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收入彈性、匯率傳遞與貿易收支
- 倪淑慧
- 1648字
- 2021-10-11 17:52:38
第二節 貿易收支方程的修正:匯率的作用機制
在進出口需求方程設定中,影響進出口量的因素主要是收入和價格,匯率則是通過影響進出口價格進而對貿易收支產生影響,具體分析如下。
在非完全競爭的市場結構中,出口國廠商同時向多個市場出口同一種產品時,由于不同市場需求的價格彈性不同,并且存在交通運輸成本,不同市場之間是分割的,出口國廠商的最優定價策略為三級價格歧視,而三級價格歧視是 PTM行為存在的微觀經濟學理論基礎。
考慮國內某一種特定出口商品的一個代表性出口商,它向K個有效分割的外國目標市場進行銷售,并進行歧視性定價,代表在t期x 產品出口到國家i的出口國貨幣價格。
出口商在不同目標市場上的需求函數和成本函數分別為:


為出口商品x在出口目的國i的價格,Rit 為出口國和進口國之間的雙邊名義匯率;μi,t為影響目標市場需求的其他解釋變量,比如世界市場競爭者價格(對應進口國經濟發展水平和物價水平);
是影響廠商成本的其他解釋變量,比如單位勞動成本等國內投入品價格、原油等重要進口投入品價格。
出口商最大化其本幣利潤函數:

由此得到出口商的定價行為:

MCit 為出口商的邊際成本函數,假定同一時期同一產品出口到不同國家的邊際成本是相同的,MCi,t=MCt;ρit 為目標市場的需求彈性的絕對值,該式表明以出口國貨幣表示的出口價格等于邊際成本乘以加成(markup),邊際成本不隨目標市場變化而變化,但是隨時間變化而變化。加成取決于不同目標市場的需求彈性;而需求彈性隨進口國貨幣表示的價格變化而變化。當進口國貨幣貶值時,以進口國貨幣表示的進口價格上升,如果此時需求變得更有彈性(或者是更缺乏彈性),那么出口商以出口國貨幣來衡量的最優加成將隨之下降(或者上升)。這意味著匯率波動通過影響以進口國貨幣表示的價格來影響加成。
定義匯率傳遞效應(ERPT)為出口外幣價格(進口國貨幣價格)與匯率Rit 之間的彈性關系;

要識別匯率傳遞效應,首先要估計和排除影響廠商生產成本的因素;從前面式子可以看出,出口商的策略性定價受到目標市場需求特征變量μi,t和廠商生產成本
的共同影響。
理論上講,當最終分解并去除生產成本的確定性影響后,出口商的定價行為將滿足一價定律;即
。
因此出口產品外幣價格可以表示為雙邊匯率、出口商成本、目標市場需求以及其他因素的函數形式:

參考現有文獻估計模型,綜合Baldwin 和 Krugman(1989)、Gagnon 和 Ihrig(2004)的研究范式,將式(3—14)改寫成可以進行估計的固定效應模型的形式:

同時,由于匯率傳遞存在速度問題,需要有滯后的變量來刻畫匯率傳遞速度,即

Mumtaz等(2006)假定出口廠商能夠迅速調整邊際成本,解釋變量邊際成本中不包括滯后項。考慮到廠商成本調整的粘性,本書采用了滯后的控制變量。如果考慮到進口品物價的變化和調整也具有惰性,即國外出口商的定價與其過去的定價有關,式(3—16)的解釋變量中也應該加入滯后的進口物價水平變量(如 Bailliu 和 Fujii,2004;Mumtaz等,2006)。
因此出口外幣的變動可以分解為兩部分,一部分是出口商生產成本的變動,另一部分是匯率變動,即。傳統國際收支彈性理論的假設前提是匯率變動對進出口價格的傳遞是完全且迅速的,即1單位的匯率變動可以導致進出口價格同比例變動(Goldberg 和 Knetter,1977);但是大量經驗研究表明,匯率對產品價格的影響不完全(王雅琦等,2015)。因此考察匯率變動對出口價格的影響,就需要考察匯率傳遞效應的程度。這里將匯率傳遞效應界定為匯率變動傳遞到出口外幣價格的程度,即出口商的生產商貨幣定價(LCP)能力,匯率傳遞系數越大,表明出口商的生產商貨幣定價(LCP)能力越強,盯市能力越弱。
將出口價格方程寫成對數的形式:

其中,δ1是出口本幣成本變動傳遞到出口外幣價格的程度,θ1是匯率傳遞程度,ρ0是常數項,ε2是誤差項。在間接標價法下,θ1∈[0,1]。
對應出口價格方程,我們將進口價格方程寫成對數形式:

為方便考察匯率變動對貿易收支的影響,進口價格方程中,我們也放入間接標價法下的匯率指數。其中,δ2是進口外幣生產成本變動傳遞到進口本幣價格的程度,θ2是匯率傳遞程度,ρ1是常數項,ε3是誤差項。在間接標價法下,θ2∈[-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