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新時期與新的生態審美觀

我國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后開始了以“改革開放”為標志的新的歷史時期。同時,也開始了我國文藝學與美學的新的歷史時期。新時期30年來,我國經濟社會發生了巨大的變化與重要的轉型,由此也直接影響到文藝學與美學的變化與轉型,出現了諸如網絡文藝學、消費文化文藝學、生態美學等一系列新的文藝學與美學的理論形態。我這里著重談一下新時期之“新”與當代生態審美觀之“新”的必然聯系。

首先,新時期為生態美學的產生提供了新的時代的需要。恩格斯曾經指出:“社會一旦有技術上的需要,則這種需要就會比十所大學能把科學推向前進。”[86]在這里,恩格斯明確地指出了學術發展的最大動力是經濟社會與時代的需要。新時期生態美學的產生就是時代需要的產物,具體地講,就是新的生態文明時代的產物。新時期30年,特別是從20世紀后期開始,我國發生了重要的經濟社會轉型。盡管對于這種轉型如何理解與闡釋還有不同的看法,但我國已經由傳統的工業文明轉向新的生態文明,這已經成為絕大多數學者的共識。早在20世紀90年代,我國政府就提出可持續發展方針;2004年4月,我國學者又明確提出“人類文明正處于從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過渡的階段”; 2007年10月,黨的十七大進一步將“生態文明建設”與物質文明、精神文明與政治文明一起作為我國未來建設發展的重要目標。生態文明的提出不僅是經濟社會轉型的標志,而且是國家經濟社會發展指導原則與思想觀念的重大轉變。它意味著我們的思想觀念與指導原則將逐步地從人類中心轉向生態整體,由“戰天斗地”轉向“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由單純的經濟發展轉到發展與環保的雙贏,等等。正是這種重要的經濟社會與理論原則轉型的背景,才使得傳統的以“人化的自然”為其特點的美學觀愈加顯示其局限性,從而促使新的生態審美觀得以應運而生。

更為重要的是,新時期為生態美學建設在內涵上的創新開辟了廣闊的天地。新時期是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理論探索與創新的重要歷史時期,這一時期提出了包括“生態文明”“科學發展觀”“以人為本”以及“建設和諧社會”等一系列十分重要的理論觀念。十分重要的是,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所確立的“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為突破一切“左”的禁錮開辟了道路,為我們的包括美學與文藝學在內的學術領域的創新與借鑒開辟了空前廣闊的天地。正是在這樣的形勢下,理論界的同仁共同努力,大膽探索,不斷豐富和更新生態審美觀的內涵。事實證明,生態審美觀的確具有不同于以往美學觀的嶄新內容。其最基本的特點在于,“它是一種包含生態維度的美學理論”,以此區別于傳統的“美學是藝術哲學”的美學理論。事實證明,人與自然生態的關系是最基本的關系,對于這一關系在認識上的突破與調整必將導致包括美學在內的其他理論的突破與創新。

生態美學的突破與創新,具體表現在如下六個方面。第一,在哲學觀上,實現了由機械認識論到現代存在論以及由人類中心到生態整體的轉型。生態美學深入發掘馬克思、恩格斯唯物實踐論中的生態內涵并對其進行唯物實踐存在論的闡釋,并借鑒海德格爾等西方存在論哲學家有關人與世界的機緣性在世關系的理論,代替長期占統治地位的人與自然對立的在世關系理論,以此克服長期以來人類中心主義、主客二分思維模式與絕對的“人化自然”的理論對美學的束縛。第二,在美學的研究對象上,克服長期占統治地位的以黑格爾為代表的將自然審美排除在外的“美學是藝術哲學”的傳統觀念,而將“生態系統”作為美學的研究對象。這里的“生態系統”,不是孤立的與人對立的“自然”,而是充滿生命的包括人在內的“生態整體”。這樣的研究對象既不同于以藝術為研究對象的美學,也與傳統的“自然美”不同。同時,又與西方環境美學中有可能外在于人的“環境”有著明顯的區別。第三,在研究方法上,在堅持馬克思主義辯證唯物主義與歷史唯物主義指導的前提下,運用生態現象學的方法。這種方法要求將人類中心主義觀念與對自然過渡掠奪的物欲加以“懸擱”,回到人的精神的自然基礎這個事情本身,扭轉人與自然的純粹工具理性關系,并強調對自然的“內在價值”的適度承認,從而走向人與萬物平等對話、共生共存的審美境界。而且,這種生態現象學方法強調了人的主體的能動的構成作用,在生態審美中力主人的所有感覺系統都參與審美的“參與美學”,與古典的“靜觀美學”相區別。第四,在美學觀念上,明確提出生態審美本性論,一改完全從認識的角度對審美的闡釋,認為人對自然的親和與審美是人的生態審美本性的表現。它包括:人的生態本源性,正視人來自自然并最終回歸自然、自然是人類的母親,以及人有親近自然的天性這樣的事實;人的生態環鏈性,說明人只有在生態環鏈中才得以生存,人與自然萬物生態環鏈須臾難分;人的生態自覺性,也就是人是生態環鏈中唯一有自覺意識的物種,人應該具有維護生態環鏈平衡與穩定的自覺意識。而且,也只有人類具有破壞與保持生態環鏈平衡的能力。這實際上是一種新的人與自然共存的生態人文主義。這種生態人文主義是對傳統人文主義的繼承與發展,是一種包含生態維度的新的人文主義,是生態文明新時代的產物,是人類得以與自然生態和諧相處并長期美好生存的法寶。第五,在美學內涵上,與傳統的“美是感性認識的完善”相對,提出一系列嶄新的美學觀念。諸如,詩意的棲居,四方游戲,家園意識,場所意識,參與美學,生態美學批評,生態審美教育等。這些美學觀念的特點在于:主要不是從認識論的角度來闡釋人與對象的審美關系,而是從生態存在論的角度來闡釋人與對象的審美關系;不是以認識的完善而是以人的美好生存來界定審美,因而將人與自然的和諧協調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所以,在美學范疇上是富有新意的。第六,生態美學強烈的實踐性特色。所有的現代生態理論的一個重要特點就是具有強烈的實踐性品格,絕不是離開實際的坐而論道。這是生態美學區別于傳統美學的重要特點之一。生態美學的實踐性品格首先表現在它將生態審美教育放在十分突出的位置,認為生態美學的首要任務就是改變人們的文化立場,使人們確立以審美的態度對待自然的觀念,確立愛護自然就是愛護人類自身的觀念。誠如羅馬俱樂部創始人貝切伊所說,環境問題歸根結底是一個文化態度問題。因而,生態審美教育作為環境教育的重要組成部分具有其特殊的作用。眾所周知,環境教育是1972年聯合國確認的具有國際法律地位的教育形式,由此彰顯生態審美教育的特殊地位與作用。同時,生態美學吸收環境美學的某些內容,努力對于人類的生產實際,特別是在城鄉生存環境的建設方面積極提出某些有價值的理念。

新時期使中國生態美學建設逐步形成自己的鮮明特色。我國的生態美學肇始于20世紀90年代中期,逐步發展于21世紀,目前仍然處于建設發展階段。它盡管吸收借鑒了大量西方資源,但總體上還是產生于中國自己的土地之上,因而具有十分明顯的中國特色。最近,美國著名環境美學家伯林特指出,生態美學主要是中國學者所使用的學術話語。當然,生態美學具有國際對話的通約性,這是沒有任何問題的。但通約性與特色性的共存正是生態美學的特色和我們的努力方向。其特色性具體表現如下兩個方面。

第一,緊密結合中國現實生活。我國是一個發展中國家,經濟與社會的發展具有十分突出的地位,是通常所說的“硬道理”。而且,我國也是一個資源緊缺型國家,人均“生態足跡”十分有限。因此,我國的生態美學建設必須面對這樣的現實。為此,我們在生態美學建設中始終堅持社會主義生態文明理論與生態整體觀的指導,力求人與自然的共生、發展與環境以及資源的利用與保護的雙贏。我們放棄傳統的人類中心主義,放棄“戰天斗地”與“人定勝天”的口號,走環境友好之路。同時,我們也不同意生態中心主義,不同意無限制地夸大自然的“內在價值”。在對待西方的“荒野哲學”的態度上,我們承認它的價值意義,力爭“輔萬物之自然而不敢為”(《老子·六十四章》)。但具體到中國環境資源空前緊缺的情況下,“荒野哲學”一般只具有哲學理論的借鑒意義,難以指導現實。在生態美學的理論建設中,我們認為,“生態美學”的提法更加符合中國的實際,因而,一般不使用西方盛行的“環境美學”的提法。因為,“生態美學”更加強調其研究對象為人與自然萬物共存的“生態系統”,而不是簡單的有可能外在于人并與人對立的“自然”或“環境”。事實證明,環境美學是一種內涵非常豐富同時也比較復雜的美學理論形態,既對西方當代美學建設做出了重要貢獻,也是我們建設當代生態美學的重要資源。但它也有值得推敲之處。首先,“環境”一詞的模糊性容易產生其外在于人的主客對立的理解。而且,“環境美學”也有“如畫風景論”的人類中心主義傾向與“自然全美”論的生態中心主義傾向。這兩種傾向的美學理論都是理論上不完善的,也是不適合于我國的國情的。“如畫風景論”,完全將自然環境看作人觀賞與游玩的對象,甚至可以任意破壞。目前,國內許多著名景點在所謂“度假黃金周”所遭到的難以修復的破壞,就是明證。這是典型的人類中心主義的傾向。“自然全美論”從任何自然存在物(包括艾滋病菌)都是合理的著眼,論證自然的都是美的。這當然是對于自然“內在價值”的全面肯定,但自然全美與內在價值都應該置于保持生態環鏈穩定平衡的前提之下,并非是無條件的,這才是真正的生態共生理論,否則,就將走向生態中心主義。即使如此,這種“自然全美論”在已經完成現代化并且資源豐富的發達國家或許還可以付諸實踐,在我國則是行不通的。我們的立場是生態整體論。包括人類在內的任何自然萬物只有在維持生態環鏈穩定平衡的意義上才有可能是合理的與美的。

第二,努力吸收融合中國古代豐富的生態審美智慧。首先應該對于中國古代的生態審美智慧給予足夠的認識與充分的估價。應該說,我國是一個有著十分豐富的生態審美智慧的文明古國。作為具有五千年文明史的農業大國,我國古代對于人與自然關系的認識,對于生態審美的體悟的確積累了非常豐富的資源,并逐步形成我國古代獨具特色的美學形態。在我國古代,難以找到西方那樣以“模仿”與“感性認識的完善”為其特點的美學的話,卻獨具以“天人之際”“生生之謂易”為其主要內涵的生存論與生命論美學,其中包含著非常豐富的生態審美資源。《周易》的“元亨利貞”四德、“居位正體”之至美;儒家的“天人合一”“民胞物與”“位育中和”;道家的“道法自然”“萬物齊一”;佛家的“法界緣起”“善待眾生”等,都包含十分豐富的生態審美內涵。這些可以作為當代生態美學建設的重要資源。當然,我們也需要清醒地認識到,這些生態審美智慧畢竟是前現代的產物,沒有經過工業革命的洗禮,需要現代的改造與揚棄。

我們相信,只要我們立足于中國的大地之上,同時又以更加開放的態度參與到國際與國內的學術對話當中,生態美學的建設一定會更加健康,并逐步走向繁榮。

(原載《文藝爭鳴》2008年第9期)


[1][美]R.卡遜:《寂靜的春天》,呂瑞蘭譯,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3頁。

[2][美]R.卡遜:《寂靜的春天》,呂瑞蘭譯,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4—5頁。

[3][美]R.卡遜:《寂靜的春天》,呂瑞蘭譯,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87頁。

[4][美]R.卡遜:《寂靜的春天》,呂瑞蘭譯,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292頁。

[5][美]弗蘭克·格雷厄姆:《〈寂靜的春天〉 續篇》,羅進德、薛勵廉譯,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前言”第8頁。

[6][美]弗蘭克·格雷厄姆:《〈寂靜的春天〉 續篇》,羅進德、薛勵廉譯,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48頁。

[7][美]弗蘭克·格雷厄姆:《〈寂靜的春天〉 續篇》,羅進德、薛勵廉譯,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54頁。

[8][美]弗蘭克·格雷厄姆:《〈寂靜的春天〉 續篇》,羅進德、薛勵廉譯,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49頁。

[9][美]弗蘭克·格雷厄姆:《〈寂靜的春天〉 續篇》,羅進德、薛勵廉譯,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79頁。

[10][美]R.卡遜:《寂靜的春天》,呂瑞蘭譯,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193頁。

[11][美]R.卡遜:《寂靜的春天》,呂瑞蘭譯,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313、312頁。

[12]雷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5頁。

[13]雷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38—39頁。

[14]雷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53頁。

[15][美]大衛·雷·格里芬編:《后現代精神》,王成兵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227頁。

[16][美]大衛·雷·格里芬編:《后現代精神》,王成兵譯,中央編譯出版社1998年版,第224頁。

[17]王諾:《生態批評:發展與淵源》,載魯樞元主編《精神生態與生態精神》,南方出版社2002年版,第239—244頁。

[18][美]加布理爾·施瓦布:《理論的旅行和全球化的力量》,《文學評論》2002年第2期。

[19]曾繁仁:《生態美學:后現代語境下嶄新的生態存在論美學觀》,《陜西師范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2年第3期;《新華文摘》2002年第9期。

[20][古希臘]柏拉圖:《理想國》,郭斌和、張竹明譯,商務印書館1986年版,第276頁。

[21]轉引自馮滬祥《人、自然與文化》,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532頁。

[22]轉引自趙敦華《西方哲學簡史》,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73頁。

[23]轉引自趙敦華《現代西方哲學新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0年版,第205頁。

[24][法]福柯:《詞與物》,莫偉民譯,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503頁。

[25][法]福柯:《詞與物》,莫偉民譯,上海三聯書店2002年版,第454頁。

[26]轉引自雷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21頁。

[27]轉引自馮滬祥《人、自然與文化》,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44頁。

[28]轉引自雷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36、137頁。

[29][美]R.卡遜:《寂靜的春天》,呂瑞蘭譯,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194、64頁。

[30][美]R.卡遜:《寂靜的春天》,呂瑞蘭譯,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48頁。

[31][美]弗蘭克·格雷厄姆:《〈寂靜的春天〉 續篇》,羅進德、薛勵廉譯,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53頁。

[32][美]J.B.科利考特:《羅爾斯頓內在價值:一種解構》,《哲學譯叢》1999年第2期,第25頁。

[33]轉引自雷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22—123頁。

[34][巴西]何塞·盧岑貝格:《自然不可改良:經濟全球化與環保科學》,黃鳳祝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版,第57頁。

[35]轉引自郇慶治《歐洲綠黨研究》,山東人民出版社2000年版,第229頁。

[36][德]馬丁·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107頁。

[37][德]馬丁·海德格爾:《海德格爾選集》,孫周興選編,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6年版,第270頁。

[38][德]馬丁·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210頁。

[39][德]馬丁·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221頁。

[40][德]馬丁·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218頁。

[41][德]馬丁·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214頁。

[42][德]馬丁·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197頁。

[43][德]馬丁·海德格爾:《荷爾德林詩的闡釋》,孫周興譯,商務印書館2000年版,第198—199頁。

[44][美]但納·菲利普:《生態批評,文學理論與生態學的真實性》,王寧編譯《新文學史》,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289頁。

[45]轉引自R.卡遜《寂靜的春天》,呂瑞蘭譯,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288—289頁。

[46]雷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6—47頁。

[47]轉引自馮滬祥《人、自然與文化》,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71頁。

[48]轉引自雷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44頁。

[49][美]R.卡遜:《寂靜的春天》,呂瑞蘭譯,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313頁。

[50]轉引自魯樞元《文藝生態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82頁。

[51]轉引自弗蘭克·格雷厄姆:《〈寂靜的春天〉 續篇》,羅進德、薛勵廉譯,科學技術文獻出版社1988年版,第14頁。

[52][巴西]何塞·盧岑貝格:《自然不可改良》,黃鳳祝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1999年版,第57—58頁。

[53][美]R.卡遜:《寂靜的春天》,呂瑞蘭譯,科學出版社1979年版,第74頁。

[54]轉引自馮滬祥《人、自然與文化》,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532頁。

[55]轉引自馮滬祥《人、自然與文化》,人民文學出版社1996年版,第418頁。

[56][德]莫爾特曼:《創造中的上帝》,隗仁蓮等譯,漢語基督教文化研究所1999年版,中譯本“導言”。

[57]參見雷毅《深層生態學思想研究》,清華大學出版社2001年版,第124頁。

[58]《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5頁。

[59]鮑昌主編:《文學藝術新術語詞典》,百花文藝出版社1987年版,第14頁。

[60]徐恒醇:《生態美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7頁。

[61]徐恒醇:《生態美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44頁。

[62]徐恒醇:《生態美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4頁。

[63]徐恒醇:《生態美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19頁。

[64]徐恒醇:《生態美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50頁。

[65]魯樞元:《生態文藝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頁。

[66]魯樞元:《生態文藝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4頁。

[67]魯樞元:《生態文藝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69頁。

[68]魯樞元:《生態文藝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8頁。

[69]魯樞元:《生態文藝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132頁。

[70]魯樞元:《生態文藝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203頁。

[71]魯樞元:《生態文藝學》,陜西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年版,第90頁。

[72]曾永成:《文藝的綠色之思——文藝生態學引論》,人民文學出版社2000年版,“前言”第1、8頁。

[73]陳望衡:《環境美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0頁。

[74]陳望衡:《環境美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7頁。

[75]陳望衡:《環境美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2頁。

[76]陳望衡:《環境美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4—25頁。

[77]陳望衡:《環境美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6頁。

[78]陳望衡:《環境美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44—45頁。

[79]陳望衡:《環境美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136頁。

[80]陳望衡:《環境美學》,武漢大學出版社2007年版,第222頁。

[81]彭鋒:《完美的自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4頁。

[82]彭鋒:《完美的自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2頁。

[83]彭鋒:《完美的自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3、4頁。

[84]彭鋒:《完美的自然》,北京大學出版社2005年版,“前言”第5頁。

[85]王諾:《歐美生態文學》,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第11頁。

[86]《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人民出版社1972年版,第505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汝阳县| 华安县| 邛崃市| 东港市| 循化| 汕尾市| 塘沽区| 金湖县| 苍梧县| 和林格尔县| 龙山县| 楚雄市| 滕州市| 临颍县| 社旗县| 疏附县| 鞍山市| 合水县| 赤峰市| 北流市| 沧源| 南澳县| 呼图壁县| 昌都县| 邹城市| 三江| 石阡县| 随州市| 酉阳| 浦东新区| 布拖县| 司法| 汤阴县| 如东县| 永嘉县| 三台县| 林芝县| 丹阳市| 扶沟县| 屏山县| 贺兰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