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三 簽約各方的理性

羅爾斯還對原初狀態中訂約各方的理性做出了規定。羅爾斯認為處在原初狀態中的人們是理性的(rational)。羅爾斯在其正義理論中應用的理性概念是社會理論中的標準理性概念。(p.124注①)這一概念通常有兩個含義:一是一個理性人對他的可選項有一融貫的偏好;二是一個理性人將依據可選項在促進其目的好壞上對它們排序,并選擇那個將滿足其較多的欲望并具有較大成功機會的選項。(p.124)也就是說,人們在原初狀態下選擇原則時,每個人都將盡可能地推進自己的利益,選擇最適合自己的目的和利益的原則。

然而,在“無知之幕”的遮蔽之下,原初狀態下的訂約者并不知道自己的“利益”所在。他們并不知道自己的“生活計劃”是什么,不知道自己生活計劃的細節;所以,每個定約者都無法通過理性的計算來增進自己的利益。為了解決這一難題,羅爾斯引入了“基本善”(primary goods)的概念。這一概念是在“善”的概念基礎上建構的。羅爾斯采用了與功利主義相同的方式來解釋“善”:善就是理性欲望的滿足。(p.80)在“善”的概念基礎上,羅爾斯將“基本善”定義為:“一個理性的人無論他想要別的什么都需要的東西?!保╬.79)也就是說,“基本善”是任何人實現自己的理性生活計劃都需要的一些必要條件。這樣的“基本善”包括:較好的智力、強壯的身體、權利、財富和機會等。其中“較好的智力”和“強壯的身體”是自然的基本善,而其余的則是社會的基本善。

“人際比較”是困擾著社會分配研究的一個理論難題。具體來說,社會分配是對財富、權力、機會等社會益品(social goods)進行分配。然而,人們的生活計劃各不相同,因此,每個人想得到的東西也不同。與此同時,同樣的社會益品對不同人的理性欲望的滿足程度也不盡相同。如何解決“人際比較”的問題,這是擺在羅爾斯面前的一個難題?!盎旧啤备拍畹臉嫿ê蛻茫橇_爾斯為解決這一難題而做出的一種創新性的嘗試。正如羅爾斯提到的,功利主義同樣會遭遇“人際相異性”的問題。功利主義要求所有社會成員的功利總額達到最大值,這就必須以某種統一的尺度對所有社會成員的“功利”進行衡量。如果以客觀的方式對“功利”進行定義(例如,將功利定義為“福利”,或者直接等同于收入+財產),并以這一客觀標準評價人們的生活前景,那么就必然會忽視了人們在價值觀念和人生計劃上的差別,忽視“人際相異性”。相反,如果以主觀的方式定義功利,將“功利”定義為“理性欲望的滿足”,那又會產生新的倫理問題,這就是:一些不正當偏好(例如,傷害他人的偏好)也將被計算到功利總值當中。這些偏好的滿足將被功利主義的分配方案所允許甚至被鼓勵。由此看來,通過引入“基本善”概念,羅爾斯的正義學說比功利主義更好地處理了“人際相異性”的問題。羅爾斯成功地將人們不同的價值觀念和生活計劃(人際相異性)與一個客觀的評價基礎(基本善)協調起來。在“基本善”的設定之下,處在無知之幕后面的定約者們,雖然不知道自己具體的理性生活計劃是什么,但必然會想要盡量大地增進自己的社會基本善[2]。于是,羅爾斯得到關于定約者之理性的具體設定:“他們將喜歡較多的而非較少的基本社會善?!保╬.123)這些理性訂約者知道,“一般來說他們必須保護他們的自由,擴大他們的機會,增加達到他們自由的手段(不管這些目的是什么)”。(p.123)

羅爾斯對于定約者之理性的第二個設定是:定約者不受妒忌(envy)之累。羅爾斯將妒忌理解為:不希望別人比自己更好的心理狀態。這與嫉妒(jealousy)有細微的差別。嫉妒在羅爾斯的正義學說中的含義是:希望別人比自己差,并且不希望別人變得更好、趕上自己,嫉妒心理的極端就是幸災樂禍。(pp.467 -468)簡單來說,妒忌是位置低者對位置高者來說的,而嫉妒是位置高者對位置低者來說的。[3]羅爾斯根據康德對“妒忌”的理解[4]認為,妒忌的心理根源是:行為者缺乏對自身價值的自信,并感到無力自助。也就是說,只有當行為者在與他人比較的過程中喪失了自信,喪失了對自己生活的熱情,并感到無力改變,這時才產生了妒忌的心理。羅爾斯特別指出,妒忌與不滿(resentment)是不同的。不滿是認為某人所獲得的地位或財富是不正當的,違背了某種正義原則;而妒忌則是承認別人的某種較自己要高的地位或較多的財富是正當獲得的,而這更凸顯出處于較低地位的自我的無能。

羅爾斯認為,原初狀態的定約者有一個顯著的特征就是定約者沒有妒忌心理,這被稱為“相互冷淡”的理性:“各方既不想贈送利益也不想損害他人,他們不受愛或夙愿的推動。他們也不尋求相互親密,既不嫉妒也不虛榮。他們努力為自己尋求一種盡可能高的絕對得分,而并不希望他們的對手一個高或低的得分,也不尋求最大限度地增加自己的成功和別人的成功之間的差距。”(p.125)基于“相互冷淡”的理性設置我們可以推知,原初狀態中的人們不是通過比較而獲得自我價值感的,他們的自我價值感來源于自己的“絕對得分”。訂約者們是不受妒忌之累的。羅爾斯認為,沒有妒忌心的人們會這樣來建立正義觀:“人們在原則的選擇中設想他們有自己的、足以自為的生活計劃。他們對自己的價值有一種牢固的自信,以致不想放棄他們的任何目的,即使以別人只有較少的實現他們目的的手段為條件。”(pp.124-125)既然原初狀態的定約者并不受妒忌之累,他們在訂立契約的時候也并非出自妒忌之心,那么我們可以得出結論:正義原則的推導不需要“妒忌”這一心理預設,正義原則中所表達的平等訴求并不是出于妒忌之心。用羅爾斯的話來說,“正義觀念是在無人被怨恨和惡意趨動的假設條件下被選擇的。所以正義的兩個原則支持著的平等要求不是從這些情感中產生的”。(p.472)

從上述論述中我們看到,羅爾斯對原初狀態中的人的理性的設定是很弱的條件。相互冷淡、沒有嫉妒、再加上無知之幕,構成了推導出正義原則的理論原點。正像許多研究者指出的那樣,羅爾斯并沒有對原初狀態下的人提出過高的道德要求。他們就是一些“普通人”,只關心自己的利益,并不特意地關愛任何人,也并非想要增進集體的利益。只是羅爾斯以“無知之幕”屏蔽掉了與每個人相關的具體信息,使得人們不得不以所有人都能接受的方式增進自身的利益。在羅爾斯看來,“相互冷淡+無知之幕”的假定勝過“仁愛+知識”的假定。因為,前一種假定是一種弱的假定,能夠得到更多人的認同。而且,這種弱也能達到“仁愛 +知識”這種強假定所要達到的目的。在這種弱的假定之下,人們也能達到一種確定的一致同意的正義原則。

主站蜘蛛池模板: 达尔| 江西省| 台东县| 会理县| 涟源市| 南宁市| 襄樊市| 旌德县| 五河县| 禄劝| 南木林县| 南皮县| 阿拉善右旗| 金平| 武隆县| 东平县| 金华市| 南阳市| 长治县| 徐州市| 乐业县| 周至县| 光泽县| 丹寨县| 正安县| 信阳市| 溧水县| 将乐县| 广安市| 金寨县| 安平县| 喀喇沁旗| 明光市| 仁怀市| 兴宁市| 大悟县| 太康县| 汽车| 边坝县| 虎林市| 东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