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南段拉祜熙話語法研究
- 張琪
- 1453字
- 2021-10-15 19:59:45
序二 一路艱辛,一路收獲
——寫給張琪《南段拉祜熙話語法研究》
欣聞張琪的博士學位論文《南段拉祜熙話語法研究》就要付梓出版,真為她高興。論文的出版是攻讀博士學位的一個總結,也算是學有所成。
張琪2016年考到上海師范大學語言研究所攻讀中國少數民族語言專業博士學位。當初在確定博士學位論文選題的時候,我否定了她本人想要在碩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繼續做拉祜語地名研究,建議她選一個拉祜語方言,以參考語法的框架做比較系統和深入的調查描寫,這樣的調查和論文撰寫過程對自己是一個非常好的訓練,對今后的發展也有重要意義。好在她聽從了我的建議,也好在她三年內完成了一篇合格的博士學位論文,按期畢業,我也長舒了一口氣,我總算沒有成為她讀博路上的“絆腳石”。
張琪博士能出版《南段拉祜熙話語法研究》,以下幾個特點有必要說一說:
1.踏實的態度
攻讀語言專業的博士學位還是有一定的難度,需要付出更多的努力,單就語言調查而言,費時費力不說,還容不得有半點馬虎。逐字逐句調查,反反復復核對,直到逼瘋一個又一個發音合作人,他再也不接你的電話,不回你的微信的情況估計每個人都遇到過。但是我們何曾放棄過?每個人都是面帶微笑,腳踏實地,輕輕走過“田野”,用不一樣的“鄉音”譜寫一樣的“鄉愁”。
張琪博士在博一的時候就開始利用寒暑假下去做調查,而且每次調查時間都很長,音系的整理、語料的標注都認認真真、踏踏實實、一絲不茍,讓人“刮目相看”。
2.豐富的語料
語料是語言研究的基礎,后續所有的研究都是基于調查的語料。《南段拉祜熙話語法研究》的另外一個特點我認為是提供了非常豐富的語料。這本書的體量還是比較大,涉及南段拉祜熙話的方方面面,想要把這些現象都要描寫清楚,沒有豐富的語料做支撐是不行的。
張琪博士在三年的論文基礎調查、撰寫過程中與很多個發音合作人建立了良好的合作關系,加之劉勁榮教授的協助,積累了非常豐富的語料,雖然現在看來有些語料的標注、一些虛詞的處理還有進一步推敲的空間,但是這本書能提供這么豐富的語料對于讀者也是難能可貴的,也是這本書的貢獻之一。
3.他者的視角
聽說語言學家Dixson教授招收研究生不太同意他們做自己的母語,我認為這是有一定道理的。母語人在語料搜集方面有很多便利是非母語人無法企及的,但是在語言的分析過程中有些現象可能更容易“熟視無睹”,反而他者的視角卻有其獨特優勢。教過留學生的人可能都有過類似的經驗,“老外”有時候提出的問題也許是你根本沒有想過的,因為你作為母語人不需要想那么仔細,“能說會道”就行了,但是非母語則不然,需要了解這個語言的方方面面,《南段拉祜熙話語法研究》正好體現了這樣的特點。
張琪博士在云南民族大學讀碩士期間就開始接觸并學習拉祜語,加上她本科英語專業的背景,在第二語言習得過程中往往能舉一反三,從他者的視角,將一些母語人習以為常的語言現象講得“頭頭是道”。
4.絕佳的伴侶
“將發音合作人帶回家”,這是每個語言調查者的夢想。我認識好多個這樣的語言學者,張琪也算是其中之一。她的先生劉勁榮教授是拉祜族母語人,并且在南開大學獲得了語言學的博士學位,受過系統、嚴格的訓練,有這樣的“學術伴侶”伴她左右,為她的語言調查、語料分析提供了很多便利,在一定程度上彌補了非母語對語料把握不準的問題,寫不出博士論文都難。希望他們這對學術伉儷比翼齊飛,今后為我們提供更多優秀的學術成果。
當然,《南段拉祜熙話語法研究》也有不少問題,我雖作為導師,但才疏學淺,能力有限,所以張琪博士能將它出版以求教于方家,也是自我更新、自我完善的不二之選。
王雙成
2020年8月3日于青海西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