序二
李浩
郭麗副教授的博士學位論文修訂稿即將出版,問序于我。按理說我應該婉拒,因為論文主要是由盧盛江先生指導,我無尺寸之功。之所以還愿意再次拜讀并做點紹介,一是郭麗曾隨我讀過碩士研究生,二是我當時曾擔任她博士論文的外審專家,故我樂于寫幾句話,向學界推薦。
郭麗對學業的踏實認真,我至今記憶猶新。我記得她碩士畢業那一年,既要寫論文,又要準備考博,寒暑假都沒有回家,住在學校的宿舍備戰。西安的冬天寒冷,夏天奇熱,她能克服這些困難,很好地完成了碩士論文,順利地考取南開的博士研究生,成了我隨后每年教育新入學研究生的典型材料。
盛江兄序中提及的一點,我也非常贊同:學生基礎不好,擔心論文做不出來,畢不了業;學生優秀的,擔心自己的能力不能夠幫他們提升一步,才能不能得到充分展示,特別是擔心不能找到能發揮他們才能的好的平臺。我自己也忝列導師多年,故很能理解盧兄的這種真誠而復雜的心情。我先后將自己的多位優秀碩士生推薦給境內外的名校名師,也是出于同樣的心理。我有一個比喻,我將學生畢業比作嫁女兒,娘家太寒微,又沒有體面的嫁妝給女兒添置,父母的心情也不好。即便女兒嫁入豪門,但小日子如過得不好,做父母的也沒有什么值得夸耀。當然,衡之以現代倫理,我和盧兄的想法都太迂腐、太落后。連兒女都不是父母的私有財產,更遑論僅僅授業的學生?但我想華人的父母和教師都會很糾結,因為我們的傳統牌位上,除天地君親外,還有師道一倫。
郭麗還有一個優點,就是勇于任事。她在南開幫盛江兄辦唐代文學年會、在首都師范大學幫相洲兄辦樂府學年會,這些我都是旁觀者。但她為唐代文學學會秘書處的工作與教育部、民政部多年來反復聯系,上傳下達,不厭其煩,花費了許多時間和精力。由于全國性的學會是跨地域跨單位的,秘書處的同人均兼職,沒有辦法在單位記工作量。他們與部委的對口單位聯系,人微言輕,門難開、人難見、臉難看是常事,郭麗任勞任怨,從沒有訴過苦。
本書是郭麗八年前的成果,她沒有在畢業后很快推出,除了教學科研工作的緊張繁忙外,按我的理解,也含有給自己留出時間,比較從容地打磨修訂的意思。我結合自己看初稿時的印象,談談自己的閱讀感受。
以唐代教育與文學的關聯性作為研究課題(包括學位論文的選題),進行深入開拓是一種富有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的積極嘗試,近年來在海內外偶有所見,各具勝義,如高明士先生將唐時的整個東亞教育視為整體進行考察,劉海峰先生從科舉制度史進行梳理。本書所構建的體系與所進行的開拓,在廣泛吸收已有成果的基礎上獨出機杼,守正創新,大處著眼,小處下筆。從章節設計到具體內容的論述均有新意,主要表現在:
拈出唐代教育資源社會化作為關鍵詞進行立論,并將其與文人群體的擴大化、文學的繁榮發展建立事實與邏輯的聯系,在很大程度上巧妙地回應了唐代文學之所以繁榮興盛的時代問題。教育資源的普及、教育受眾的增加、詩賦教育的下行,與文學的盛唐氣象秘響旁通,這顯示出唐代文學研究的不斷深入,在細致化、專門化的道路上又對學術史上的大主題不斷回應。
本書上編就唐代教育資源社會化與文人群體擴大、唐代經學教育與文學、唐代文學教育的深入發展、教育內容在創作中的印跡、唐代重要文學現象的教育背景等論題,廣事搜羅,爬梳整理,有分析,有闡發,史論結合,抓住了本論題的主要內容。下編內容更加精彩,分別就童蒙教育、女性教育、留學生教育、書院教育與文學建立聯系,搜集新材料、解決新問題,為唐代文學研究開拓出許多新的領域。
本書對相關材料進行深入處理,從量化的層面進行統計,不光顯示出方法論上的特色,而且使其立論建立在堅實的基礎上。作者還嫻熟地運用比較的方法,文學與教育、官學與私學、中原與敦煌、留學生與本土士人,在在進入作者比較的視域中,移形換步,光景常新,但又都緊扣全書的論題。
總之,本書選題有新意,對本學科的基本文獻和相關領域的成果有較好的綜述和引用。資料富贍,涉獵廣泛。方法多樣,運用嫻熟,且能尊重已有成果,引用符合規范,是一部頗多開拓的優秀著作。郭麗畢業那一年,全國優博論文評選已經停止,但學校推薦參加天津市優博論文評審,順利入圍。這也從另外一個側面說明,大家對本書開拓的肯定。
當然,書中也有一些可進一步深入討論之處,比如,唐代士庶所受教育有何不同,對其創作又有何不同的影響?從時間上說,唐初到中晚唐教育有變遷;從空間上說,關中、山東、江南三大地域不同,對教育的重視也不同,這些差別是否也投射在文學創作上?另外,書中從正面肯定唐代教育處極多,但按照教育史家的看法,唐代教育也有明顯的弊處,對后代也造成持續的影響,作者對這些看法似應該有所回應。還有,近幾十年陜西、河南新出土文獻極多,作者應該注意搜羅與運用。
郭麗在學術上已有很好的積累,本書也說明她能厚植學養,勇于創新。以她的勤奮踏實,相信在未來的研究中會有更多的新創獲。作為她的老師,我希望郭麗和她這一代年輕朋友對學術和人生都能有更通透智慧的理解,也有更全面圓融的踐行。
2020年3月6日于西北大學居安路寓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