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多民族國家的人類學作者名: 徐新建本章字數: 1603字更新時間: 2021-10-30 02:05:16
總序
重建中國的多元共識
徐新建
歷史悠久的多民族中國是具有豐富內涵的政治、文化和族群共同體。近代以降,也就是自清廷解體后便經由不同路徑轉向了現代社會的多元建構。這過程的開始可以從辛亥之年亦即清末的宣統三年算起,到如今已過百年。
百年中國值得回顧反思的內容不少,其中最需推進的議題在于對多元中國的共識重建,通過直面多民族共同體的內部構成及其古今演變,重新認識傳統中國由天朝帝國向現代國家的轉型;分析并評價在這樣的轉型中以往“一點四方”[1]的華夷關系如何變成了包含“區域自治”的共存格局,以及“五族共和”與“多元一體”間的關聯差異。然而,正如筆者此前指出過的那樣,由于帝國王朝時期殘留的“中原中心”觀、“大漢族主義”以及族群“孤立主義”等影響,尤其是十年“文革”對新中國基本國策的嚴重破壞,致使政府和國民期待創建的“民族團結”目標嚴重受阻,有關中國的多元共識也未能達成。以文學為例,“現今流行的數千種中國文學史,大多還停留在過度突出中原漢民族的漢語文學敘述上,文學教育——無論學校還是社會、也無論書面印刷的精英文學還是民間流傳的口頭傳統、抑或是現代出現的電子游戲和網絡書寫,均沒有完整體現與多民族國家之總體文學面貌相符合的深度和效果。”[2]
如今的形勢迫使我們把重建中國的多元共識提上議程,其主旨在于強調在現代觀念的基礎上、以多線并置的眼光看待古今中國的形成和演變,從而與過去流行的一元史觀或單線進化論相區別。后者傾向于把古今中國的多重演變簡化為“中心—邊緣”式的歷時循環,忽略和遮蔽了多元人群與文化間的重疊與交叉。以多元互動的視野改變這種認知,能使我們將由古至今的中國歷程看作從石器時代的“星斗滿天”以及依托生態分解而形成的“牧耕交映”直至如今以政治平等為前提的“民族團結”等縱橫類型。[3]
這樣的重建關聯史學,同時也離不開民族學、人類學、文學、語言學乃至經濟學和政治學等學科的攜手并進。2013年,由四川大學牽頭立項組建了名為“中國多民族文化凝聚與國家認同”的協同創新中心。其后即組織了圍繞“多民族中國學術史觀”而展開的系列研討,展現了多學科攜手重建中國多元共識的宗旨和意義。參加的作者包括牽頭單位四川大學及協同單位北京大學、中國社科院、中央民族大學、內蒙古大學、西北民族大學和西南民族大學的多民族專家,內容包括對多民族中國的宏觀論述、專題研討和個案考察。與此同時,理解到多元與共識不相矛盾,相輔相成且一體兩面,故而在不同學科和學者間進行的對話也不求一律,而是交互展開,既可發表專題論述,亦可推出系統專著;在關于夷夏互動的看法上也各抒己見,鼓勵爭鳴。作為議題召集者,作此設計的目的在于倡導不同而和,因為說到底“多元”也當是多元的。這便是達成共識的前提條件。
2014年9月,在北京舉行的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對中國的多民族國情做了進一步肯定,明確指出多民族是中國的“一大特色”和國家發展的“有利因素”,強調中國多民族的關系是“一個大家庭和家庭成員的關系”,全社會成員理解并處理好這一關系,避免大漢族主義和狹隘民族主義的危害,關涉到祖國統一、民族繁榮及國家的長治久安。[4]
在筆者看來,這樣的表述已概括了中國多元共識的目標和內涵。期待本文庫的出版能為此項共識的達成貢獻微薄之力。
(2015年5月4日記于四川大學,2020年11月7日改)
[1] 有關“一點四方”的論述可參見徐新建《西南研究論》,云南教育出版社,1992年出版。
[2] 徐新建:《“不同而和”與共同發展》,《中外文化與文論》,總第23期,巴蜀書社2013年5月,頁22-25。
[3] “滿天星斗”的提法可參閱蘇秉琦的論著《中國文明起源新探》,遼寧人民出版社,2009年?!澳粮挥场钡恼撌隹蓞㈤喰煨陆ǎ骸赌粮挥常簭奈拿鞯囊曇翱匆南摹?,《思想戰線》,2010年第2期。
[4] 參見《人民日報》2014年9月30日第1版:《中央民族工作會議暨國務院第六次全國民族團結進步表彰大會在北京舉行》;央視網2015年9月29日新聞:《中央民族工作會議:增強文化認同反對大漢族主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