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一 學術史回顧

對于紹興史家及其史學論著的研究,學術界取得了一定的進展,提出了一些頗有新意的學術觀點,主要可以分為以下幾個方面。

其一,對兩部早期紹興史學著作《越絕書》《吳越春秋》的研究。在中國當代學者中,陳橋驛較早地對《越絕書》的作者進行了較為詳細的考證。[3]黃葦《關于〈越絕書〉》一文對《越絕書》卷數、書名、作者和成書年代、內容等進行了描述。[4]王志邦《〈越絕書〉再認識》亦對《越絕書》的作者、成書年代、體例進行了探討。[5]李步嘉《〈越絕書〉研究》一書是一部系統研究《越絕書》的學術著作,該書從《越絕書》的書名、內容組成、逸文、版本、成書時代及作者等方面進行了考察。[6]余嘉錫在《四庫提要辨證》中,對《吳越春秋》的作者進行了分析,得出了較為清晰的結論。[7]梁宗華的《論〈吳越春秋〉的作者和成書年代》一文對《吳越春秋》的作者和成書年代進行了一定探討。[8]豐坤武、張元嶺的《〈吳越春秋〉研究》一書從文學、文化、作者考辨等角度對《吳越春秋》進行研究。[9]林小云的《〈吳越春秋〉研究》,從作者、卷帙、思想內涵、敘事藝術、文學特征、歷史地位等方面對《吳越春秋》進行了較全面的分析。[10]夏菽將《越絕書》與《吳越春秋》的恩仇敘事進行了比較研究。[11]李好對包括《越絕書》《吳越春秋》在內的吳越爭霸敘事文本進行了全面的比較研究。[12]王敬坡從性質、體例、思想傾向、人物形象、敘事方式與敘事成就等方面進行了闡述。[13]可見,學術界對《越絕書》《吳越春秋》的研究已取得重要進展,厘清了不少重要問題。但在一些方面仍有待進一步加強,如對《越絕書》一書作者的論證還有待進一步分析,論者多從文學角度出發進行考察,較少從《越絕書》《吳越春秋》與當時吳越區域的社會、經濟、文化等方面的關聯進行闡述,至于對兩書所反映的歷史觀的研究,則更為少見。

其二,對三國兩晉以來的紹興地方志書的研究。魯迅輯有四卷本《魯迅輯錄古籍叢編》,[14]其中第三卷即包括謝承《后漢書》、謝沈《后漢書》及《會稽郡故事雜輯》(包括《謝承會稽先賢傳》《虞預會稽典錄》《鐘離岫會稽后賢傳記》《賀氏會稽先賢像贊》《朱育會稽土地記》《賀循會稽記》《孔靈符會稽記》《夏侯曾先會稽地志》),對六朝時期的紹興籍史家謝承、謝沈分別撰著的《后漢書》及其他八位紹興史學編纂者所撰的紹興地方志書進行了整理和校訂。解遠文的《謝承〈后漢書〉的輯補與研究》,對謝承《后漢書》的成書、流傳、輯佚及價值進行了考察。[15]石祥的《〈會稽郡故書襍集〉諸稿本的文獻學研究》對魯迅所輯會稽郡故事諸稿本的形成、發展及魯迅輯本文獻考證的價值進行了考察。[16]朱仲玉的《漢晉時代紹興的十位史學家》一文,對袁康、吳平、趙曄、謝承、賀循、楊方、謝沈、虞預、范曄、謝靈運十位史學家的生平、作品等進行了介紹。[17]渠曉云在《中古會稽士族的學術著述及貢獻》一文中,對六朝時期會稽士族的史學著述進行了介紹。[18]陳橋驛的《紹興地方文獻考錄》一書,從方志、名勝、古跡、游記、水利等各方面對歷代紹興地方文獻進行了搜集整理。[19]

其三,對王陽明、張岱史學思想的研究,對以黃宗羲、章學誠等為代表的浙東經史學派的考察。王勇對王陽明的社會歷史觀及其影響進行了分析。[20]李孔勝考察了王陽明的“陽明心學”對中晚期明史學發展的推動作用。[21]對明末清初著名文學家、史學家張岱的研究取得了一定進展。胡益民的《張岱研究》一書對張岱的學術思想進行了梳理與闡述,對張岱的生平、家世及社會關系等也進行了考察。[22]美國學者史景遷所著《前朝夢憶:張岱的浮華與蒼涼》一書對張岱的人生軌跡進行了全面的梳理。[23]李新達對張岱所撰《石匱書》進行了介紹。[24]陳仰光對張岱的史學撰述及其價值進行了介紹與分析。[25]張憲光《易代之際的張岱》對明清鼎革之際張岱的活動軌跡進行了考察。[26]黃宗羲作為明末清初的著名思想家、史學家、經學家、教育家,是浙東史學的開創者和領軍人物,對他的研究無疑是中國學術史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學術界對其生平和撰述多有論述。顧家寧的《士魂以經世:黃宗羲與傳統士人精神的再造》從黃宗羲的生平時代入手,通過解讀研究黃氏的心學主張,進而考察其思想對文學和經世之道所產生的作用。[27]李潔非的《天崩地解:黃宗羲傳》一書以黃氏一生史跡為對象,描述翔實。[28]吳光的《論黃宗羲與清代浙東經史學派的學術成就與學派特色》一文,重在闡述黃宗羲與清代浙東經史學派的學術成就、學派特色及時代影響、歷史地位,認為浙東經史學派的特色是明經通史、經世致用和綜會諸家。[29]張豈之《論黃宗羲的〈明夷待訪錄〉》一文,對黃宗羲《明夷待訪錄》的內容和歷史價值進行了闡述。[30]陳永政(Elton Chan)從儒學民主治理理論的視角,考察了黃宗羲著作中的共和因素。[31]司徒琳(Lynn A.Struve)對黃宗羲的主要著作進行了介紹與評論,認為應該將黃氏置于具體的歷史和空間坐標中進行考察。[32]對浙東史學的殿軍、清代史學理論與方志學理論的集大成者章學誠,學者也進行了一定的研究。劉巍的《章學誠“六經皆史”說的本源與意蘊》認為,章學誠“六經皆史”說的重要意圖就在于為清政府的皇權政治服務,其見解典型地反映了那個時代的思潮。[33]楊念群的《章學誠的“經世”觀與清初“大一統”意識形態的建構》一文,則從清朝政府統治合法性確立的角度闡釋章學誠的“經世”觀,認為其“經世”內涵已與劉宗周、黃宗羲等明末清初思想家的“經世”思想迥然有異。[34]余英時則通過對戴震與章學誠的比較研究,探究清代中期學術思想史的流變與特征。[35]清代后期紹興籍文史大家李慈銘的生平與學術,受到學術界的一定關注。董叢林描述了李慈銘人生際遇的多個面相,并對其影響因素進行了探究。[36]盧敦基則較為全面地介紹了李慈銘的生平事跡、學術觀點與學術成就、詩學理論與詩作、古文批評與創作、家居時期的日常文學生活等方面,為我們展現了李慈銘一生的清晰圖景。[37]孫善根從總體上探討了清代浙東史學的學術貢獻和對社會歷史的影響。[38]葛兆光條分縷析,從更宏大的視野考察了明清之間史學思考的演變過程及內在緣由。[39]可見,學者已對明清時期紹興史學的演變歷程、特征及歷史地位等進行了相當程度的闡述,但在闡述明清時期紹興史學家的歷史觀及探究史學思潮與時代經濟、政治、文化等的內在聯系方面,學術界的研究還有待加強。

其四,對民國時期的紹興籍啟蒙思想家魯迅、馬克思主義史學家范文瀾、教育家和社會活動家蔡元培的研究。三位紹興籍史學家觀照重心各有側重,在中國現代學術史上各展異彩,具有重要地位。顧農描述了魯迅輯錄、整理會稽文獻的概況及貢獻。[40]郭春林考察了在20世紀20年代末到30年代初這個“大時代”,魯迅啟蒙與革命意識的互動與演進,以此探究魯迅歷史意識發展的表現及其特征。[41]李文儒以魯迅的歷史——文化整體觀為研究對象,探究其內容和變遷軌跡,透視其變動的內在緣由。[42]勞倫斯(Lawrence W. Chisolm)深入考察了中國革命進程中的魯迅思想變動,指出魯迅的歷史演進觀與現代中國的劇烈變遷密切相關。[43]范文瀾作為馬克思主義史學大家,對他的史學思想的研究成為中國史學史研究中的必要組成部分。李懷印在《在傳統與革命之間——范文瀾與近代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起源》一文中,以范文瀾為研究個案,對近代馬克思主義史學追根溯源,認為范文瀾對中國近代史的新解釋,主要是作為共產主義者抗拒國民黨史學中的“現代化敘事”的產物。[44]林國華多方面考察了范文瀾與中國馬克思主義史學的關系,闡述了范文瀾在中國史學發展中的歷史地位。[45]作為晚清民國時期著名的教育家、思想家、社會活動家,蔡元培雖非專門的歷史研究者,但其對史學教育、史料整理與考訂等有著自己的看法,對民國時期史學的發展具有相當的指導意義。潘光哲探討了“中央研究院”創院院長蔡元培與歷史語言研究所(史語所)及其成員之間的互動關系。指出就史語所的成長、發展過程而言,蔡元培提供了相當的幫助,扮演扶持獎掖者的角色。同時,在史語所向更美好的前景邁進的歷程中,蔡元培始終尊重史語所的學術自主空間,為營構理想的學術建制打下了基礎。[46]劉俐娜從史學功能、史料整理與利用等方面對蔡元培的史學思想進行了概括與分析。[47]

當代涉及紹興史學的總體性論著,則有李永鑫主編的《紹興通史》,金普森的《浙江通史》,沈善洪、費君清的《浙江文化史(上、下冊)》,佘德余的《浙江文化簡史》,傅振照的《紹興思想史》,錢茂偉《浙東學術史話》等。這些史學論著對紹興史學的形成、發展、影響等都進行了一定的探討,但對紹興史學的內容的全面闡述、對其流變和影響的系統探析尚有欠缺。鑒于此,本書系統考察紹興史學的構成、演變過程、特征及影響,以期為中國史學史、地方史學思潮研究提供一定的借鑒。

主站蜘蛛池模板: 和平区| 黎川县| 建昌县| 绍兴市| 金昌市| 岳西县| 天水市| 扬中市| 巴中市| 化隆| 张北县| 固始县| 鹿泉市| 建宁县| 龙山县| 大港区| 扎赉特旗| 京山县| 聊城市| 昔阳县| 张家界市| 衡东县| 丹巴县| 湄潭县| 黔南| 南江县| 政和县| 兰考县| 那坡县| 隆化县| 盘山县| 巴里| 兴海县| 南投市| 集安市| 铜山县| 湖州市| 游戏| 金塔县| 新民市| 鹤庆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