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節 鎮國塔(衛輝市)
鎮國塔又名“靈應塔”,位于衛輝市建設路東段,創建于明萬歷十三年(1585),由衛輝知府周思宸主持修建,清代和民國時期又有多次維修。[11]
該塔氣勢雄偉,結構堅固,具有鮮明的明代建筑風格,1986年公布為河南省第二批文物保護單位。從京港澳高速公路下來,在取道衛輝的路上,醒目的鎮國塔位于建設路中心圓盤綠化帶上,成為進入衛輝無法規避的標志物。
鎮國塔為七層六角樓閣式磚塔,高約34.5米,由下向上逐漸收縮成錐狀形,塔身通體由長42厘米,寬19厘米,厚9厘米的青磚壘砌,每層檐下有磚雕仿木結構的額枋、斗拱等裝飾,并砌出線條柔和的腰檐,每層有望窗、塔心室,塔心室內設有佛龕共21個,佛龕與望窗相交,形成塔道。每一層南北各辟一券門,在門楣上鑲嵌有石碣一方,正北面石碣上書“護國保民”,正南面石碣上書“靈應塔”,均為篆刻,上款為“衛輝知府周思宸”,下款為“大明萬歷十三年”。
從第一層塔門入室,登102個臺階踏道盤旋而上,便到達第七層。在塔頂內部砌有八卦圖,中部有柏木剎桿,頂部用孔雀藍色琉璃瓦覆蓋。塔的每層六個角上都懸掛著一個風鈴,風吹起的時候叮當作響,悅耳動聽。
據傳此塔所在位置為中國版圖——“雄雞的心臟”位置,是一處風水寶地,故該塔又叫“護國靈應塔”。從塔名為“靈應塔”“護國保民”字樣,以及塔頂的八卦圖等情況分析,此塔應當為明代衛輝知府周思宸所建的“風水塔”或“鎮妖塔”。
鎮國塔是研究明代建筑和磚石雕刻藝術的寶貴資料,為明代的建筑史、藝術史提供了寶貴的實物例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