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倫理學視野下少數民族女性的地位

——以湖北省恩施土家族哭嫁為例

張潤秋[1]

土家族是歷史非常悠久的民族,有本民族的語言。因其特殊的地理位置,有其特殊的本民族習俗。其哭嫁習俗作為婚俗中的重大習俗,一直被土家族人保留傳承下來。哭嫁歌的主體為女性,通過哭嫁表達對親人的不舍與對命運不公的反抗。哭嫁是土家族姑娘在出嫁前必須要經歷的婚姻儀式。土家族姑娘在十二三歲就開始學習哭嫁歌,往往是通過口口相傳。也有明確的書文記載。在土家族約定俗成的習俗里有不哭的姑娘不準出嫁之說,反映了當時哭嫁習俗在整個婚姻儀式中的重要性。新娘一般是在婚前的一個月開始哭嫁,也有在出嫁之前的兩三天或前一天開始哭的。哭嫁的內容主要包括:哭先祖、哭爹媽、哭兄嫂、哭姐妹、哭媒人,最后要哭自己。哭的形式以歌曲的形式傳遞,歌詞不限于傳統的歌詞,也可以由新娘觸景生情來即興創作。土家族姑娘通過這種哭嫁的方式,來表達對于即將嫁出娘家,對于父母的不舍之情。也有些是因為媒人亂點鴛鴦譜,借用哭嫁來表達對于無法自由追求愛情的不滿與無奈。[2]

一 傳統習俗中的哭嫁

傳統生活中的哭嫁源于封建社會。在私有制形成后,男性在生產中占領主導地位,女性的地位在總體上一落千丈。在漫長的封建社會中,女性的地位極其低下,女性一直處于附庸地位。由于改土歸流后封建包辦婚姻制度的介入,土家族女性逐步喪失了對婚姻的自主權,從而衍生出極具社會意義的婚前哭嫁習俗。

“哭嫁歌”作為哭嫁習俗的主要表現形式,有它獨特的文化魅力。流傳于武陵山區的土家族哭嫁傳統在歷史文獻中有過記載。湘西土家族哭嫁歌歷史悠久。清乾隆《永順縣志》卷四“風土志·風俗·三”記載:“歌喪哭嫁,崇巫尚鬼……”記述了古代土家族婚嫁習俗和哭嫁歌。清代詩人彭勇行的《竹枝詞》中描述了“哭嫁”的場面:“儂今上轎哭聲哀,父母深情丟不開,嬸嫂齊聲低勸道,阿門都從個中來。”清彭秋潭《竹枝詞》:“十姊妹歌歌太悲,別娘頓足淚沾衣。寧山地近巫山峽,猶似巴娘哭竹枝。”具體描述了土家族哭嫁的場景,并指出了哭嫁歌與古代民歌竹枝詞的“猶似”關系。哭嫁歌的哭主要是憶念和感激父母養育之恩,敘表與親人難分難舍之情。[3]姑娘要出嫁,要離別生養自己的父母和朝夕相處的哥嫂姐妹,預示著自己要走上一種新鮮而又陌生的生活。因此,憶念父母養育之艱辛,產生難舍難分之情,是十分自然的。而這種離別父母去開始新生活,又使新娘感到惶恐,憂慮重重,因此她的心理是十分復雜的。哭嫁歌的腔調來源于土家族山歌,其中有又哭又唱、只唱不哭和只哭不唱三類。哭是低沉的、短促的,嗚嗚咽嚦,氣氛悲切、哀怨、憂傷。聲調是舒緩的、昂揚的,接近于朗誦調。土家族哭嫁是湘西土家族聚居區獨具特色的婚俗活動之一。[4]哭嫁歌作為這種婚嫁習俗的核心內容,貫穿于整個活動始終,主要分布在湘西酉水流域的永順縣、龍山縣、保靖縣和古丈縣土家族聚居區,是土家族民族民間文學中的瑰寶。[5]

二 現代非遺背景下的哭嫁習俗

為了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于2003年10月頒布了《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公約》。我國同年啟動了“中國民族民間文化保護工程”,國務院2005年下發《關于加強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工作的意見》、2006年下發《關于加強文化遺產保護的通知》,2011年2月25日我國正式頒布《中華人民共和國非物質文化遺產法》,這些法律法規的頒布給非物質文化事業帶來前所未有的機遇,土家族哭嫁正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走入非遺時代的。[6]1949年后,新婚姻法的頒布,男女平等、婚姻自由的推廣,使土家族聚居區流傳上百年的哭嫁習俗逐趨衰弱,進入現代社會后,土家族年輕一代結婚時幾乎不再哭嫁。鑒于以上情況,非物質文化遺產中心將土家族哭嫁歌逐級上報,在2009年1月入選第二批恩施州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1年6月入選第三批湖北省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作為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土家族哭嫁,其文化屬性發生了本質變化。在申報非遺項目時將土家族中的“哭嫁歌”從原有的哭嫁(哭嫁儀式、哭嫁歌)中剝離出來,定性為傳統民間音樂,其傳承方式也隨之發生改變。首先,哭嫁的傳承主體不再是村寨里所有土家族女性,而是國家認定的傳承人。“2006年恩施來鳳縣政府投入資金16萬元,啟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普查申報工作,共普查出以演唱‘土家族哭嫁歌’為主的民間藝人16人。2007年來鳳縣政府正式認定張水英等16位女性為‘土家族哭嫁歌’傳承人,每人每年補貼生活費800元。”[7]其次,傳承狀態由活態化的自然傳承轉變為被動式傳承。目前,在土家族村寨里會傳統哭嫁的女性除傳承人以外所剩無幾,同時哭嫁的場所也不再是待出嫁的女性閨房,而更多的是舞臺。這主要是由于時代的變遷,土家族哭嫁不再具有調適其社會秩序的功能,作為文化遺產的土家族哭嫁只能借助外力被動地延續下去。最后,傳承途徑由單一口傳轉變為多元傳承。傳統的土家族哭嫁歌是一種口傳式文化,由于哭嫁習俗在土家族地區趨于衰弱,導致部分記憶缺失。來鳳縣非遺中心非常重視其傳頌悠久的哭嫁歌曲譜,組織人員下鄉收集歌譜以書籍的形式制作出版了《來鳳土家族哭嫁歌》,并以影像的方式記錄土家族哭嫁的部分儀式環節。[8]

三 哭嫁習俗中的現代倫理價值

土家族哭嫁習俗在傳統社會生活中具有參與社會秩序調適功能,然而由于時代的發展,哭嫁習俗在新的社會秩序中被賦予新的社會角色,發生了變遷。由于在哭嫁習俗中女性一直是占有重要地位的,其女性地位的變化也是特別顯著的。尤其是在日常倫理生活中,土家族女性的地位變遷尤為明顯。[9]男女地位的逐漸平等,使得女性已經不再局限于在家庭中“相夫教子”為實現自己全部的價值。女性可以通過自己的勞動來獲得勞動報酬,在家庭中也同樣具有經濟地位。隨著社會文明程度的提高,女性同樣享有受教育權利。女性逐漸把實現自我價值的途徑由全部依附于家庭而走向了社會,女性自我意識逐漸強化、獨立自主性增強。在家庭倫理道德中,婚姻的形式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由傳統的“父母之命媒妁之言”的習俗逐漸發展為男女婚姻自由,更加強調了女性在婚姻角色中的平等地位。自由婚戀形式下的男女青年,不再繼承由父母包辦而不能自由選擇婚姻對象的傳統婚姻形式。人們社會觀念開放,年輕女性越來越傾向于自我決定自己的戀愛和結婚對象,根據自身的條件選擇與她們相匹配的異性。

(一)女性的自我意識強化、獨立自主性增強

自新中國成立以來,各項保護婦女權益的法律法規出臺,男尊女卑的社會地位得以扭轉。《中華人民共和國婚姻法》中明確指出:“婚姻是建立在自由平等的基礎上,同時保護婦女、兒童和老人的合法權利。”國家通過立法強有力保護了廣大婦女的權利,土家族女性在此背景下不僅婚姻自由得到保證,同時還享有平等的繼承權和受教育權,男女平等的意識在土家族村寨中不斷增強,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得到提升。例如,在封建社會時期,女性是不允許在擺手堂跳擺手舞的,而現在的土家女性不僅可以跳擺手舞,甚至被定為傳承人。布魯德和沃爾夫在論述關于家庭資源分配理論時,提出夫妻在家庭中權力的分配由夫妻雙方所擁有的資源決定,這些資源包括受教育水平、工作收入以及社會地位,如果夫妻間有一方所擁有的資源實力大于另一方,有可能在家庭中占主導地位。在非遺語境中,國家法律的完善和經濟實力的增強使傳統社會中的性別歧視逐漸消失,新時期占主導地位的是男女性別平等,這一時期土家族女性通過公平競爭社會資源,提升了自身地位。特別是近年來我國男女性別比例失衡,婚齡青年中男性多、女性少。客觀上就造就了男女在戀愛方面的權利不對等,這就意味著多出來的這一部分男性暫時找不到或者很難找到結婚對象。因此,女性在戀愛和結婚對象擇取中就握有充分的主動權和選擇權。

(二)家庭倫理道德觀念中土家族男女地位逐漸平等化

傳統生活中的哭嫁產生于特定的時代和文化背景中,與之相對應的經濟文化體制改革是催生其傳承變遷的重要動力因素之一。恩格斯指出:“一切以往的道德,歸根到底都是當時的社會經濟狀況的產物。”改革開放以來,土家族聚居區的經濟得到巨大發展,傳統的宗族思想逐漸衰弱。外界的各種信息大量涌進山村,村寨居民的生活方式與人生價值觀發生改變,對傳統的哭嫁傳承造成巨大的沖擊。首先,是經濟收入的來源方式變得多元化,村民們不再以傳統的農業生產作為主要收入來源,年輕一代大都去經濟發達城市打工,同時在村里發展旅游業,傳承傳統文化。這一生產方式的改變導致以往在農業生產中占主要地位的男性優勢不再明顯,大量女性成為家庭收入的主要貢獻者,改變了傳統土家族女性迫于生活或因門第觀念而造成婚姻不自主的局面引發哭嫁。這使得在家庭中,女性與男性享有平等的獨立地位,女性已不再是男性的依附品。其次,隨著外出打工的機會增多,村民的人際交往在擴大,年輕一代在結婚對象的選擇上有了更多機會,不再受地域的限制,婚姻觀念更加自由開放。在婚嫁習俗上,積極吸收現代主流婚嫁儀式,追求簡潔的儀式過程,不再舉行持續時間較長的哭嫁。

總之,生計方式的變革不僅極大地豐富了土家族人的物質需求和精神需求,同時也為土家族青年的婚姻鋪墊了幸福的土壤。而哭嫁中的悲傷和凄苦已不再適應現代土家族人的生活情境,所以導致其進一步向“非物質文化遺產”轉變。許多傳統的思想和當代先進的思想觀念碰撞,在日益豐富和多元化的價值觀的影響下,社會應該重視女性的生存和發展,給予女性更多的關注與包容;國家應當出臺相應的法律政策保護女性受教育權、保證女性在當今社會中的平等地位,為女性的發展提供一個良好的環境。從女性自身而言,應當不斷地提高自己的文化知識水平、提高自己的思想道德修養,做到家庭工作合理分配,家庭角色和社會角色合理平衡,把實現自己價值的途徑不僅僅局限于家庭當中,努力做到家庭和諧事業進步。


[1] 作者簡介:張潤秋,云南民族大學社會學院碩士研究生。

[2] 向恬:《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音樂藝術特征及傳承》,《戲劇之家》2018年第19期。

[3] 肖麗萍:《論土家族“哭嫁歌”的倫理意蘊及其現代價值》,《倫理學研究》2013年第6期。

[4] 翟宇燕:《淺析湘西土家族“哭嫁歌”的藝術特色》,《北方音樂》2019年第10期。

[5] 曾嶸:《音樂中的女性與女性中的音樂——〈土家族哭嫁歌之音樂特征與社會涵義〉讀后》,《大眾文藝》2010年第10期。

[6] 梁保爾、馬波:《非物質文化遺產旅游資源研究——概念、分類、保護、利用》,《旅游科學》2008年第2期。

[7] 湖北省來鳳縣縣志編纂委員會:《來鳳縣志》,湖北人民出版社1990年版,第465頁。

[8] 婁強:《從生活到非遺:土家族哭嫁的傳承與變遷——以恩施來鳳縣為例》,《湖北職業技術學院學報》2019年第1期。

[9] 向恬:《湘西土家族哭嫁歌中的女性文化探究》,《戲劇之家》2018年第21期。

主站蜘蛛池模板: 罗甸县| 阿城市| 嘉兴市| 彭州市| 阳朔县| 新昌县| 安陆市| 霍林郭勒市| 墨江| 柳州市| 六枝特区| 遵化市| 礼泉县| 新密市| 荔波县| 汽车| 疏勒县| 南京市| 唐河县| 介休市| 延长县| 长宁县| 会昌县| 泸溪县| 江都市| 广东省| 东乡| 水富县| 枣强县| 上林县| 民权县| 辽阳县| 宁阳县| 三明市| 托克逊县| 榆社县| 象州县| 陇南市| 高邮市| 无为县| 礼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