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鑄劍”先驅·蔡以忱(修訂本)
- 裴高才 肖咸炎
- 1819字
- 2021-09-30 12:44:42
移民黃陂
湖北黃陂蔡氏一族并非當地居民,而是明代洪武二年(1369),由江西饒州府樂平縣遷來的。
為什么明清以來的譜牒大都記載,大批黃陂人均是從江西筷子巷移民而來的呢?
這是因為當時偌大一個黃陂縣,人煙稀少,土地荒蕪,有移民需求。而且剛剛建立大明王朝的朱元璋,推行強制移民的政策,使移民黃陂變為現實。
當今的黃陂人也許不明白:黃陂在歷史上,不是一度號稱擁有“曹操人馬”的人口大縣嗎?如今分布在全球的黃陂人多達四五百萬,在當時怎么會人煙稀少呢?
有關移民史料顯示,黃陂在歷史上的確幾度出現過人口荒。究其原因,這與黃陂的地理位置及天災人禍息息相關。
據史志記載,黃陂始屬西陵或安陸地,東北部曾隸屬于豫州,南部則由荊州管轄,地處長江文明與黃河文明交匯地帶。境內的古代黃金水道府河、灄水、漂水,可穿越大別山、桐柏山的隘口,往北可直達商朝王都鄭州;又可出長江,入漢水、涢水,淌過隨棗走廊,跨越南陽盆地,通往關中地區;往西亦可通過長江、漢江抵達巴蜀;往南則直達江漢,并借洞庭湖、鄱陽湖及其干流通往江南諸??;東乘長江一瀉千里,又可溝通吳會,通江達海。
同時,黃陂又是被稱為“青分豫楚、襟扼三江”的陸路關隘武勝關(中國九大名關之一)的必經陸路要沖。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國道(20世紀的107國道就曾貫穿黃陂南北)。故自秦漢以來,黃陂屢遭兵燹,當地人在歷次戰亂中不是被亂兵殺擄,就是背井離鄉顛沛流離。
司馬遷在《史記》中也曾經指出,在公元前279年(楚頃襄王二十年)的戰國時期,秦國大將白起曾在黃陂激戰,并一舉攻占古邑西陵。[2]

蔡以忱編纂、蔡元培所作序《蔡氏宗譜》
到了后漢末,劉表則以黃陂作為江漢之口,為防止吳國侵軼,特派黃祖于此筑城鎮守,因名黃城鎮。城南的武湖,時為與長江相連的天然湖泊,浩浩蕩蕩,因黃祖在此習戰閱武而得名。也是三國時屯兵練兵與鏖戰之地。
唐末天復年間,唐朝帝國名存實亡,各方節度使形成擁兵自重的局面。天復三年,江淮節度使、吳王楊行密,遣將李神福陳兵于鄂州城下,州帥杜洪求救于割據勢力強悍的宣武節度使、梁王朱全忠,朱全忠立即遣兵屯于黃陂南鄉灄口,對吳軍構成威脅。
在宋末,北方的蒙古軍從黃陂陸路(武勝關沿線)與水路(灄水、府河、武湖)南侵,并在境內與宋軍兵戎相見。清顧祖禹在《讀史方輿紀要》說:“宋末,忽必烈南寇,取道于此。”黃陂居民又遭兵燹,不是家破人亡,就是流離失所。
元朝末年,湖北是紅巾軍與元朝軍隊,以及朱元璋所率部隊廝殺拉鋸的主要戰場,社會動蕩使黃陂以及江漢平原田園荒蕪,百姓不是被強行征兵,就是四處亡散,廬舍為墟,許多地方渺無人煙。黃陂位于兵家交戰的漩渦,首當其沖,縣民逃亡殆盡。有元代詩人郝經游歷于此賦詩《宿黃陂縣南》為證:
茅屋欹斜竹徑荒,
稻畦殘水入方塘。
營屯未定夕陽下,
雁點秋煙不著行。[3]
再說此時的江西,經過宋元時期的發展,成為中國第一人口大省。而毗鄰的湖北、湖南雖人煙稀少,但面積卻是江西的2.5倍。所以,明太祖朱元璋在統一長江流域之后,遂決定組織人多地少的江西人遷往湖南、湖北。此即“江西填湖廣”的強制移民政策。
這里的“湖廣”是指明代的省一級政區名稱,時轄今湖南、湖北兩省。而在元代則包括今湖南、湖北、廣西、廣東、海南全省,以及貴州的一部分。清代將湖廣分為湖南、湖北兩省后,“湖廣”的名稱仍在使用,把兩省的總督叫作湖廣總督,只是不再是一級行政區的名稱。民諺中所說的湖廣,其范圍就是指明清時期的轄區。
“江西填湖廣”的移民政策實施后,以江西為主的長江中下游移民,或溯江而上,一艘艘民船逐隊西行,或從陸路拖家帶口,絡繹不絕。率先抵達湖北境內的移民,選擇毗鄰的鄂東定居,故東部江西移民最多。后續移民者分三路向湖北中部、北部、西部擴散,一路繼續沿江西進,一路進入漢水逆流而上,一路則走隨棗走廊的陸路通道。
由于故土難離,大多數人不愿背井離鄉。于是,官府就將移民用繩索捆綁,推上船、押上路,進行強制移民。兩湖地區把上廁所稱為“解手”即緣于此。那是因為移民們被捆綁著用船押運時,途中要大小便,須先呼請押送官兵解開手上的繩索,于是“解手”便成了上廁所的代名詞。它與“洪武開坎”的傳說,一直沿襲至今。
據明清方志與譜牒載,自明初起,有大批縣民是通過官方與民間兩種渠道移民至黃陂的。當時黃陂80%的居民,均系從江西筷子巷由官方強制移至此的。另外,一部分外出逃難幸存的原黃陂人也陸續返鄉,重建家園。據成化八年(1472)統計,81年間,黃陂人口增長了兩倍。即由洪武二十四年(1391)的42068人,增加到121900人。[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