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開放經濟研究(第三期)
- 張建武等主編
- 2259字
- 2021-10-20 19:57:35
一 引言
20世紀90年代以來,經濟全球化戰略的提出以及信息技術的興起,大大提高了國家間經濟與貿易的效率,為全球經貿的發展注入了新動力。在這一時期,由于以WTO為代表的多邊貿易體系陷入僵局,各個國家和地區為了維護本國利益,開始轉向發展區域性貿易組織,使得RTA的簽訂數量迅速增加。根據WTO數據庫,截至2016年世界范圍內共簽訂RTA的數量為445個,其中實際有效的為279個。除了這些已經簽訂和生效的RTA,還有新的RTA在不斷磋商之中。
世界上第一個區域貿易組織是在1957年4月成立的歐洲共同體(歐盟前身)。根據WTO RTA-IS數據庫。1957—1992年RTA的簽訂數量增長緩慢,RTA的性質主要以貨物貿易為主,RTA生效速度較快,基本與簽訂時間同步;1992—2016年RTA的簽訂速度明顯加快,24年間RTA的簽訂數量增加了415個(見圖1)。此外,RTA的性質也由之前的貨物貿易為主,轉變為貨物貿易與服務貿易同時發展,但是服務貿易的數量依然少于貨物貿易的數量。隨著RTA簽訂數量的增加,RTA的簽訂時間與生效時間之間開始出現時間差,且時間差有不斷增大的趨勢。總體上,RTA的發展方興未艾。

圖1 世界上簽訂RTA的總體態勢
資料來源:http://rtais.wto.org/UI/PublicMaintainRTAHome.aspx。
RTA根據貿易壁壘的取消程度或一體化目標程度的高低,由低級到高級可以分為六種形式,即特惠貿易安排(PTA)、自由貿易協定(FTA)、關稅同盟(CU)、共同市場(Common Market)、經濟同盟(Economic Union)和完全的經濟一體化(Perfectly Economic Integration)。從現在RTA的發展來看,世界上經濟實力最強、一體化程度最高的區域經濟一體化組織為歐盟,其一體化程度可以達到經濟同盟的水平。
本文對已簽訂RTA的類型進行統計,圖2表示世界上各類RTA所占的比重。現存RTA的類型主要為特惠貿易安排、自由貿易協定、關稅同盟三類,其中自由貿易協定(FTA)所占的比重最大為82.9%,在自由貿易區內各成員國相互取消所有的貿易壁壘,但仍保留對各自非成員國的貿易壁壘。其次為關稅同盟(CU)占比為9.7%,組成關稅同盟的成員國間完全取消關稅及非關稅壁壘,并對非成員國實行統一的關稅。最后為特惠貿易安排(PTA)占比為7.4%,特惠貿易安排只對成員國間全部或部分商品規定其特別的關稅優惠。還未有RTA能達到完全經濟一體化的水平。因此,目前RTA的發展水平依然較低。

圖2 世界上各類RTA所占的比重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WTO RTA-IS數據庫整理。
從RTA在世界范圍的地理分布情況看,作為RTA發展的起點和示范地區,歐洲地區簽訂的RTA數量最多;其次為東亞和南美。簽訂RTA數量較少的地區為西亞和加勒比海地區。歐洲地區RTA的簽訂數量大概是加勒比海地區RTA數量的10.8倍。因此,RTA存在著地區分布不均,發展不平衡的特點(見圖3)。

圖3 各地區RTA的簽訂數量
資料來源:http://rtais.wto.org/UI/PublicMaintainRTAHome.aspx。
總體來看,RTA的簽訂數量不斷增加,簽訂速度不斷加快且覆蓋范圍不斷增大。越來越多的國家愿意參與到區域經濟一體化過程中,國家間一體化意識增強,區域經濟一體化程度加深。同時RTA減少和消除了成員國間關稅及非關稅壁壘,減少和消除了生產要素自由流動的各種阻礙,使得國家間相互依賴程度不斷加深。但是RTA也存在著發展程度較低、區域分布不均,區域發展不平衡等問題。
隨著全球貿易大數據的可得和完善,利用貿易數據研究貿易額的增加變為了可能。雙邊貿易額是統計世界各國對外貿易總額的指標,是按照統一貨幣單位換算后,把世界各國的出口額相加所得到的數額。如果簡單地把世界各國出口額與進口額相加,就會出現貿易額的重復計算。如果把各國進口額相加作為雙邊貿易額,就會把運費和保險費算在雙邊貿易額之中。
利用UNCTAD數據庫1995—2016年的貿易數據,本文整理了1995—2016年RTA成員國間的雙邊貿易額,如圖4所示。

圖4 1995—2016年參與RTA國家的雙邊貿易額
資料來源:作者根據UNCTAD數據庫整理。
本文首先根據參與RTA國家的發展程度,將簽訂的RTA分為發達國家間簽訂的RTA、發展中國家簽訂的RTA以及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簽訂的RTA。圖4顯示了1995—2016年參與RTA國家的雙邊貿易額的變化情況。總體上看,參與RTA國家間雙邊貿易額是不斷增加的,說明RTA對貿易額的增加有促進作用。2016年RTA的參與國間雙邊貿易額達到75436萬億美元,比1995年時增加了2.98倍。其中發達國家間的貿易額基數最大,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間貿易額不斷增加,與發達國家間貿易額的差距不斷縮小。發展中國家間貿易額基數小,發展最晚,但是在這21年間,雙邊貿易額增長了6倍,雙邊貿易額的增長速度最快。即使發展中國家間雙邊貿易額增長最快,但仍與發達國家間和發達與發展中國家間的貿易額存在著較大差距,還有較大的發展空間。
由圖4可知,2008年和2014年出現了兩次雙邊貿易額的明顯下降。這是由于經濟遭受了兩次沖擊,一次是2008年出現的全球性金融危機;另一次是2012年發生的歐債危機。沖擊的影響有一定的滯后性,所以在沖擊發生后的1—3年貿易額才出現了明顯下滑。發生危機后,各國為了保護本國的產業及經濟,會采取貿易保護措施限制外來進口,使得雙邊貿易額出現下滑。
通過旨在對現有的RTA的經濟效應、貿易增長以及RTA的實證分析有關文獻進行梳理,確定了本文的研究框架及實證研究模型。在掌握相關理論后,來研究世界RTA的發展及其對雙邊貿易的影響。本文的實證研究首先構建擴展后的引力模型,進而采用1995—2016年201個參與RTA的國家和地區的438095個國家對的貿易額,將RTA作為實際變量,地理距離、共同語言、經濟總量、貿易成本、對外直接投資以及凈易貨貿易條件指數作為控制變量引入模型進行實證研究。同時,在研究過程中對于不同發展類型國家間的貿易額進行比較分析,來檢驗其國家異質性及研究結果的穩健性。
本文余下結構安排為:第二部分是對已有文獻進行回顧;第三部分是構建理論分析框架;第四部分是變量說明及模型構建;第五部分是基準檢驗、穩健性檢驗及結果;第六部分是結論與啟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