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一節 生態移民的內涵

移民現象自古以來就與人類生存相伴相隨,直到20世紀后半期,人類的生存需求與環境的生產能力之間的沖突愈演愈烈,環境問題與貧困問題相結合,成為全球棘手的發展難題。由于受到干旱、沙漠化、酸雨等環境危機的影響,原居住地的人口無法繼續維持生計而導致貧困,不得不暫時或永久地搬離原居住地[1],這些遷移人口在國際上被稱為“環境難民”“環境移民”“生態難民”或者“環境遷移人”。1899年,美國植物學家Cowles提出“生態群落遷移”[2]的概念,成為生態移民研究的開端。他認為生態移民的產生原因是原居住地的人類群落意識到如果他們繼續在原地居住,將會對生態造成嚴重破壞,自愿或非自愿地進行人口遷移活動。他將生態移民的概念定義為出于保護生態環境而進行的主動或被動的人口遷移。Lester Brown在20世紀70年代首次提出“環境難民”一詞[3],隨后在1985年,Essam EI-Hinnawi將其定義為:由于顯著的環境崩潰導致生活質量受到嚴重影響,甚至威脅生存,不得不選擇暫時或永久搬離該區域的人。Norman Myers在2005年又將“環境難民”的概念進一步細化為:由于干旱、土地侵蝕、荒漠化、過度砍伐等環境問題,人口壓力、貧困等社會經濟問題,導致生計無法得到保障的人。[4]2010年Frand Biermann又提出“氣候難民”的概念,簡言之,就是由于海平面上升、嚴重的氣候事件、干旱或者水資源匱乏等氣候變化,迫使當地居民離開原居住地,因而產生的難民。[5]Justin Lyle(2012)豐富了生態移民的內涵,他認為生態移民是一種特殊的移民類型[6],廣義上是由于生態環境和其他因素共同作用導致的人口遷移現象;狹義上是為了保護和修復具有特殊價值的生態區而產生的系統移民。[7]在世界歷史上,由于生態破壞、自然災害而產生的生態移民的案例很多,如1885—1930年加拿大土著印第安人由于國家政策原因被迫強制遷移;20世紀30年代美國出現“環境難民”,由于原居住地出現了嚴重的荒漠化,16.5萬人被迫離開草原;1981—2006年,格魯吉亞由于氣候變化,遷移了6萬人口。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人口、資源與環境之間的矛盾也愈演愈更烈。一方面,由于自身的地形、地貌特征、容易發生地震、滑坡、泥石流等重大自然災害和嚴重旱澇災害;另一方面,多數地區因過度開發出現地面塌陷、地裂縫,生態面臨巨大壓力。[8]“生態移民”一詞出現于任耀武、袁國寶和季風瑚(1993)共同撰寫的《試論三峽庫區生態移民》一文中。宋建國(2005)將“生態移民”定義為:為了消除貧困、發展經濟和保護生態環境,從生態脆弱區域重要生態功能地區遷移出來的人口。宋建國將生態移民的概念本土化,與中國經濟社會發展現狀相結合,把握住了我國生態移民發展方向。梁福慶(2011)從宏觀的角度對中國的生態移民的類型、安置模式、政策以及實施過程中存在的問題和原因進行了研究,他將中國生態移民的類型概括為環境移民、扶貧移民、災害移民和生態難民,都是為了保護和修復生態而從基本不具備人類生存條件或不具備就地扶貧條件的地區整體遷出的移民。

學者通過不同的角度界定“生態移民”概念,常被學術界冠以“扶貧搬遷”“異地搬遷”“易地扶貧”“環境移民”等稱謂,通過參閱大量文獻,綜合各學者的觀點,筆者認為生態移民是由政府主導,為了保護生態脆弱區的環境繼續惡化,將缺乏生存基本條件的貧困人口遷移到生態環境基本條件良好的地區,目的是既改善貧困人口的生活條件又能保護和加速恢復遷出地的生態環境,促進人口、資源、環境與經濟的可持續協調發展。

主站蜘蛛池模板: 寻甸| 星座| 汝南县| 武清区| 建湖县| 焉耆| 应用必备| 牙克石市| 永和县| 琼结县| 利辛县| 建湖县| 五家渠市| 陕西省| 舒城县| 邵武市| 开封县| 雷州市| 凌源市| 开阳县| 山东省| 万山特区| 佛教| 聂荣县| 广丰县| 于都县| 松阳县| 张北县| 马尔康县| 凭祥市| 富锦市| 囊谦县| 垫江县| 莆田市| 商洛市| 集贤县| 陇西县| 华容县| 白水县| 繁峙县| 承德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