達到縮短幼年期的目的。幼年期的植物,遺傳性尚未穩定,可塑性較大,利于定向培育。

3. 青年期

以植物第一次開花、結果,逐漸長大到生命力強盛為止。此時植株有機體尚未充分表現出該種或該品種的標準性狀,可年年開花結實,但數量很少。青年期植株的可塑性已經大為降低,必須給予良好的環境條件、水肥管理,使其充分表現本品種的特性。

4. 成熟期

植株個體方面已經成熟,花、果性狀已完全穩定,充分反映出品種的性狀。此時植株遺傳保守性最強,性狀最穩定。

5. 衰老期

以骨干枝、骨干根開始逐步衰亡,生長顯著減弱到植株死亡為止。其特點是骨干枝、骨干根大量死亡,營養枝和結果母枝越來越少,枝條纖細且生長量很小,樹體生長嚴重失衡,樹冠更新復壯能力很弱,抗逆性顯著降低,木質腐朽,樹皮剝落,樹體衰老,逐漸死亡。

這一時期的栽培技術措施應視目的的不同,采取相應的措施。對于一般花灌木來說,可以萌芽更新,或砍伐重新栽植;而對于古樹名木來說則應采取各種復壯措施,盡可能延續生命周期,只有在無可挽救,失去任何價值時才予以伐除。

植株生長量逐年降低,開花、結果量減少而且品質低下,出現明顯的“離心禿裸” 現象,樹冠內部枝條大量枯死,喪失頂端優勢。對外界不良因素抵抗能力差,易感染病蟲害。

上面對實生樹木的生命周期及其特點進行了分析。對于無性繁殖樹木的生命周期,除沒有種子期外,也可能沒有幼年期或幼年期相對較短。因此,無性繁殖樹木生命周期中的年齡時期,可以劃分為幼年期、成熟期和衰老期三個時期。各個年齡時期的特點及其管理措施與實生樹相應的時期基本相同。

二、木本園林植物的年周期

1. 落葉樹的年周期

由于溫帶地區在一年中有明顯的四季,所以溫帶落葉樹木的季相變化很明顯。落葉樹木的年周期可明顯地區分為生長期和休眠期。即從春季開始萌芽生長,至秋季落葉前為生長期,其中成年樹的生長期表現為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兩個方面。樹木在落葉后,至翌年萌芽前,為適應冬季低溫等不利的環境條件,而處于休眠狀態,為休眠期。在這兩個時期中,某些樹木可因不耐寒或不耐旱而受到危害,這在大陸性氣候地區表現尤為明顯。在生長期和休眠期之間,又各有一個過渡期。因此,落葉樹木的年周期可以劃分為四個時期。

(1)休眠期轉入生長期 這一時期處于樹木將要萌芽前,即當日平均氣溫穩定在3℃以上,到芽膨大待萌發時止。通常是以芽的萌動,芽鱗片的開綻作為樹木解除休眠的形態標志。樹木從休眠轉入生長,要求一定的溫度、水分和營養物質。不同的樹種,對溫度的反映和要求不一樣。解除休眠后,樹木的抗凍能力顯著降低,在氣溫多變的春季,晚霜等驟然變化的溫度易使樹木,尤其是花芽受害。

(2)生長期 從樹木萌芽生長到秋后落葉時止,為樹木的生長期,包括整個生長季,是樹木年周期中時間最長的一個時期。在此期間,樹木隨季節變化氣溫升高,會發生一系列極為明顯的生命活動現象。如萌芽、抽枝展葉或開花、結實等,并形成許多新的器官,如葉芽、花芽等。萌芽常作為樹木生長開始的標志,其實根的生長比萌芽要早。

每種樹木在生長期中,都按其固定的物候期順序進行著一系列的生命活動。不同樹種通過某些物候的順序不同。有的先萌花芽,而后展葉;有的先萌葉芽,抽枝展葉,而后形成花芽并開花。樹木各物候期的開始、結束和持續時間的長短,也因樹種或品種、環境條件和栽培技術而異。

生長期是各種樹木營養生長和生殖生長的主要時期。這個時期不僅體現樹木當年的生長發育、開花結實情況,也對樹木體內養分的貯存和下一年的生長等各種生命活動有著重要的影響,同時也是發揮其綠化作用的重要時期。因此,在栽培上,生長期是養護管理工作的重點,應該創造良好的環境條件,滿足肥水的需求,以促進生長、開花、結果。

(3)生長期轉入休眠期 秋季葉片自然脫落是落葉樹木進入休眠的重要標志。在正常落葉前,新梢必須經過組織成熟過程,才能順利越冬。早在新梢開始自下而上加粗生長時,就逐漸開始木質化,并在組織內貯藏營養物質。新梢停止生長后,這種積累過程繼續加強,同時有利于花芽的分化和枝干的加粗等。結有果實的樹木,在果實成熟后,養分積累更為突出,一直持續到落葉前。秋季氣溫降低、日照變短是導致樹木落葉,進入休眠的主要因素。樹木開始進入休眠期后,由于形成了頂芽,結束了高生長,依靠生長期形成的大量葉片,在秋高氣爽、溫濕條件適宜、光照充足等環境中,進行旺盛的光合作用,合成的光合產物供給器官分化、成熟的需要,使枝條木質化,并將養分向貯藏器官或根部轉移,進行養分的積累和貯藏。此時樹木體內水分逐漸減少,細胞液濃度高,使樹木的越冬能力增強,為休眠和來年生長創造條件。過早落葉和延遲落葉不利于養分積累和組織成熟,對樹木越冬和翌年生長都會造成不良影響。干旱、水澇、病蟲害等都會造成早期落葉,甚至引起再次生長,危害很大。樹葉該落不落,說明樹木未做好越冬的準備,易發生凍害和枯梢,在栽培中應防止這類現象的發生。

樹木的不同器官和組織進入休眠的早晚是不同的。地上部分主枝、主干進入休眠較晚,而以根頸最晚,故根頸最易受凍害。生產中常用根頸培土法來防止凍害。不同年齡的樹木進入休眠早晚不同,幼年樹比成年樹進入休眠遲。

剛進入休眠的樹木處于淺休眠狀態,耐寒力還不強。遇初冬間斷回暖會使休眠逆轉,使越冬芽萌動 (如月季),又遇突然降溫常遭受凍害。所以這類樹木不宜過早修剪,在進入休眠期前也要控制澆水。

(4)相對休眠期 秋末冬初落葉樹木正常落葉后到翌年開春樹液開始流動前為止,是落葉樹木的相對休眠期。在樹木休眠期內,雖然沒有明顯的生長現象,但樹體內仍然進行著各種生命活動,如呼吸、蒸騰、芽的分化、根的吸收、養分合成和轉化等。所以,確切地說,休眠只是個相對概念。落葉休眠是溫帶樹種在進化過程中對冬季低溫環境所形成的一種適應性反應,能使樹木安全度過低溫、干旱等不良條件,以保證下一年能進行正常的生命活動,并使生命得到延續。沒有這種特性,正在生長著的幼嫩組織就會受到早霜的危害,并難以越冬而死亡。

在生產中,為達到某種特殊的需要,可以通過人為的降溫,促進樹木轉入休眠期,而后加溫,提前解除休眠,促使樹木提早發芽開花。如北京有將榆葉梅提前至春節開花的實例:在11月將榆葉梅挖出上盆栽植,12月中旬移至溫室催花,春節即可見花。

2. 常綠樹的年周期

常綠樹的年生長周期不如落葉樹那樣在外觀上有明顯的生長和休眠現象,因為常綠樹終年有綠葉存在。但常綠樹種并非不落葉,而是葉壽命較長,多在一年以上至多年。每年僅脫落一部分老葉,同時又能增生新葉,因此,從整體上看全樹終年連續有綠葉。常綠針葉樹類松屬針葉可存活2~5年,冷杉葉可存活3~10年,紫杉葉可存活6~10年,它們的老葉多在冬春間脫落,刮風天尤甚。常綠樹的落葉,主要是失去正常生理機能的老化葉片所發生的新老交替現象。

三、草本植物

1. 一二年生草本植物

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生命周期很短,僅1~2年的壽命,但一生也必須經過幾個生長發育階段。各生長發育階段具體內容如圖1-28所示。

圖1-28 一二年生草本植物的生命周期

2. 多年生草本植物

多年生草本植物的生命周期與木本植物相似,但因其壽命僅10余年左右,故各個生長發育階段與木本植物相比相對短些。

各類植物的生長發育階段之間沒有明顯的界限,是漸進的過程。各個階段長短受植物本身系統發育特征及環境的影響。在栽培過程中,通過合理的栽培養護技術,能在一定程度上加速或延緩某一階段的到來。

四、草本園林植物的年周期

園林植物與其他植物一樣,在年周期中也分生長期和休眠期兩個階段。但是,由于園林植物的種類極其繁多,原產地立地條件也極為復雜,因此年周期的變化也很不一樣。

一年生植物由于春天萌芽后,當年開花結實,而后亡,僅有生長期的各時期變化而無休眠期,因此年周期就是生命周期,短暫而簡單。

二年生植物秋播后,幼苗狀態呈越冬休眠或半休眠。多數宿根花卉和球根花卉則在開花結實后,地上部分枯死,地下貯藏器官形成后進入休眠狀態越冬 (如萱草、芍藥、鳶尾,以及春植球根類的唐菖蒲、大麗花)或越夏 (如秋植球根類的水仙、郁金香、風信子等在越夏時進行花芽分化)。還有許多常綠多年生園林植物,在適宜的環境條件下,周年生長,保持常綠狀態而無休眠期,如,萬年青、書帶草和麥冬等。

【新手必讀】園林植物的生長及休眠時期

一、生長時期

園林植物的生長時期包括四個階段:萌發期、新梢生長和組織成熟期、芽分化、果實發育與成熟。

1. 萌發期

葉芽膨大,芽鱗裂開,長出幼葉或露出花瓣,這段時期稱為萌發期。先花后葉植物,一般是花芽首先萌發開放。先葉后花的植物則是葉芽先萌發。混合葉則花、葉同時萌發。

萌芽早晚依據植物種類、年齡和當地氣候而定。通常落葉樹在晝夜平均溫度達5℃以上時開始萌芽,常綠闊葉樹要求溫度較高,如柑橘類需9~10℃以上。

展葉后,葉片形成的大小、重量和數量主要取決于葉原體的形成及展開時間,并與枝條的營養狀況、類型及葉在枝上所處的節位等有關。一年中,葉幕面積形成按慢—快—慢的規律進行。一般說,樹齡越大,早期形成的葉幕占總的葉面比例越高。葉片是植物碳素營養的來源,葉片面積和質量關系著光合作用的強度及產物高低,與植物生長關系極為密切。

2. 新梢生長和組織成熟期

萌芽后,新梢即開始生長,一直到頂芽出現為止。一年中新梢生長速度呈波浪形,生長高峰到來的時期、次數、封頂早晚均因樹種、年齡、當年氣候條件及管理情況而異。一般開始時新梢生長緩慢,一定時期后枝條生長明顯加快,隨后進入緩慢生長期。有些樹種每年只抽梢一次,如核桃。有些樹種一年可多次抽梢形成2~3次新梢,稱春梢、夏梢和秋梢,如白蘭花、桂花可春、夏、秋3次萌發抽梢。

枝條由伸長旺盛生長即轉入加粗生長和組織充實階段,枝條由幼嫩轉為木質化,貯存大量營養物質,以供下一年萌發使用。一年中加粗生長的年周期動態同于加長生長,也有2 ~3個高峰。

3. 芽分化

芽是地上部分枝、葉、花等各器官發育的基礎。花芽與葉芽形成是由芽內生長點的質量決定的。當枝條生長到一定程度后,在葉腋逐漸形成葉芽或花芽。新梢充實健壯者,花芽形成多,弱枝花芽很少。如月季在3~4月抽梢旺盛階段,遇寒潮枝條生長差,則影響花蕾形成,出現大批無花新枝。芽的形成時期依樹種、氣溫而定,芽生長點形成后,內部營養狀態、生長激素水平等變化決定著是否分化形成花芽。如桂花于6~8月在小枝頂部及老干上形成花芽。

4. 果實發育與成熟

從受精、子房開始膨大到果實完全成熟,這段時期稱為果實發育成熟期,此段時期長短因樹種而異。松、柏類球果,上一年受精,第二年才發育和成熟,歷時一年以上;榆樹、楊、柳等,僅需數十天,在當年春季即可成熟。對秋季、冬季成熟的果實,需要低溫處理,否則就會推遲成熟,如板栗、油茶等。

二、休眠時期

落葉植物自落葉開始至第二年春季發芽為止稱為休眠期,這是由冬季溫度降低引起的,又稱自然休眠期。具有休眠期的植物,生長期與休眠期非常明顯,這是植物在系統發育構成中對不利的外界條件適應能力的表現。植物各部分器官進入休眠期的遲早不同,一般芽及小枝最早,枝干次之,根頸最遲。解除休眠順序正好相反,根頸最早,芽最遲。

休眠期中器官生長停止,生理活動處于最低水平,從生長到休眠,植物需經過一系列生理活動,如淀粉水解活動加強,轉化為糖在細胞中積累,增加胞液濃度,原生質表層積聚起擬脂類物質,使抗寒能力增加,呼吸作用減弱。由初冬進入休眠后,休眠逐漸加深,處于休眠期的植物體內,具有抑制生長的物質,此時即使有較好的外界條件也不會解除休眠,必須經過一定的低溫才能解除休眠,如不經一定低溫處理,而直接轉入較高溫度栽培時,一般推遲萌發,花芽發育不良。

根系沒有自然休眠特性,只要土溫適合,周年都處于活動狀態,特別是分布在土壤深層、土溫較高而穩定的根系。

熱帶地區的樹木、常綠樹、溫室植物,生長期與休眠期沒有明顯的界限,終年處于生長狀態,只不過在氣溫較低的季節常綠樹生長很緩慢但仍進行作用。一些原產溫帶地區的植物喜歡溫涼的環境,對高溫不適應,在炎熱夏季來臨前,即轉入自然休眠,如水仙花、郁金香、仙客來、吊金鐘等,當秋涼來臨時又恢復生長。

此外,休眠期的長短及完成休眠的條件因樹種而異。

三、地下部根系的生長

斷根后長出新根的能力稱為根的再生力。根的再生力首先與園林植物種類有關。其次不同季節,不同生態條件,同種園林植物根的再生力差異也很大。一般春季發生的新根數目多,而在秋季新根生長能力強,根系生長量大。所以春、秋季節適宜果樹、花卉苗木出圃和定植。生態條件中土壤質地及土壤通透性對根的再生力影響最大,土壤孔隙度在40%時根的再生力最強。此外,植株生育狀態對根的再生力也有很大影響。頂芽飽滿、生長健壯的枝條對根的再生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新手必讀】園林植物地下部根系的生長

根系是園林植物的重要器官。土壤管理、灌水和施肥等重要的管理,都是為了創造促進根系生長發育的良好條件,以增強根系代謝活力,調節植株上下部平衡、協調生長。園林植物的根系是其整體賴以生存的基礎。

一、根系來源

根系來源如圖1-29所示。

二、根系的類型

根系的類型如圖1-30所示。

(1)主根 種子萌發時,胚根最先突破種皮,向下生長而形成的根稱為主根。主根生長很快,一般垂直插入土壤,成為早期吸收水肥和固著的器官。

圖1-29 根系來源

(2)側根 當主根繼續發育,到達一定長度后,便從根內分化產生出與主根有一定角度,沿地表方向生長的分支,稱為側根。側根與主根共同承擔固著、吸收及貯藏功能,統稱骨干根。

(3)須根 側根上形成的細小根稱為須根。按其功能與結構不同又分為4類:

1)生長根,為根系向土壤深處延伸及向遠處擴展部分,一般為白色,具吸收功能。

圖1-30 根系的類型

2)吸收根,主要功能是吸收以及將吸收的物質轉化為有機物并運輸到地上部,正常吸收根多為白色。

3)過渡根,主要由吸收根轉化而來。

4)輸導根,主要起運送各種營養物質和輸導水分作用的根。

一些園林植物主根伸出不久即停止生長,或主根存活時間很短,而自莖基的數節上生長出長短相近、粗細相似的須根。這種主根生長較弱,主要根群為須根的根系稱為須根系。如禾本科草坪草等均為須根系。

三、不定根的形成與應用

園林植物的側根除從幼根軸上產生以外,還可由莖 (枝)、葉、胚軸上產生,由此形成的根叫不定根。很多園林植物具有產生不定根和芽的潛在性能,可采用植物生長調節劑處理,輔之以配套栽培管理措施,以促進不定根形成,從而快速無性繁殖優良種苗。

四、變態根的特性與功能

園林植物的根系除起固定植株、吸收水肥、合成與運輸等功能外,還以不同形態起著貯藏營養與繁殖作用。根的變態主要有3類,如圖1-31所示。

圖1-31 根的變態

五、根際與根系的生長發育

根際是指與根系緊密結合的土壤或巖屑質粒的實際表面,與生長根緊密相接,其內含有根系溢泌物、土壤微生物和脫落的根細胞,以毫米計的微域環境。其中存在于根際中的土壤微生物的活動通過影響養分的有效性、養分的吸收和利用以及調節物質的平衡,而構成了根際效應的重要組成成分。土壤中有些微生物能進入到根的組織中,與根共生,形成共生現象。

同真菌共生的根稱為菌根。若菌絲不侵入細胞內,只在皮層細胞間隙中的菌根為外生菌根,如山毛櫸、松等樹木的根;菌絲侵入細胞內部的菌根為內生菌根;介于兩者間的菌根為內外兼生菌根。柑橘、李等多數果樹和杜鵑、鳶尾等多為內生菌根,而草莓則為內外兼生菌根。

由于菌根的形成,擴大了園林植物根系的吸收范圍,增強了根系吸收養分的能力,從而促進了地上部光合產物的提高和生理生化代謝的進行。這在土壤貧瘠和干旱地區,保持植物正常的水分代謝和養分吸收,提高園林植物抗逆性具有重要作用。

根瘤是由于細菌侵入根部組織所致,這種細菌稱為根瘤菌。豌豆、蠶豆等各種豆科植物的根系均與根瘤菌共生,從而形成其顯著特點。通常豆科蔬菜能分泌物質以吸引根瘤菌向其根部移動,當根瘤菌與根毛接觸時,便由根毛處進入根組織,根瘤菌在根皮層中繁殖,從而刺激皮層細胞分裂,形成很多微小的細胞,導致根組織膨大突起而形成根瘤。這樣豆類蔬菜與根瘤菌共同生活,一方面根瘤菌從植物體內獲得能量進行生長發育;另一方面根瘤菌所固定的氮素又為植物所利用。因此,創造根瘤菌所需生活條件,促進根瘤菌活動對植物生長發育具有重要作用。

六、根系的分布

根沿土壤表層方向平行伸長,分布的范圍受園林植物種類、育苗移栽與否、土壤條件及其他環境影響。根系一般都分布到樹冠投影范圍以外,一些根系強大的樹種甚至超出4~6倍。

園林植物地上部和地下部相接處的部分為根頸。根頸以下向土壤深處下扎的根稱為垂直根。垂直根在土壤中的分布深度與園林植物的根系特性、土壤質地、肥力水平及水分狀況等有關。

七、根系生長動態

根系開始生長時期比地上部分早,結束生長時期比地上部分遲。在植物周年生長過程中,根系的生長與地上部分高徑生長之間呈交替進行,主要依靠樹體貯藏的營養物質。根系第二次生長高峰在秋季,地上部分緩慢生長后期。根系生長高峰出現次數,依樹種、年齡、樹體營養狀況、外界環境條件等不同而不同。外部環境中的溫度、水分與根系生長關系密切。土壤溫度變化較氣溫穩定,所以根系生長開始早,結束較遲。一般土壤含水量達田間最大持水量的60% ~80%時最適宜根系生長。

園林植物的根系受植物種類、品種、環境條件及栽培技術等影響,其生長動態常表現出明顯的周期性,主要有生命周期性、年生長周期性和晝夜周期性。

1. 生命周期

對于1年生草本花卉,從種子到種子的生長發育過程即完成了一個生命周期。根系的生長從初生根伸長到水平根衰老,最后垂直根衰老死亡,完成其生命周期。果樹是多年生以無性繁殖為主的植株,不同于1年生植物。一般狀況下幼樹先長垂直根,樹冠達一定大小的成年樹,水平根迅速向外伸展,至樹冠最大時,根系也相應分布最廣。當外圍枝葉開始枯衰,樹冠縮小時,根系生長也減弱,且水平根先衰老,最后垂直根衰老死亡。

2. 年生長周期

在全年各生長季節不同器官的生長發育會交錯重疊進行,各時期有旺盛生長中心,從而出現高峰和低谷。年生長周期變化與園林植物自身特點及環境條件變化密切相關,其中自然環境因子中尤以土溫對根系生長周期性變化影響最大。一般多年生植物根系在冬季基本不生長。而從春季至秋末根系生長出現周期性變化,生長曲線呈雙峰曲線或三峰曲線。不同生長季節均能創造適宜的溫度條件,其根系生長動態主要受自身遺傳因子影響而呈現規律性的變化。

3. 晝夜周期

各種生物居住的環境總是白天溫度高些,晚上溫度低些,植物的生活也適應了這種晝熱夜涼的環境。一般情況下,絕大多數的園林植物根系夜間生長量均大于白天,這與夜間由地上部轉移至地下部的光合產物多有關。在植物允許的晝夜溫差范圍內,提高晝夜溫差,降低夜間呼吸消耗,能有效地促進根系生長。

八、根的再生力

斷根后長出新根的能力稱為根的再生力。根的再生力首先與園林植物種類有關;其次不同季節,不同生態條件,同種園林植物根的再生力差異也很大。一般春季發生的新根數目多,而在秋季新根生長能力強,根系生長量大,因此春、秋季節適宜果樹、花卉苗木出圃和定植。生態條件中土壤質地及土壤通透性對根的再生力影響最大,土壤孔隙度在40%時根的再生力最強。此外,植株生育狀態對根的再生力也有很大影響,頂芽飽滿、生長健壯的枝條對根的再生有顯著的促進作用。

【新手必讀】環境因子與園林植物生長發育的關系

一、溫度及水分對園林植物的影響

1. 溫度對園林植物的影響

(1)溫度三基點 溫度的變化直接影響植物的光合、呼吸、蒸騰等生理作用。每種植物的生長都有最低、最適、最高溫度,稱為溫度三基點。最適溫度下植物生長發育最為旺盛,最低溫度是植物能生長的最低需要溫度,最高溫度是植物能生長且不遭受危害的溫度。超過最低、最高溫度極限,則植物受害;距離最適溫度越遠,則生長越差。

植物種類不同,對溫度三基點要求不同,原產熱帶植物溫度三基點要求較高,原產寒帶植物溫度三基點較低。從最適溫度看,不同的地帶生長的樹木有較大的差異,熱帶植物最適溫度為18~30℃,如大巖桐、熱帶蘭、部分仙人掌類植物,溫帶植物最適溫度為7 ~16℃,如小菖蘭、櫻草、仙客來等。一般植物較適溫度為20~30℃之間。

(2)溫度的影響 低溫會使植物遭受寒害和凍害。在低緯度地區,某些植物即使溫度不低于0℃,也能受害,稱之為寒害;高緯度地區的冬季或早春,當氣溫降到零度以下,導致一些植物受害,叫作凍害。凍害的嚴重程度視極端低溫的度數、低溫持續的天數、降溫及升溫的速度而異,也因植物抗性大小而異。若冬寒早,降溫突然,植物沒有準備,春寒晚而多起伏,寒潮期間低溫期長,晝夜溫差大而絕對最低溫度在零下的日數多,則植物受害嚴重。植物造景時,應盡量提倡應用鄉土樹種,外引植物最好經栽培試驗后再應用。

高溫會影響植物的質量,如一些果實的果形變小、成熟不一、著色不艷。

2. 水分對園林植物的影響

水分是植物體的重要組成部分。一般植物體都含有60% ~80%,甚至90%以上的水分。植物對營養物質的吸收和運輸以及光合、呼吸、蒸騰等生理作用,都必須在有水分的參與下才能進行。水是植物生存的物質條件,也是影響植物形態結構、生長發育、繁殖及種子傳播等重要的生態因子。

沒有水就沒有生命,植物生長時需要空氣濕度和土壤濕度,各種植物對濕度的需求量是不同的,陰性植物要求較高的空氣與土壤濕度,陽性植物相反。原產熱帶地區植物長期生活在多雨的條件下,要求較高的空氣濕度。

按照植物對水分的需求程度可將其分為旱生植物、中生植物、濕生植物、水生植物。植物在不同的生育期內,對水分的要求量不同。早春樹木開始萌芽,花芽分化時需水量相對較少,旺盛生長期、開花期、結實期需水量較多。應根據植物在不同的生長期進行水分調節。土壤水分過多過少都不利于植物的生長。水分過少植物易發生干旱,土壤水分過多氧氣不足,二氧化碳相對增加,從而引起一些有毒物質如硫化氫、甲烷等過多,使根系中毒,發生腐爛,甚至植株死亡。

在長江以南地區常因春季雨水過多,影響到春季開花樹種的花器發育,授粉不良,易落花。同時高溫高濕或低溫高濕易引起病害的發生。

二、光照對園林植物的影響

1. 植物對光照的需要量

植物對光照的需要量如圖1-32所示。

圖1-32 植物對光照的需要量

光對植物花芽形成關系密切,受光多則花芽多。植物從播種、發芽到開花結實,須經過兩個階段即春化階段和光照階段。光照階段主要是晝夜長短的影響 (光照和黑暗交替),這種白天與黑夜的交替稱為光周期。植物需要在一定的光照與黑暗交替下才能開花的現象稱為光周期現象。

2. 光周期對植物開花的作用

光周期對植物開花的作用如圖1-33所示。

圖1-33 光周期對植物開花的作用

3. 其他

光照與花色的產生也有著密切的關系,花卉著色主要是靠花青素。花青素只能在光照條件下形成,在散射光下形成困難。在室內及陰暗處,花朵色彩平淡不艷。將室外花色艷麗的盆花移到室內較久后會逐漸褪色。白菊花在陽光下易變成紫紅色,為保持白菊花色,必須遮斷光線。

花朵開放時間還與光線強弱有關,午時花、酢漿草、半枝蓮在強光下開花,下午光線變弱后即行關閉,雨天不開;牽牛花、紫茉莉、月見草等在早晨、傍晚日照微弱時開花。光照強度與生長量、開花數及光合強度是一致的,在一定范圍內,光照強度愈大,則光合強度大,有利于有機物質積累,故生長量大,開花數多;反之,光合強度小,甚至只有呼吸作用,消耗體內有機物質,處于饑餓狀態,則開不了花。

三、空氣對園林植物的影響

1. 二氧化碳和氧氣

(1)二氧化碳 植物在進行光合作用時以二氧化碳作為原料,合成葡萄糖,而在呼吸作用中作為廢氣排出。二氧化碳含量與光合強度有關,當二氧化碳在0. 001% ~0. 008%之間時,光合作用急劇下降,甚至停止。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提高10 ~20 倍或達0. 1%時,光合作用有規律增加。植物吸收二氧化碳的途徑除氣孔外,根部也能吸收。對植物光合作用來說,空氣中二氧化碳含量通常過低,為了提高光合效率,提倡進行二氧化碳施肥。二氧化碳施肥對人畜無害。植物對二氧化碳的需要以開花期和幼果期為多。

(2)氧氣 植物生命各個時期都需要氧氣進行呼吸作用,釋放能量維持生命活動。以種子發芽為例,大多數植物種子發芽時需要一定氧氣。如大波斯菊、翠菊種子泡于水中,因缺氧、呼吸困難導致不能發芽,石竹和含羞草種子部分發芽。但有些種子對氧氣需要量較少,如矮牽牛、睡蓮、荷花種子卻能在含氧量很低的水中發芽。

一般在土壤板結處播種發芽不好,就是因為土壤缺氧的緣故。植物根系需進行有氧呼吸,如栽植地長期積水,會嚴重影響植物的生長發育。因此,生產上特別注意加強土壤水分管理。

2. 風對植物的作用

風是空氣流動形成的,對植物有利的生態作用表現在幫助授粉和傳播種子。蘭科和杜鵑花科的種子細小,楊柳科、菊科、蘿藦科植物有的種子帶毛,榆、白蠟屬、楓楊、松屬等某些植物的種子或果實帶翅,鐵木屬的種子帶氣囊,都借助于風來傳播。此外,銀杏、松、云杉等的花粉也都靠風傳播。

空氣中還常含有植物分泌的揮發性物質,其中有些能影響其他植物的生長。如鈴蘭花朵的芳香能使丁香萎蔫,洋艾分泌物能抑制圓葉當歸、石竹、大麗菊、亞麻等生長。有的還具有殺菌驅蟲作用。

風的有害生態作用表現在臺風、焚風、海潮風以及冬春的旱風、高山強勁的大風等。

沿海城市樹木常受臺風危害,臺風過后,冠大蔭濃的榕樹可被連根拔起,大葉桉主干折斷,鳳凰木小枝紛紛吹斷,而盆架樹由于大枝分層輪生,風可穿過,只折斷小枝。椰子樹和木麻黃最為抗風。

3. 大氣污染對植物的影響

隨著工業的發展,工廠排放的有毒氣體無論在種類和數量上都愈來愈多,對人體健康和植物生長都帶來了嚴重的影響。有害氣體和粉塵排放物對植物的影響巨大,具體內容如圖1-34所示。

四、土壤對園林植物的影響

1. 土壤耕作層的厚度與質地

根系分布在一定深度的土層內,在土壤中根系分布較深,取得的水、肥較多,植物生長必然良好。喜歡深厚肥沃土壤的樹種,應選擇土層肥厚處栽植。黏土保水能力雖好,但透氣性差,砂土則相反。具體選擇土壤質地時應按植物要求進行。

圖1-34 大氣污染對植物的影響

2. 土壤物理性質對植物的影響

土壤物理性質主要是指土壤的機械組成。理想的土壤是疏松、有機質豐富,保水、保肥力強,有團粒結構的土壤。團粒結構內的毛細管孔隙小于0. 1mm,有利于貯存大量水、肥;團粒結構間非毛細管孔隙大于0. 1mm,有利于通氣、排水。

城市土壤的物理性質具有極大的特殊性,很多為建筑土壤,含有大量磚瓦與渣土。城市內由于人流量大,人踩車壓,增加土壤密度,降低土壤透水和保水能力,使自然降水大部分變成地面徑流損失或被蒸發掉,使它不能滲透至土壤中去,造成缺水。土壤被踩踏緊密后,造成土壤內孔隙度降低,土壤通氣不良,抑制植物根系的伸長生長,使根系上移。

城內一些地面用水泥、瀝青鋪裝,封閉性大,留出樹池很小,也造成土壤透氣性差,硬度大。大部分裸露地面由于過度踩踏,地被植物長不起來,提高了土壤硬度,影響根系生長。

3. 土壤酸堿度與園林植物

土壤酸堿度的形成受多種因子影響,如氣候、地勢、成土母巖、施肥種類等。每種植物需要一定的酸堿度,依植物對酸堿度要求程度可分為3類,如圖1-35所示。

圖1-35 植物對酸堿度要求程度分類

4. 鹽堿土對園林植物的影響

鹽堿土包括鹽土和堿土兩大類,鹽土是指土壤中含有大量可溶性鹽類,如碳酸鈉、氯化鈉和硫酸鈉,其中以碳酸鈉危害最大。不同樹木對有害鹽類的反應和耐力不同,多數植物在鹽堿土上生長極差甚至死亡,鹽堿土鹽分濃度高,植物發生反滲透,造成死亡或枯萎。

5. 土壤肥力與園林植物

土壤肥力是指土壤及時滿足樹木對水、肥、氣、熱要求的能力。土壤肥力高,則樹木生長旺盛。土壤肥力與土壤質地關系很大,黏土保肥力高,土壤肥沃,沙土地保肥力差,肥分隨水滲透到下層,肥力較差,在栽培中,應考慮植物耐貧瘠的能力。梧桐、樟樹、核桃等喜肥樹種應栽到土厚、肥沃的地方。馬尾松、油松、側柏等,可在貧瘠地種植。當然,能耐貧瘠的樹種栽在深厚、肥沃土地生長將更好。

適宜于栽培園林植物的土壤,應有良好的團粒結構,疏松而又肥沃,排水保水性良好,含有豐富的腐殖質,且土壤酸堿度適合。

五、地形、地勢對園林植物的影響

1. 海拔高度

氣溫隨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降低,一般海拔每升高100m,氣溫降低0. 4~0. 6℃。降雨量隨海拔升高而增加,濕度加大。海拔升高,日照增強,紫外線含量增加,這些變化影響著植物的生長發育與分布。同種植物在高山生長比在平地種植生長緩而矮,葉小而密集,保護組織發達,發芽遲,封頂早,花色較鮮艷。

2. 坡向與坡度

坡向、坡度關系到空氣與土壤的水熱條件,陽坡受光多,日照時間長,溫度高,土壤蒸發量大,較干燥。陰坡日照短,受光少,土溫低,較濕潤。在樹種培植時應考慮樹木的喜光程度,合理布置。對喜光耐旱的植物應種在南坡、東南坡和西南坡,喜陰植物配置在北坡、東北坡和西北坡。

主站蜘蛛池模板: 濉溪县| 石阡县| 柘荣县| 广德县| 湖南省| 丹凤县| 巴彦县| 颍上县| 台州市| 上虞市| 新安县| 卢湾区| 阳曲县| 华亭县| 庆城县| 泽库县| 东乡族自治县| 辽阳县| 广德县| 疏勒县| 长葛市| 交城县| 佛山市| 阿图什市| 舟曲县| 甘南县| 涪陵区| 南通市| 会泽县| 芒康县| 盱眙县| 湘潭县| 东海县| 云梦县| 独山县| 阿瓦提县| 桦甸市| 望江县| 青州市| 晋宁县| 固原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