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北朝文學
北朝是指從北魏太武帝時期收復北涼、統一北方(439)開始到隋代統一全國(589)之前這段歷史時期,是存在于北方五個朝代的總稱,即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五朝。
北魏由拓跋鮮卑創建,又稱元魏。居于今東北興安嶺一帶的拓跋鮮卑部,本是游獵民族,文化十分落后。自東晉咸康時(335—342)建國,后為前秦苻堅所滅。前秦解體后,首領什翼犍之孫拓跋珪稱代王,建代國,都盛樂,號為登國元年(386)。后改國號為魏,制定典章,拓跋珪即太祖道武帝。道武帝時,遷都平城。從道武帝到太武帝統治時期,北魏陸續吞并了后燕、后秦、大夏、西秦、北燕、北涼等割據勢力,統一北方,隨后歷經孝文帝改革、遷都洛陽,最后因六鎮之亂分裂為東魏和西魏。北魏永熙三年(534),高歡立北魏孝文帝曾孫元善見為帝,即東魏孝靜帝。同年,北魏孝武帝元修逃至長安依附宇文泰,次年為其所害,另立元寶炬,是為西魏。550年,高歡之弟高洋廢靜帝自立,是為北齊。北齊經六帝,于577年被宿敵北周攻滅,享國28年。557年,西魏恭帝為宇文護所廢,立宇文覺,是為周孝閔帝,建都于長安,史稱北周。建德六年(577),北周滅北齊,統一北方。公元581年,楊堅受禪代周稱帝,改國號為隋,北周亡。
北魏統一北方后,經過各族人民長期的辛勤勞動和共同努力,生產關系得到調整,生產力得到明顯發展。特別是孝文帝改革后,自耕農民顯著增加,孝明帝正光以前,全國戶數已達五百余萬,比西晉太康年間增加一倍多。《洛陽伽藍記》稱北魏后期“百姓殷阜,年登俗樂”,衣食粗得保障。商業也逐漸活躍起來。北齊是同陳、北周鼎立的三個國家中最富庶的。北朝結束了從八王之亂起將近一百五十年的中原混戰局面,奠定了隋唐盛世和民族大融合的基礎。
與南朝文學家群星閃耀的文學史景觀相比,北朝文學相對落寞。至于庾信、王褒和顏之推等都系南朝來的文人,一般研究者也不把他們作為純粹的北朝作家看待。事實上,北朝文學遵循自己的發展脈絡,也有很多值得關注的文學家、文學作品和文學現象。它是中國文學發展從西晉末年到隋唐文學發展的重要環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