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引言

一 問題的提出及研究的意義

禮儀德育論是關于禮儀德育的一般理論。禮儀是指以建立和發展和諧的社會生活與人際關系為目的,由人們在長期的共同生活和社會交往中逐漸形成,并以禮貌、禮節、儀式和風俗、習慣、慣例等方式固定下來的約定俗成的行為規范。禮儀德育就是以禮儀為載體和手段的德育。本書在解析禮儀德育相關概念的基礎上,通過梳理禮儀德育的歷史淵源、現實發展和未來走向,揭示禮儀德育的功能及其發揮作用的內在機理,提出禮儀德育實施策略和行動方案,力求構建禮儀德育理論的基本框架。

(一)問題的提出

本書選題的確定基于兩方面:一是實踐的探索;二是理論的追問。二者具有內在的一致性。通過實踐探索,在推進實踐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激發改進實踐的思想動力,提出深化理論探索的現實要求;通過理論追問,解決思維困惑,開辟學理新境界,深化理論與實踐的互動,在指導實踐、解決問題的過程中檢驗、豐富和發展理論。

1.實踐的探索

(1)開展禮儀德育研究與實踐,是對黨和國家有關決策部署的一種回應

進入新時代,黨和國家更加重視禮儀和禮儀德育,不斷從頂層設計層面做出日益周詳、更具操作性的安排部署。2019年10月27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強調推動道德實踐養成,充分發揮禮儀禮節的教化作用,要求“制定國家禮儀規程,完善黨和國家功勛榮譽表彰制度,規范開展升國旗、奏唱國歌、入黨入團入隊等儀式,強化儀式感、參與感、現代感,增強人們對黨和國家、對組織集體的認同感和歸屬感”[1]。同時強調要“研究制定繼承中華優秀傳統、適應現代文明要求的社會禮儀、服裝服飾、文明用語規范,引導人們重禮節、講禮貌”[2]。2019年11月12日,中共中央、國務院印發《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實施綱要》,要求豐富新時代愛國主義教育的實踐載體,“注重運用儀式禮儀。認真貫徹執行國旗法、國徽法、國歌法,學習宣傳基本知識和國旗升掛、國徽使用、國歌奏唱禮儀”[3]。還要“認真組織憲法宣誓儀式、入黨入團入隊儀式等,通過公開宣誓、重溫誓詞等形式,強化國家意識和集體觀念”[4]。上述規定,使禮儀和禮儀德育完全超越了以往曾經在某種程度上被作為戰術手段的基調,擢升到了關系中華民族的民族心、民族魂、民族精神品格和崇高價值追求的戰略高度,有助于加速推進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隨著中華民族偉大復興而涅槃重生,也為新時代禮儀德育加速成長注入了強勁的發展動力。

新時代的禮儀和禮儀德育是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延展、接續和升華。從娃娃抓起,高度重視禮儀和禮儀德育,是我們黨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偉大實踐的重要工作和具體形式。20世紀80年代以來,黨和國家積極倡導禮儀和禮儀德育實踐,將禮儀、禮節、禮貌等相關要求作為社會主義新人的基本素質,列為思想道德建設的重要任務,推動有著深厚歷史淵源的禮儀和禮儀德育在社會主義初級階段重獲新生。1981年2月28日,中共中央宣傳部、教育部、文化部、衛生部、公安部回應全國總工會、團中央、全國婦聯等9個單位聯合向全國人民特別是青少年發出的倡議,發布《關于開展文明禮貌活動的通知》,站在“禮儀之邦”繼承和發揚中華民族優良傳統的高度,組織發動廣大群眾和青少年開展以講文明、講禮貌、講衛生、講秩序、講道德和心靈美、語言美、行為美、環境美為主要內容的“五講四美”文明禮貌活動[5],開啟了我國禮儀文化和禮儀德育的回歸、重建之門。1986年召開的黨的十二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指導方針的決議》,將“文明禮貌”作為社會公共生活的重要范疇[6],要求“從小學開始”“進行理想、道德、文明禮貌等”教育[7];1996年召開黨的十四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加強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若干重要問題的決議》,將“文明禮貌”列為社會公德建設的首要內容[8],并強調儀式的作用,要求“用重要紀念日、重大歷史事件和重大社會活動,運用升國旗、唱國歌等儀式,大力弘揚愛國主義精神”[9],至此確立并鞏固了禮儀和禮儀德育在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系統工程中的重要地位。2001年,中共中央頒發《公民道德建設實施綱要》,明確指出“明禮”是基本的道德規范,強調開展禮儀、禮節、禮貌活動的重要性,提倡“在重要場所和重大活動中升國旗、唱國歌,開展入隊、入團、入黨宣誓、成人儀式以及各種形式的重禮節、講禮貌、告別不文明言行等活動,引導公民增強禮儀、禮節、禮貌意識,不斷提高自身道德修養”[10]。2006年,黨的十六屆六中全會通過《中共中央關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提出在全社會形成男女平等、尊老愛幼、扶貧濟困、禮讓寬容的人際關系[11]。黨的十八大以后,黨和政府站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的高度,將禮儀和禮儀德育作為傳承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內容。2014年12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規范國歌奏唱禮儀的實施意見》,提出通過規范國歌奏唱禮儀,力求更好發揮國歌在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建設中的教育引導作用[12];2017年1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站在建設社會主義文化強國、增強國家文化軟實力、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高度,對如何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提出了具體要求,強調充分利用國家公祭儀式等培育愛國主義精神,同時“加強國民禮儀教育。加大對國家重要禮儀的普及教育與宣傳力度,在國家重大節慶活動中體現儀式感、莊重感、榮譽感,彰顯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時代價值,樹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良好形象。研究提出承接傳統習俗、符合現代文明要求的社會禮儀、服裝服飾、文明用語規范,建立健全各類公共場所和網絡公共空間的禮儀、禮節、禮貌規范,推動形成良好的言行舉止和禮讓寬容的社會風尚”[13]。2017年5月,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國家“十三五”時期文化發展改革規劃綱要》,強調要“制定國家禮儀規程。實施全民文明禮儀教育養成行動,培育文明行為習慣。規范升國旗儀式、成人儀式、入黨入團入隊儀式等禮儀制度”[14]。上述近40年的發展歷程,代表著黨和國家對禮儀和禮儀德育的認識不斷深化,禮儀和禮儀德育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偉大實踐過程中的地位不斷提高,作用日益突出,并逐漸從初起時期的號召、呼吁和倡導,演進為以國家政權強制力作為實施保障的法律法規和行政規程。

總之,這些重要的決策、部署和要求,為我國禮儀和禮儀德育實踐與研究指明了前進方向,提供了發展動力。深入開展禮儀德育研究與實踐,是貫徹落實黨和國家有關決策部署的必要措施,也是教育工作者、社會科學研究者應盡的社會責任。

(2)深入開展禮儀德育研究,是快速發展的禮儀德育實踐的現實訴求

內在需求是新事物產生和發展的根本動力,也是最強勁的動力。社會對禮儀和禮儀德育的認同,緣于現實需求,并與我國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歷史進程相依相伴。隨著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一帶一路”倡議實施以來我國與世界各國的聯系日益密切,禮儀形象作為個人形象的重要內容以及組織形象、國家形象的重要表現形式的觀念已被我國人民廣泛認同和接受。如何滿足社會需求、培養提高青少年一代的禮儀素質,成為社會各界共同關注的話題,并通過多種渠道、多種形式進行探索與嘗試。很多地方和學校的禮儀德育實踐活動方興未艾、如火如荼。如:河北省提出“以思想道德教育為核心,以文明禮儀教育為載體,狠抓行為養成教育”的中小學德育思路,歷經二十余年的探索,全省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蓬勃發展并已成為河北中小學德育的鮮明特色。又如,為迎接2008年北京奧運會的召開,自2005年秋季起,文明禮儀教育納入首都學校課程,編寫印發大、中、小學禮儀讀本,高校則在《思想品德修養》課中加大禮儀知識教育內容,力求通過學校課程讓學生了解和掌握與生活和學習密切相關的禮儀知識,改進文明禮儀行為;另外,文明禮儀教育實踐開展情況、學生文明禮儀行為的表現,還作為評價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與此同時,河南、天津等地也陸續開設了禮儀教育地方課程,全國范圍內很多學校開設禮儀教育校本課程,開展禮儀教育試驗。2010年12月,教育部印發《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指導綱要》[15],對進一步加強中小學文明禮儀教育提出系統性和規范性要求。進入新時代,禮儀德育從娃娃抓起的特點更加鮮明,在實踐上正在全面覆蓋各級各類幼兒園。

雖然當前我國禮儀文化建設和禮儀德育實踐迅速發展并產生了廣泛影響,但現實并非盡如人意。以下問題讓我們無法否認:

第一,目前我國國民包括青少年的禮儀素質狀況尚不能滿足社會發展要求,這一局面亟待改善。當前,我國公民言行舉止不夠文明,禮儀、禮節、禮貌缺失現象有一定的普遍性,這在實踐中已經造成不小的危害。在國際交往中,尤其是在我國大力推進“一帶一路”倡議的戰略背景下,越來越多的同胞走出國門,走到實施“一帶一路”的最前沿,但其在國際交往中由于禮儀素質不夠、禮儀知識和能力不足而導致的言行不得體甚至失范,與我大國外交、促進民心相通的要求還有明顯差距。輕則不利于個人形象建設,影響個人發展,重則影響國家和民族形象,損害我國的國際聲譽,乃至引發矛盾沖突和不必要的摩擦。

國內情況也不容樂觀。家庭禮儀普及程度不高,子女不尊重父母,晚輩不尊重長輩的現象司空見慣。在學校,尊師禮儀、同學相處禮儀明顯缺失。一些學生遇見老師,經常是視而不見或繞道回避,連打招呼、問好這些基本禮儀也很難見到。同學相處不以禮貌禮節周全為美,見面常常以稱呼綽號、說臟話代替打招呼。在社會,最常見的問題是對他人缺乏應有的尊重,公共汽車上搶占座位,大庭廣眾之下舉止粗俗,社交場合因缺乏必要的禮儀知識而舉措失當,等等。這些都對禮儀文化建設和禮儀德育實踐構成了嚴峻挑戰。

第二,在當前禮儀文化建設和禮儀德育實踐過程中,一定程度上存在著由于理念不清造成的行動混亂。很多人對禮儀德育的目標定位不清,認為禮儀德育是對受教育者行為的限制和防范,而忽視禮儀行為背后的道德內核,這使得教育效果大打折扣。理念和目標不清的連帶后果是禮儀德育內容欠科學。有人認為,禮儀就是現代社交禮儀和西方商務禮儀,為此單純傳授社交禮儀、西餐禮儀等現代西方禮儀知識和規范,這樣做的后果是一味適應西方文化,不利于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的傳承和發展;有人強調要捍衛民族禮儀的地位,為此在禮儀德育實踐中更多地介紹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片面追求傳統禮學復興,這樣做的后果是故步自封,不利于傳統文化的現代轉換。這種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的紛爭局面,影響我國新時代禮儀文化建設,妨礙禮儀德育的持續健康有序發展。

第三,實踐中還存在實施渠道單一、方法簡單等問題。禮儀德育雖有政策引領和強勁的實踐需求,但在支持體系建設方面依然明顯不足,尚未形成應有的教育合力。其中,突出的表現是禮儀德育的政策支持仍需進一步具體化,提高可操作性;禮儀德育的專業指導支持措施需要更具體、更翔實到位;學校、家庭、社會三方教育合力需要進一步加強等。

實踐中存在的這些問題,都需要我們不斷深入開展禮儀文化建設研究和禮儀德育理論研究與實踐探索,并通過創新理論、深化實踐、規范制度,逐步加以解決。

2.理論的追問

梳理禮儀德育理論發展的脈絡,不難發現,自有人類文明史以來,無論是我國還是國外,都有大量關于禮儀和禮儀德育的理論思想。

(1)從國內情況看,豐富的禮儀文化和禮儀德育資源亟須現代轉換

我國擁有豐富的禮儀文化和禮儀德育資源,從《周禮》《儀禮》《禮記》,到幾千年來歷朝歷代學者對其進行的注、箋、疏,乃至近現代以來為數眾多的禮儀著作,其中蘊含大量關于禮儀德育的思想。然而,在我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新的歷史時期,如何將民族傳統禮儀文化瑰寶轉化為富有鮮明時代特征并葆有民族特色的教育資源?在競爭日益多元、日趨激烈,社會對人的素質要求不斷提高的新時代,如何幫助青少年一代形成良好的禮儀素質?在國際化步伐日益加快、世界文化大融合迅速發展的背景下,在中華民族禮儀文化與世界文明對接的過程中,禮儀德育應擔當何種角色?對上述問題的回答,國內至今還未有比較成熟完善的理論體系,需要我們深入研究并力求突破。

(2)從世界情況看,禮儀德育理論也需要系統化

世界很多國家都有一些關于禮儀德育的理論,而且自近代以來,發達國家一直憑借其經濟上的強勢而在全球范圍內大力推行承載著西方價值觀的西方禮儀文化,大肆推廣以禮儀教化為特征的文化滲透并取得顯著成效,但至今未見比較成熟、完善的禮儀德育理論體系。

實踐和理論的這一局面,激發筆者不斷審視禮儀德育的發展狀況,追問禮儀德育的價值、地位、目標、內容、運行機理、實施途徑及運行策略等問題,并于2010年以《當代中國青少年禮儀教育的反思與建構》為題完成博士學位論文,于2013年以《禮儀的意識形態功能研究》為題完成博士后研究報告。時至今日,走進新時代,我國禮儀文化建設和禮儀德育實踐迎來蓬勃發展的新春天,激勵我對以往成果進行反思、梳理和修正,汲取精華并有所創新,形成《禮儀德育論》。

(二)研究的意義

1.實踐意義

(1)有助于指導當前的禮儀德育實踐,提升我國德育實踐水平和效果

雖然當前我國對禮儀文化建設和禮儀德育實踐越來越重視,禮儀德育大踏步走進社區、工廠和學校并進入課堂,但由于在理論支持、業務指導方面嚴重滯后,甚至很多環節仍然處于真空狀態。通過此項研究,可以指導幫助禮儀德育實踐的深入開展,進而提高德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德育的針對性和實效性,切實提升德育質量和水平。

(2)有助于促進受教育者文明素養的提高和我國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構建

禮儀德育的最基本目標是受教育者禮儀行為的養成,培養提高受教育者的禮儀素質。深入開展禮儀德育研究與實踐,有助于培育青少年的文明行為習慣,提高國民文明素養,這可堪稱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一項基礎工程,對實現社會和諧有序發展具有重要作用。

(3)有助于推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

中國自古就有“禮儀之邦”的美譽,禮義廉恥被作為“國之四維”[16]。中華優秀傳統禮儀文化是中華文化的重要顯性特征。《關于實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發展工程的意見》中要求加強國民禮儀教育,“加大對國家重要禮儀的普及教育與宣傳力度,在國家重大節慶活動中體現儀式感、莊重感、榮譽感,彰顯中華傳統禮儀文化的時代價值,樹立文明古國、禮儀之邦的良好形象”[17]。為此,大力開展禮儀德育研究與實踐,也是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重要舉措。

(4)有助于提升新時代公民道德建設和愛國主義教育的整體水平和效果

禮貌、禮節、儀式等具有獨特的表現形式和作用方式,為此在公民道德建設、愛國主義教育過程中具有不可替代的功能。以禮儀承載的公民道德建設和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具有更強的親和力、感染力,可以帶來更強的認同感和凝聚力。加強禮儀德育研究,對改進和加強公民道德建設和愛國主義教育實踐具有重要作用。

2.理論意義

(1)初步提出禮儀德育的理論框架

近現代以來,受西方文化的強烈沖擊以及國內政治和文化運動的影響,我國傳統的禮儀文化和禮儀德育思想精華一度被當成封建性的糟粕而被剔除了,導致了禮儀德育的缺位和相關理論研究的停滯。20世紀80年代以來,有關禮儀德育的理論大都散見于一些道德教育的論文或書籍之中,同時也出版了一些通俗性禮儀教材,但對于如何實現禮儀與德育的接軌、系統推進禮儀德育相關問題,沒有形成相對完整的理論體系。通過研究,擬初步提出禮儀德育的基本理論框架。

(2)進一步推動包括禮儀德育在內的學校德育理論創新和發展

禮儀德育是德育的一種類型,也是德育不可分割的組成部分,與德育之間存在密切聯系。通過深入開展禮儀德育研究,確認其具有學校德育的載體和抓手功能,是德育的基礎工程,是提高德育有效性的重要途徑,有助于創新和發展包括禮儀德育在內的學校德育理論。

主站蜘蛛池模板: 洪泽县| 宁国市| 洞口县| 新乡县| 兴业县| 和田县| 谢通门县| 九台市| 北碚区| 囊谦县| 固镇县| 江阴市| 咸宁市| 甘泉县| 玛纳斯县| 文化| 香港 | 化隆| 营山县| 南平市| 涿州市| 武定县| 蓝山县| 苏尼特左旗| 平和县| 黄石市| 寿阳县| 太仆寺旗| 华坪县| 洱源县| 平顺县| 离岛区| 嘉善县| 泾源县| 兖州市| 阿拉善右旗| 志丹县| 镇江市| 甘洛县| 娄烦县| 东山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