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本次調查的相關情況

一 本課題選擇那曲縣作為調查地點的理由

本課題選擇那曲縣作為調查地點,基于以下理由。

(1)所代表的民族自治區域廣闊,高原生態特征顯著。那曲縣所在的那曲地區是全國平均海拔最高、面積最大、自然環境最嚴酷的地區,處于約占西藏面積二分之一的藏北草原,面積達60萬平方公里,是青藏高原的腹心。

(2)那曲縣的穩定形勢復雜具有其歷史淵源。自古以來,在西藏乃至五省藏區,地處羌塘草原的那曲縣都占據著極為重要的戰略位置。羌塘不但是西藏牧業的發祥地,而且自唐代起就是北方重要的交通要道。居于羌塘核心的那曲縣更是西北溝通內地的必經之地,因地處要沖,向為兵家必爭之地。在清代幾次重大事件中,那曲均首當其沖。

(3)民主改革以來社會面貌煥然一新,改革開放以來發展成就突出。近年,積極發展特色畜牧業、優勢礦產業、旅游業等優勢產業,切實做好那曲物流中心、綜合保稅區、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三區合一”文章,著力構建交通運輸、綜合能源、水利保障、現代通信體系,地區生產總值年均增長12.5%以上,公共財政預算收入年均增長15%以上。

(4)民族區域自治政策成功實施,是民族關系和諧的典范。那曲縣推動各族干部群眾正確認識中華民族多元一體格局,自覺抵制各種狹隘民族意識。采取日常教育同集中培訓相結合的方法,宣傳馬克思主義民族觀和黨的民族政策,引導干部、群眾和僧尼正確認識民族與國家的關系、民族與民族的關系,積極構建那曲縣民族團結和諧的氛圍,取得了許多成功經驗。

(5)經濟發展后新呈現出的社會問題具有一定典型性。依靠蟲草等資源產業,一批農牧民富裕起來,許多甚至賣掉牲畜,處于非農轉化過程中。在社會的變動期許多問題開始出現,包括城市化建設滯后問題,教育水平、文化水平沒有相應提高問題,生活現代化卻沒能擺脫宗教迷信的束縛,資源重新分配所帶來的利益沖突,社會轉型的陣痛,這些都屬于西藏經濟發展后的典型社會問題。

(6)是維護國家統一,反對民族分裂的重點地區。那曲是西藏自治區的“北大門”,社情較為復雜,在全區維護穩定工作中有著重要的作用和地位。在政治上、思想上、組織上、措施上、行動上均呈現出分裂與反分裂的長期性、復雜性、尖銳性和艱巨性特征。

二 國內外對該民族區域、該田野點的調查和研究現狀述評

20世紀90年代以來,在國內外出現了“西藏熱”和“藏族文化熱”,藏學成為一門獨特的國際“顯學”。打開中國期刊網,以那曲為關鍵詞的科學研究文獻34篇,以那曲為題名的科學研究文獻達442篇,其中人文社會科學領域的研究文獻124篇。論題主要涉及以下方面:

(1)畜牧業研究。如黃改玲等(2008)對牧民合作組織推進牧業產業化進程作用和機制的研究;張冀震(2009)等對那曲畜牧業經濟發展的制約因素及對策的研究;白玲等(2012)對那曲草地畜牧業現狀調查及發展趨勢的分析。

(2)旅游及服務業研究。如李凡等(2004)對那曲藏北草地觀光畜牧業發展的探討;何永占(2009)對那曲物流園區建設的探討;鄧光奇(2013)對那曲地區文化旅游的研究;劉云中(1996)對那曲旅游資源開發的研究。

(3)牧區社會研究。如郎維偉(2010)對藏北牧區定居點向村落變遷的初探;郝亞明(2007)對那曲牧區的社會調查;白瑪措(2012)以那曲為例,對西藏牧區親系組織及互惠關系的研究;郎維偉等(2012)對藏北那曲牧民公民權和政治權的考察,以那曲縣達村和宗村為例對藏北牧區村落社會的人口和家庭特征及其生育意愿的研究。

(4)宗教信仰研究。如周拉、孫悟湖、夏吾交巴(2008)以那曲縣古露鎮及所屬拔絨寺為例,對藏傳佛教信仰現狀及發展趨勢的研究;索南曲吉(2011)對那曲索贊丹寺的研究。

(5)生態環境研究。如王曉芳等(2010)對那曲草場資源生態環境與經濟發展協調性的評價;傅聯平等(2004)對那曲草地畜牧業可持續發展的對策研究。

(6)教育研究。如楊小龍(2013)對那曲教育踐行科學發展觀的研究;在教育領域還出現了幾篇較全面綜合的博、碩士學位論文,包括劉朋(2011)、李真(2008)等。

(7)文化研究。如洛桑扎西(2002)對那曲巖畫的調查簡報;努木對藏北那曲《格薩爾》說唱藝人及其工作的研究。

(8)能源資源研究。如莊萬祿等(2012)對那曲地區“十二五”能源發展戰略的調查與思考;馬鵬剛等(2012)對那曲河水電梯級開發的分析;高小青等(2013)對那曲蟲草標準的研究。

(9)歷史研究。如趙書彬等(2012)對康熙五十七年額倫特、色愣兵敗那曲營地遺址考;吳從眾(1990)對民族改革前那曲牧區封建農奴制的研究。

(10)整體經濟研究。如萬億(2008)對那曲鐵路沿線經濟發展模式的探究;屈鴻罡(2011)對那曲產業化問題的研究;劉建民(2006)對西藏礦業經濟的思考。

(11)扶貧研究。如徐平(2000)對那曲扶貧攻堅調查研究。

(12)基層組織建設研究。如魏慧霞(2008)對那曲農牧區基層黨組織建設的思考。

(13)社會歷史調查。如格勒、劉一民、張建世、安才旦的《藏北牧民》。

上述研究涉及了那曲縣發展中的許多問題,尤其是《藏北牧民》,調查較為全面,資料翔實,不過該書針對的是整個藏北,特別是安多縣,部分涉及那曲縣,是20世紀80年代有關那曲的學術力作。從論題的全面性來看,現有關于那曲縣的調查和研究尚有諸多空白,對本次中國少數民族地區經濟社會發展綜合調查中涉及的一些分項目,現有文獻還鮮有論及。文獻中雖有部分以翔實的調查研究為基礎,如黃改玲(2008)等有關西藏那曲地區那曲縣那曲鎮門地22村的調查研究,但總體數量并不多。選用的學科視角包括民族學、宗教學、經濟學、管理學、人類學、政治學、歷史學等,但缺乏多學科的系統研究,綜合性的實地大調查研究更是缺乏。

三 本次調查的結構安排

本次調查共分八個專題,最終形成的調查報告也相應分為九章。

第一章:那曲縣概況。內容包括那曲縣基本情況、人口來源和民族發展情況等。

第二章:經濟發展。內容包括那曲縣國民經濟發展基本情況、那曲縣牧業、特色產業、牧民經濟合作組織、新型城鎮化建設情況、貧困與扶貧開發情況等,最后研究了那曲鎮門地22村個案。

第三章:生態環境保護。內容包括那曲縣草地生態治理、生態文明建設、草場承包工作開展、草原生態補償機制、青藏鐵路的生態影響。本章最后是一個草原生態個案分析。

第四章:社會事業。內容包括那曲縣普通教育、職業教育、教育受援、安全維穩教育等教育事業發展情況,科學技術帶來的新發展以及醫療衛生事業發展情況等。

第五章:特色文化與交流、旅游發展。那曲縣特色文化建設與交流情況包括特色民間文藝與交流、特色節慶與交流、特色文化的傳承和保護、特色文化建設等內容。旅游發展情況包括景點、住宿、美食和交通,以及旅游業的開發與規范化等內容。

第六章:牧民和居民生活。內容包括牧民的家庭、擇偶、勞作,以及居民生活情況。居民生活涉及經濟模式、飲食、服飾、居住、電力化、交通、信息化、朗瑪廳等。

第七章:宗教信仰。內容包括歷史上那曲縣宗教問題及特點、改革開放以來那曲縣宗教問題及特點、民間節日與宗教間關系、寺廟創新管理、宗教問題總體分析等。最后是那曲縣13座宗教活動場所情況調查。

第八章:社會治理和社會穩定。內容包括那曲縣社會穩定復雜因素分析,社會維穩和綜合治理的做法、針對的重點人群、著重的關鍵環節和重點領域,社會管理中存在的具體問題和對策。最后對那曲縣社會維穩和綜合治理的寶貴經驗作了闡述。

第九章:典型鄉鎮的個案調查。主要是對那曲縣羅瑪鎮的田野調查,內容涉及基層組織建設、牧民生活觀念轉變、民生改善措施、草場承包、草場建設與牧業生產、牧民合作社與多種經營、基礎教育發展等。


[1] 本章引用了《那曲地區志》和歷年《西藏統計年鑒》《那曲統計年鑒》中的一些資料,在各節中不一一詳述。

[2] 洛桑卓瑪、拉巴、巴丹卓瑪:《西藏那曲地區40多年來降水趨勢變化氣候分析》,《山地學報》2014年第4期。

[3] 格勒、劉一民、張建世、安才旦:《藏北牧民》,中國藏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8頁。

[4] 格勒、劉一民、張建世、安才旦:《藏北牧民》,中國藏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頁。

[5] 格勒、劉一民、張建世、安才旦:《藏北牧民》,中國藏學出版社2004年版,第28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黎城县| 灌云县| 衡阳市| 尉犁县| 霍邱县| 江津市| 许昌县| 扎囊县| 彭州市| 涿鹿县| 绥阳县| 濉溪县| 营山县| 常熟市| 连州市| 襄垣县| 郸城县| 库尔勒市| 西乌| 宝应县| 探索| 铜梁县| 高陵县| 若羌县| 老河口市| 文安县| 温泉县| 浦城县| 乌审旗| 博湖县| 唐海县| 馆陶县| 军事| 郸城县| 西乌| 东明县| 临漳县| 大同县| 克山县| 平遥县| 奉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