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吳敬璉集
- 中國社會科學院經濟研究所學術委員會組編
- 676字
- 2021-09-28 16:09:29
三
另外,需要廓清一個概念是“承包”本身。人們常說,所謂承包,就是發包者(上級主管機關)同承包者(集體或個人)之間用合同或契約固定下來的權責利關系。因此,它較之傳統體制中那種命令與服從的關系更符合于商品經濟的原則。
說承包制是發包者與承包者之間的一種合同或契約關系,當然是正確的。然而,在不同的社會關系背景下,合同和契約反映的具體經濟關系是不同的,我們應當仔細加以區分。例如,歐洲自古代羅馬法以來的民法所說的契約,確認的是具有平等權利的商品所有者之間的關系。而中世紀所謂社會契約,確定的卻是領主和附庸之間權利義務關系。
市場經濟國家的經濟學家常常感到難以準確地把握我們的承包制。因為,承包制在英語中被譯為contract system。而西方人一提起contract(合同或契約),所想到的只能是市場經濟中平等的商品所有者之間的契約關系。因為,在這種經濟中,合同和契約無非是由國家法權所保護的商品所有者之間等價互換所有權的關系。在現代市場經濟中,大公司常常把它的部分建筑工作量、零部件和其他業務分包給別的公司,而且可以層層分包。在這種情況下,分包和轉包(contract和subcontract)指的都是兩個獨立、平等的商品生產者之間用合同固定下來的穩定的供需關系。這種關系和目前國有企業的承包制有很大的區別,因為,后者不是發生在平等的商品生產者之間,而是發生在行政主管機關和下級企業之間。這種關系在相當大的程度上屬于馬克思所說的“支配與從屬的關系”;J.科爾奈則稱為“縱向從屬”(vertical dependence)關系[8]。混同這兩種性質不同的合同或契約關系,不僅會產生語言上的歧義,以致在討論時發生混淆;而且會影響對承包制在市場取向的改革中的地位與作用的評價。
推薦閱讀
- 中國創意產業發展報告
- “N-X”合作機制與早期收獲項目:以孟中印緬經濟走廊建設為例
- 要素市場扭曲下的中國內需問題研究
- 新基建大時代:聚焦5G與物聯網
- 中國低碳發展中的碳排放與福利關系研究
- 讀懂中國式現代化:科學內涵與發展路徑
- 解惑集:中國經濟專題答疑錄
- 科學發展導論:基于省域經濟社會發展的理性審視
- 中國傳統經濟思想經典文選(傳統經典文獻導讀叢書)
- 中國上市公司質量評價報告(2016~2017)
- 中國銀行業改革與發展:回顧、總結與展望
- ERP軟件應用與管理模擬
- 戰略機遇期中的天津:中國第三增長極發展大趨勢
- 中國人民大學國民經濟學發展報告(2015):新時代和新挑戰下的國民經濟學科發展(國民經濟管理論壇系列報告)
- 中國新敘事:中國特色政治、經濟體制的運行機制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