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深刻把握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科學自然觀

習近平總書記指出:“綠色發展,就其要義來講,是要解決好人與自然和諧共生問題。”[1]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對“推動綠色發展,促進人與自然和諧共生”作出系統安排,提出加快推動綠色低碳發展、持續改善環境質量、提升生態系統質量和穩定性、全面提高資源利用效率。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豐富了馬克思主義關于人與自然關系的新內涵,拓展了關于現代化的綠色意蘊。

(一)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和發展的根基

人是自然界發展的產物,人的生存和發展依賴于自然界。馬克思指出:“人本身是自然界的產物,是在自己所處的環境中并且和這個環境一起發展起來的。”[2]從歷史上看,人類文明演替與生態環境變化具有相關性。人類從原始文明、農業文明、工業文明走向生態文明,從盲目崇拜自然、有限破壞自然、瘋狂掠奪自然到尊重保護自然,從“本能”生存、“體能”生存、“技能”生存到“智能”生存,貫穿始終的是如何認識和處理人與自然的關系。處理好人與自然的關系,首先要堅持正確的價值觀。人類中心主義是工業文明堅持的價值觀,這種價值觀只承認人的價值,否認自然界的價值,大肆破壞和掠奪自然,忽視了資源環境承載能力,是生態危機的思想根源。超越人類中心主義,樹立“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價值觀,是生態文明建設的思想基礎。馬克思主義主張“人與自然的統一性”。馬克思認為:“耕作如果自發地進行,而不是有意識地加以控制……接踵而來的就是土地荒蕪,像波斯、美索不達米亞等地以及希臘那樣。”[3]馬克思和恩格斯指出:“對實踐的唯物主義者即共產主義者來說,全部問題都在于使現存世界革命化,實際地反對并改變現存的事物……特別是人與自然界的和諧。”[4]習近平總書記在準確把握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基礎上,結合我國生態文明建設的現狀,明確指出:“生態環境是關系黨的使命宗旨的重大政治問題,也是關系民生的重大社會問題。”[5]“隨著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人民群眾對優美生態環境需要已經成為這一矛盾的重要方面,廣大人民群眾熱切期盼加快提高生態環境質量。人民對美好生活的向往是我們黨的奮斗目標。”[6]多年來,我們在生態環境方面欠賬較多,生態環境特別是大氣、水、土壤污染嚴重,已經成為建設美麗中國的突出短板。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和生態環境保護,既是時代所需,也是人民所盼。

(二)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

人因自然而生,人與自然關系是人類社會最基本的關系。在《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中,馬克思通過分析批判近代工業社會的異化勞動現象,系統闡述了人與自然之間的關系。馬克思指出:“所謂人的肉體生活和精神生活同自然界相聯系,不外是說自然界同自身相聯系,因為人是自然界的一部分。”[7]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人與自然是生命共同體,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8]人類的一切生產和生活安排都必須順應自然生態法則,遵循自然規律。人類可以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但歸根結底是自然的一部分,必須呵護自然,不能凌駕于自然之上,否則人類活動對自然的傷害最終會傷及自身。恩格斯深刻指出:“我們不要過分陶醉于我們人類對自然界的勝利。對于每一次這樣的勝利,自然界都對我們進行報復。每一次勝利,起初確實取得了我們預期的結果,但是往后和再往后卻發生完全不同的、出乎意料的影響,常常把最初的結果又消除了。”[9]歷史的經驗和教訓啟示我們,人類必須尊重自然、順應自然,遵循自然規律。人類在試圖征服自然的過程中,也將自己帶進了無盡的深淵,被大自然所懲罰。1962年,蕾切爾·卡遜的《寂靜的春天》在美國問世。該書認為,“控制自然”這個詞是一個妄自尊大的想象產物。人類應當從征服自然的沉醉中清醒,正確處理人與自然的辯證關系。因此,人與自然是一種共生關系。作為自然界的一部分,人在自然界面前應保持一種理智的謙卑,積極維護生態平衡,努力實現生態正義。山清水秀天藍地綠,是對自然的敬畏,也是對生命的尊重。

(三)人與自然的和解依賴于人與人的和解

環境創造人,人也創造環境。人類在改造自然界的生產勞動中,實現了“環境的改變和人的活動的一致”。馬克思指出:“人對自然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人的關系,正像人對人的關系直接就是人對自然的關系。”[10]因此,實現“人與自然的和解”,必須要實現“人與人的和解”。在實踐基礎上,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必須立足于人與人之間的關系。馬克思認為:“社會化的人,聯合起來的生產者,將合理地調節他們與自然之間的物質交換,把它置于他們的共同控制之下,而不讓它作為盲目的力量來統治自己;靠消耗最小的力量,在最無愧于和最適合于他們的人類本性的條件下來進行這種物質交換。”[11]習近平總書記指出:“對破壞生態環境、大量消耗資源、嚴重影響人民群眾身體健康的企業,要堅決關閉淘汰。如果破壞生態環境,即使是有需求的產能也要關停,特別是群眾意見很大的污染產能更要‘一鍋端’。對一些偷排‘紅湯黃水’、搞得大量魚翻白肚皮的企業,絕不能心慈手軟,要堅決叫停。”[12]黨的十八大以來,黨和政府采取堅決措施,關停一大批高污染、高耗能、高排放企業,大力提倡新能源、新材料、新技術的使用和推廣,持續開展城鄉環境衛生整潔運動,實現經濟社會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協同推進。在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的堅強領導下,在綠色發展理念指導下,在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美化自然的過程中,遵循人與自然、人與社會和諧發展的客觀規律,實現著黨性、人性和人民性的統一。

(四)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

馬克思認為在社會生產中“人和自然是同時起作用的”,提出了自然生產力和社會生產力這兩種生產力的概念。馬克思指出:“撇開社會生產的形態的發展程度不說,勞動生產率是同自然條件相聯系的。這些自然條件都可以歸結為人本身的自然(如人種等等)和人的周圍的自然。外界自然條件在經濟上可以分為兩大類: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例如土壤的肥力,魚產豐富的水域等等;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如奔騰的瀑布、可以航行的河流、森林、金屬、煤炭等等。”[13]馬克思認為,自然生產力對社會生產力的影響包括兩類:作為“生活資料的自然富源”和“作為勞動資料的自然富源”。自然生產力是社會生產力的基礎,它制約著社會生產力。

習近平生態文明思想豐富和發展了馬克思主義生產力理論,在生產力構成中增加了生態環境要素,深刻闡明了生態環境與生產力的辯證關系。自然環境是有生態價值的,保護好自然環境,生態價值是可以增值的。習近平總書記指出:“保護生態環境就是保護自然價值和增值自然資本,就是保護經濟社會發展潛力和后勁,使綠水青山持續發揮生態效益和經濟社會效益。”[14]從“原料—產品—廢料”的線性發展模式,轉變為“原料—產品—原料”的綠色發展模式,從“吃老本”轉變為“吃利息”,是實現自然價值和自然資本增值的重要路徑。建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通過市場化運作將生態資源轉化為兼具經濟價值和社會效益的生態產品,建立健全生態資產、生態信用和生態產品認證等生態產品市場交易制度,豐富生態產品的自然特征和人文特征,提升生態產品附加值,破解保護與發展的矛盾,激發綠色發展新動能。建立生態產品目錄清單,完善生態產品監測評估指標體系,促進生態資源資產與經濟社會協同增長。

主站蜘蛛池模板: 印江| 万源市| 奎屯市| 昭通市| 赫章县| 和林格尔县| 双江| 延吉市| 镇原县| 乌什县| 互助| 贵德县| 凤山市| 柯坪县| 东丽区| 汤原县| 兴城市| 板桥市| 乌兰浩特市| 新民市| 日土县| 揭西县| 渑池县| 闵行区| 承德市| 泸水县| 福建省| 焉耆| 通江县| 德江县| 闸北区| 炉霍县| 宁蒗| 舒兰市| 赤城县| 湛江市| 宣武区| 茶陵县| 平凉市| 平舆县| 迁安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