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宋元學案》原本復原
- (清)黃宗羲著 焦印亭整理
- 894字
- 2021-09-28 16:10:58
龜山再傳
子莊門人
獻靖朱韋齋先生松
見《豫章學案》。
隱君徐逸平先生存
見上。
湍石門人
文定汪玉山先生應辰
見《橫浦學案》。
朝奉程沙隨先生迥
程迥,字可久,號沙隨,由寧陵徙居餘姚。登隆興元年進士第,知上饒縣。已而奉祠。嘗受經學于嚴陵喻氏,著《古易章句》十卷,《易傳外編》《古易考》《古占法》各一卷,又有《春秋傳顯微例目》《論語傳》《孟子章句》《文史評》《經史說》《諸論辯》《太玄補贊》《戶口田制貢賦書》《乾道振濟錄》等書。卒官朝奉郎。朱子稱其「博聞至行,追配古人;釋經訂史,開悟後學;當世之務,又所通該」。其高第曰高元之。
文簡尤遂初先生袤
尤袤,字延之,無錫人。入太學,以詞賦冠多士,尋冠南宮。紹興間登進士第,官至禮部尚書。卒,年七十,贈金紫光祿大夫,諡文簡。先生少從喻湍石遊。乾、淳間,程氏學稍振,忌之者目為「道學」,將攻之。先生時在掖垣,首言:「夫道學者,堯、舜所以帝,禹、湯、武所以王,周公、孔、孟所以設教。近立此名,詆訾士君子,故臨財不茍得,所謂廉介,安貧守分,所謂恬退,擇言顧行,所謂踐履,行己有恥,所謂名節,皆目之為道學。此名一立,賢人君子欲自見于世,一舉足且入其中,俱無得免。此豈盛世所宜有!」孝宗曰:「道學豈不美之名,正恐假託為姦,使真偽相亂爾。」付出戒敕之。先生卒數年,韓侂冑擅國,于是禁錮道學,賢士大夫皆受其禍,識者以先生為知言。嘗取孫綽《遂初賦》以自號,光宗書扁賜之。有《遂初小稿》六十卷、《內外制》三十卷。
西山門人
隱君李澹軒先生呂
李呂,字濱老,一字東萊,西山先生郁之再從子也。學于西山。年四十,即棄科舉讀《易》,六十四卦皆為義說。百家無所不觀,而尤留意《通鑑》,手鈔至數四,于其中興衰得失,論著又數百篇。聚族千指,昕夕擊鼓集眾,致禮享堂,前後聚揖,自少至老,不以寒暑廢。或勸少休,先生曰:「身率猶怠,況自怠邪?」為會宗法,歲時設遠祖位,合族薦獻,聚拜飲福,秩然可觀。學務躬行,深惡口耳之習。教人循循善誘。故不喜言貨財,茍可用物利人,則勇為之,如立社倉養下戶不舉之子,創屋療旅病。朱子嘗為之記,歎其負經事綜物之才而不遇也。所著有《澹軒集》十五卷。子閎祖。(黃氏原本,全祖望修之加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