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如游絲的青煙繚繞在殿內,宣告它的主人靈魂已安息。
一道旨意傳下,文武百官都摘掉了頭頂冠梁,靈符殿內外白布孝幔紛飛飄揚。
鴻臚寺和禮部早擬了新皇御極的各項禮儀程序——先奉安,再頒遺詔,最后舉行登極大禮。
巳時初刻,攝冢宰韋昭度高聲道:“請皇太弟入殿成禮!”
李曄身披孝服,踏進殿內,靈符殿中素幔白幃,香煙繚繞,十分莊重肅穆。
中間的牌位上金字閃亮,上書“僖宗慧圣孝定恭皇帝之位”。
按照韋昭度預先吩咐的,李曄朝上行了三跪九叩首的大禮,早有內侍捧過一樽御酒,李曄雙手擎起朝天一捧,輕酹靈前,禮成起身。
等嗣皇帝行過禮后,在場的大臣、內官,齊聲呼天搶地舉哀,這就算是奉安了。
從此刻起,皇太弟便算送別了“大行皇帝”,在靈柩前即位了。
韋昭度適時一揮手,早有鴻臚寺贊禮官出班唱儀,百官鷺行鶴步,趨前跪拜。
扶柩登基并不算正式的登基大典,不過還算隆重,李曄站在靈柩旁,南衙諸臣和北司宦官們合班站立,在司禮官的號令下稽首。
稽首是九拜中最為隆重的禮節,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不過即便如此,不是在極其正式,極其重要的場合里臣下一般也不會用,如今是新皇登基,政權交接的重要時刻,諸臣行稽首之禮自然是理所當然的。
在這一刻,楊復恭即便是李曄的“定策國老”,擁有滔天的權勢,還是得乖乖下跪,對著李曄大禮參拜。
登基典禮過后,按禮法,新君要為先皇服喪一段時間,這段時間內,朝政名義上由韋昭度暫攝,并負責先皇的喪葬事宜,直到先皇入陵寢,一切都回歸正常后,新君方可臨朝聽政。
在這些天里,李曄一邊素衣服喪,一邊虛心的跟著宮中的老宦官們學習天子禮儀,熟悉宮廷制度。
宮中規制繁瑣復雜,新皇的一舉一動也要有規范,要合乎帝王身份,李曄小心翼翼,認真學習領悟,不敢有絲毫懈怠。
……
長安,昭化坊。
一個穿著黑色圓領窄袖衫袍常服,右臉頰有塊樹葉形青色胎記的花臉人每天都會在深夜時準時進一次楊府。
楊復恭會尖子嗓子問:“陛下今天如何?”
來人便一五一十如實將李曄在宮內的起居,飲食,以及做了什么事、見了什么人、說了什么話等等情況都向他報告。
他默不作聲,細致而耐心地聽著,報告完了,他略點一下頭,花臉人便自覺退出。
……
時間過得飛快,轉眼喪期將滿,這時候,李曄已經大致熟悉了各種宮廷規制,身上也漸漸有了一絲大唐天子的威儀了。
這天晌午時分,紫宸便殿中,李曄身著青色純絹素服,正在內侍們的服侍下吃著最簡單的素膳,恰在這時,值守的內侍進來,向他啟奏:觀軍容使楊復恭請求陛見。
李曄聞言放下碗筷,內侍小心的撤去膳食。
不一會兒,楊復恭便在內侍的引領下,步入殿內。
紫宸殿雖是皇帝便殿,卻也是依唐式建筑廣闊高遠的建筑風格,外殿是十一開間,七門,內殿亦是金碧輝煌,修飾豪華。
“臣,楊復恭,見駕。”
“嗯,來人,給楊公看座。”
“謝陛下?!?
等楊復恭入了座,李曄順勢問道:“楊公吃完晌食了?”
“剛剛吃完,叨擾陛下用膳了?!?
“無妨。”李曄微微一擺手,輕笑道:“不知楊公有何事要奏?”
楊復恭說道:“從明日起陛下就要御朝聽政了,新皇的年號也需要定下來了,老奴和諸位臣僚商議旬久,初步議定了大順、天佑、洪昌、光化五個年號,不知陛下中意哪個?”
“天佑不錯,就用它吧?!崩顣衔⒁凰紤],便將年號定了下來。
定完年號后,他頗為感慨的道:“如今是多事之秋,希望上天能看在黎民蒼生困厄受苦的份上,庇佑皇唐,給朕一個國泰民安吧。”
“陛下仁慈天生,老奴敬服。”楊復恭輕輕夸贊了一句,又道:“老奴還有一事容稟?!?
“嗯,你說?!?
“先帝大行,新朝初立,諸事繁雜,各部院多有缺員,老奴看中書門下尚缺一位宰輔,心思這與朝廷體制不合,所以老奴肯請再添宰執,輔佐大家?!?
“哦,是這樣啊?!崩顣衔⑿χc了點頭,溫言道:“不知楊公要舉薦何人?”
楊復恭剛才雖然在奏事,但眼神一直留意著皇帝的神情變化,見皇帝并沒有不悅的表現,言語間不由得多了些肆無忌憚:“老奴認為,戶部尚書崔昭緯崔公,善理錢谷,公忠體國,且明達而有度量,可為相。”
“哦?這個崔昭緯的過往朕也不太了解,不過——”說到這,李曄話鋒一轉,又道:“其若果真有輔國之才,入閣也亦無不可呀!”
說完,內心不由得暗嘆一聲,只是臉上卻沒有絲毫表露。
楊復恭微瞇著雙眼說道:“崔公之才,足以為相,這一點大家盡管放心。”
“既如此,朕準了便是?!?
……
第二日清晨五更時分,天還未放亮,當光范門旁的鼓樓上傳來第一通晨鼓,長安城各座城門相對的大街上街鼓齊聲響應,六街塵起鼓隆隆。
隨著鼓聲響起,文武百官們峨冠博帶,進入昭訓門,站在朝房中等候。
三通鼓過后,文武百官匆匆從朝房中走出,往含元宮行去。
諸臣進了含元宮,到了含元殿門口,按照文東武西,再按照職務和品級區別,排成兩班,魚貫而入,四個殿中侍御史分班面向北立,負責糾儀。
過了片刻,內官傳呼:“圣人駕到!”
李曄頭戴十二旒冕冠,身上穿了極為隆重的冕服,他面帶肅容,在一大群服飾華美的內官們的簇擁中乘攆進殿,升入御座以后,然后有儀表堂堂,聲音洪亮的鴻臚寺官高唱:“入班行禮!”
……
PS:
①定策國老:唐代自敬宗到昭宗,每個擁立皇帝的首宦都自稱是“定策國老”,以策立皇帝的功臣自居,并視皇帝為“門生天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