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鑄劍”先驅·蔡以忱(修訂本)
- 裴高才 肖咸炎
- 2208字
- 2021-09-30 12:44:47
破“心中賊”
在蔡以忱心里,在大是大非問題上,恩師劉鳳章先生不愧為人師表的大丈夫。
1915年8月23日(農歷七月十三),隨著楊度起草的籌安會宣言的公開發表,標志著袁世凱稱帝進入倒計時。29日,袁氏在湖北的代理人發起成立“籌安分會”勸進,教育界亦有阿諛響應者。劉鳳章事前因北上京城參加中央舉行的全國師范會議,即聞袁氏有帝制自為之說;閉會時,袁氏在懷仁堂盛禮宴請與會者,親出演說,意在籠絡教育家。此時被袁氏幽禁于瀛臺的副總統黎元洪,亦召宴劉鳳章于瀛臺,囑劉積極籌辦武昌養正小學。同時,暗自深嘆袁氏帝制誤國圖謀。
劉鳳章返鄂后,湖北教育界少數人發起“籌安會”以勸進。劉鳳章斷然拒絕簽名,并召開全校師生大會,慷慨陳詞“寧為保民國而死,決不偷生擁護復辟”。會后即辭卸校長職,拂袖而去。蔡以忱曾目睹恩師就此曾這樣記述道:“南下后,籌安之說甚囂塵上,(湖北)當局擬組織請愿團,派人諷予為發起人。予決此事發生,天下事必不可收拾,力拒之。后教育會正副會長廉得此情,具書將軍巡按愿為號召。將軍巡按嘉其知大義。某會長知予不愿也,首以名冊囑師校副署,并舉例云:一、署名;二、不自署名者,伊為代署;三、不肯署名,書明理由。咄咄逼人。自念生平奉一心為嚴師,心所謂危,屈于威武而強從之死,何能瞑目也,因援筆書云:某月某日,大總統命令學界人員,不準干預政治。茲舉涉政治范圍,恪遵大總統命令,不敢署名。斯時,各校觀望不前,唯予馬首是瞻。教育會無如之何,乃電京師籌安會,謂予首反對。同人為予危。”[5]
劉鳳章辭職后,蔡以忱在“一師”老師的率領下,會同同學們再三到省府請愿,要求慰留劉校長。湖北教育行政當局迫于社會壓力,不得不驅車前往劉府力請劉返校復職。1916年,兩造共和元勛黃興、蔡鍔相繼逝世,蔡以忱到學校所設靈堂祭奠,目睹了劉先生作挽聯志哀:
我哭英雄,又哭英雄,英雄有幾,英雄有幾;
創造民國,再造民國,民國在茲,民國在茲。[6]
有一次,蔡以忱前往校長室向先生請益。發現先生正在奮筆書挽聯,直訴權貴。聯云:
當道盡豺狼,斯世那容公立足;
同堂處燕雀,前途更令我傷心。[7]
原來是劉的舊友、翰林陳培根先生,被某官僚的小車撞傷致死,先生路見不平,直抒胸臆。
鑒于劉鳳章在兩湖地區文教界的影響,1916年盛夏,黎元洪大總統欽其人格與學行,曾派赴山東曲阜孔廟,代表他前往祭孔;禮聘他為總統府咨議,月薪300元。劉懇辭不就,但常進言,貢獻福國利民的良策。但總統府薪金每月照寄,面對匯來的錢退不掉,他就將其存入黃陂實業銀行,后以此存款在南樓建起了私立養正小學。
蔡以忱親歷劉鳳章校長的治學與做人的點點滴滴,在心里打下了深刻的烙印。
正是劉先生的言傳身教,影響了一代人。“一師”的弟子、后來國家主義教育家余家菊,在《人物志》中將其列為第一人。文中說:“我在十四歲時離家到武昌念書,遇到劉鳳章先生,他是黃陂同鄉,講陽明之學,提倡致良知與知行合一,教書時以強烈的熱情發揮不平凡的意見,我受他很大的影響。……”
有一次,蔡以忱上了倫理學課后,劉先生當即命題《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其故安在,試申論之》讓同學們當堂作文。蔡以忱忽然想到剛剛到“一師”的時候,因為家貧,不免產生自卑念頭。劉鳳章發現后,耐心地對他說:“我知道你很窮,但不要灰心。古人云:窮且益堅,不墜青云之志。像你這一支筆有一天露了出來,一定會名動公卿,還怕沒有飯吃嗎?”于是,他立即結合先生的行誼,引經據典,加以闡發。他這樣寫道:
“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出自《王陽明全集·與楊仕德薛尚謙書》。
王陽明本名王守仁,字伯安,因筑室家鄉的陽明洞修研,世稱“陽明先生”。他是著名的思想家、哲學家與文學家,也是明代少有的大軍事家,就連清代官居一品的名將曾國藩也自嘆弗如。那是明正德十三年(1518)正月,王陽明在進剿襲擊俐頭的暴動山賊之前,曾寫信給弟子薛侃,說:“即日已抵龍南,明日入巢,四路兵皆已如期并進,賊有必破之勢。某向在橫水,嘗寄書(楊)仕德云:‘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區區剪除鼠竊,何足為異。若諸賢掃蕩心腹之寇,以收廓清之功,此誠大丈夫不世之偉績。”
這里的“心中賊”典出《陰符經》(亦稱《黃帝天機經》):“天有五賊,見之者昌。五賊在心,施行于天。”指“眼、耳、鼻、舌、心”等向外追求無窮無盡的物欲,就像五個盜賊一樣,在不知不覺中,盜取了我們生命中最本質的東西——元精、元氣、元神,使人逐漸走向衰老,直至死亡。
自明代中葉以來,王陽明以其“破山中賊易,破心中賊難”的深沉思索,形成了“以正人心為本”的學說,即“心學”,傳播深遠。其基本內容包括:心即理的人生論;知行合一、知行并進的認識論;致良知的修養學說。它的內核是:“人者,天地之心;心者,天地萬物之主。”如果沒有“心”的主體意識的參與,一切社會實踐活動無法進行。又說:“知是行的主意,行是知的工夫,知是行之始,行是知之成。”亦即:致良知就是通過主體自我的道德修養,從而合乎天理,體認良知。
“天下事有難易乎?為之則難者亦易矣;不為則易者亦難矣。”王陽明把一個人長久以來的習氣,看作心中的盜賊,認為它們是妨礙做圣人的障礙,而要下功夫將其堅決除掉。但一個人的各種私欲,作為根深蒂固的習慣,已經植根于心,不是那么好除去的。我輩只有像劉先生那樣,通過內心修養,嚴格按照道德規范,堅持不懈地去行為和生活,才能化難為易,達到消除“心中賊”之目的。[8]
此次的作文,蔡以忱再拔頭籌,并被張榜嘉獎。他的文名從此在“一師”不脛而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