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歐陽黔森創作研究
- 顏水生 杜國景 章文哲
- 1685字
- 2021-10-15 19:41:07
第二章 社會主義倫理與講述中國的方法
社會主義倫理是20世紀以來中國的寶貴財富,由革命到改革的話語轉換表明社會主義倫理必然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更新;社會主義倫理也是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歐陽黔森在文學創作中對社會主義倫理的堅守與弘揚,為新時代講述中國的方法提供了重要啟示。一方面,歐陽黔森通過人民倫理和文化地理表現了對文化傳統和革命歷史的思考,表達了對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的歌頌,體現了社會主義倫理原則。另一方面,歐陽黔森描繪了改革時代的巨大變化,表現了對時代精神和自然宇宙的思考,強調了社會倫理和自然天理在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價值,尤其是他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發展觀和生態文明觀,體現了社會主義倫理在新時代文學創作中不斷開拓與創造的可能性。小說文體對人生與世界的描寫在理論上有其廣度和深度的無限可能性,歐陽黔森借鑒詩詞、散文、音樂、傳奇等進行小說的文體實驗和形式創新,通過小說詩化、小說散文化、小說音樂化、小說傳奇化,表現了小說文體具有包含小說以外各種文體的可能性。從馬克思主義理論角度來說,歐陽黔森在小說方面的跨藝術探索或跨文體寫作既是一種審美化策略,更是一種“形式的意識形態”。無論是小說散文化還是小說音樂化,其實都是心靈、情感的再現;尤其是在小說詩化和小說傳奇化中,革命英雄主義和革命樂觀主義都被融合成形式的“意識形態素”。風景是一種想象的共同體,它具有豐富的意識形態內涵。歐陽黔森從感覺出發,描寫了神奇的風景、牧歌體風景、荒原體風景和靈性的風景,表達了他的民族國家立場、反思現代性意識、烏托邦的社會理想和對生命的尊崇以及對自然的熱愛。歐陽黔森通過印象主義和象征主義的風景描寫,不僅批判了人性的貪婪與丑惡,而且在審美或想象層面上對人類現代化進程中的矛盾與問題進行了反思。在報告文學方面,歐陽黔森在詩騷傳統、史傳筆法和對話描寫等寫作手法方面進行了積極嘗試,為報告文學創作提供了重要經驗。
如果說中國現代文學主潮確有一條由啟蒙到救亡的發展線索,那么中國當代文學主潮則經歷了由革命到改革的主題變奏,革命倫理是與人民倫理緊密結合的倫理原則,它們一直在中國當代文學中占有重要位置。劉新鎖指出,“新中國建構的國家倫理秩序是具有全面覆蓋性的人民倫理。在革命斗爭中,‘人民’曾被作為強大的主體性力量對個體發揮過重要的威懾和控制作用。新中國成立后,這些功能一如既往地被繼承下來并得到強化,在新的國家倫理秩序中占據了核心位置”。[1]這種以革命和人民為核心的國家倫理秩序對中國當代文學的發展也產生了深刻影響。一般認為,1949年7月2—19日在北平召開的中華全國文學藝術工作者代表大會標志中國當代文學的開端,從第一次文代會到第四次文代會之間的中國當代文學,是以人民和革命作為核心倫理的。正如畢光明所說,新中國文學“是以社會主義倫理為基礎的”;在畢光明看來,“倫理是指處理人與人之間關系所應遵循的道德和準則”,中國“革命的實質就是倫理的轉向”[2];人民和革命使中國革命的領導者掌握了巨大的倫理優勢。改革開放以來,改革與現代化話語逐漸成為新時期文學的核心倫理,但是人民和革命倫理在新時期文學中仍然熠熠生輝。歐陽黔森可以看作向社會主義倫理轉型的典型作家,從思想內容方面來說,歐陽黔森繼承了社會主義革命倫理傳統,人民倫理和文化地理是這種敘事倫理的重要載體;他對文化傳統和革命歷史的思考,以及對革命精神和紅色文化的歌頌,都體現了社會主義倫理原則。同時,歐陽黔森也描繪了改革時代的巨大變化,表現了對時代精神和自然宇宙的思考,強調了道德倫理和自然天理在社會發展中不可或缺的價值,尤其是他堅守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科學發展觀和生態文明觀,體現了社會主義倫理在新時代文學創作中不斷開拓與創造的可能性。社會主義倫理是一個豐富復雜的實踐和理論體系,也是20世紀以來中國的寶貴財富,由革命到改革的話語轉換表明社會主義倫理必然隨著時代發展而不斷更新;社會主義倫理也是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的基本原則和方法,歐陽黔森在文學創作中對社會主義倫理的堅守與弘揚,為新時代講述中國故事、弘揚中國精神提供了重要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