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杰里米·邊沁(1748—1832)是功利主義懲罰觀的集大成者。他的懲罰思想,在當時的西方產生了廣泛而深遠的影響,并形成了與報應懲罰觀的世代對壘而一直延續(xù)至今。西方學者對于邊沁的懲罰思想展開了諸多富有成效的研究,而在我國,學者們對該領域的涉足主要是20世紀80年代以后。總體來說,國內對于邊沁懲罰思想的探討尚處在起步階段,實有進一步深入研究的必要。
本書分為八章。第一章梳理了邊沁功利思想的源流。在伊壁鳩魯以來若干重要人物的啟發(fā)下,邊沁構建起了包括苦樂學說、功利原則及道德計算在內的功利主義學說。在邊沁之后,功利主義得到了發(fā)展并衍生出了新的類型。第二章介紹了邊沁懲罰理論的根基。懲罰的定義、目的與價值,以及十三條懲罰與犯罪之間的比例規(guī)則和十二個懲罰的特性,被邊沁作為了功利懲罰觀的預設。尤其是懲罰的特性,因其聯(lián)結了懲罰目的、比例規(guī)則與具體的懲罰種類,實際上成為了邊沁懲罰理論體系的樞紐。第三章考察了邊沁對折磨性懲罰、限制性懲罰、勞作性懲罰以及死刑的分析。在死刑問題上,由于西方有關學者已經做出較為經典的解讀,故本書從邊沁用于分析懲罰的基本框架和他的關于懲罰效益的論證入手,意圖在新的視角指出邊沁相關學說的局限以及可能的出路。第四章關注了邊沁對使之喪失名譽的懲罰、財產性懲罰、剝奪身份的懲罰以及使之喪失法律保護的懲罰的分析。該類懲罰與前面的身體刑一道,構成了邊沁所說的簡單的懲罰類型。其中,邊沁明確表達了對前兩種懲罰的偏好。第五章展示了邊沁對復合型懲罰的分析。在此,英國式懲罰的時空特色得以凸顯。邊沁主要以不確定性和不穩(wěn)定性為依據,對該類懲罰進行了批判。第六章闡釋了邊沁的懲罰發(fā)動思想。不宜于懲罰的情形和“坐錯了地方”的懲罰分別敘述了不適合發(fā)動懲罰的情形。就懲罰無辜者的問題而言,通過分析可知邊沁對于該種取向持有否定的態(tài)度;然而,通過對邊沁學說真正邏輯的理解,會發(fā)現功利主義懲罰觀的確無法決然排除懲罰無辜者的情形。第七章論述了邊沁的懲罰執(zhí)行思想。俄國之旅給邊沁帶來了關于全景監(jiān)獄的靈感,相關的建筑結構和制度設計無不浸透了功利性懲罰的哲思。邊沁的計劃雖然遭遇了現實性挫敗,也不能破解監(jiān)獄改革的悖論,但導致了??聶嗔W說的問世,并在一個積極的意義上,促使人們將反思的目光從監(jiān)獄本身轉移到了監(jiān)獄之外。第八章探討了邊沁懲罰思想的定位。邊沁學說中關于刑法與民法關系的處理,表明其認同刑法的保障法屬性,懲罰應相應保持克制。邊沁對實體法與程序法關系的處理,則意味著功利主義懲罰的全流程實現,有賴于懲罰理論與司法裁判學說的結合。邊沁的懲罰思想在西方學術界取得了巨大成功,對我國學術發(fā)展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具有世界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