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危害最小化”治毒政策研究
- 王曉曉
- 800字
- 2021-09-28 15:51:14
一 “危害最小化”治毒政策的目的
“危害最小化”治毒政策的目的包括三個層面的內容。
首先,在最終目的層面,“危害最小化”治毒政策與我國當前治毒政策,乃至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的禁毒政策的最終目的一致,都以消滅毒品、消除毒品犯罪為最終目的。
其次,在總體目的層面,“危害最小化”治毒政策的目的是基本刑事政策目的在毒品犯罪治理領域的具體表現,即預防和懲罰毒品犯罪。
最后,在具體目的層面,又可以分為兩個方面。第一,在懲罰毒品犯罪層面,“危害最小化”治毒政策以減少毒品犯罪造成的消極影響為主要目的。力圖通過對已然發生的毒品犯罪的恰當、及時的處罰,以及毒品犯罪違法所得沒收制度的及時、充分適用,實現對毒品供應的有效控制,可謂“治標之策”。第二,在預防毒品犯罪方面,“危害最小化”治毒政策以減少毒品使用造成的消極影響為主要目的。力圖以刑罰的威懾效能與教育、戒毒治療等各項社會措施實現對毒品需求的有效控制。從控制乃至最終消滅毒品犯罪源頭的方式,預防毒品犯罪的發生,可謂“治本之道”?!拔:ψ钚』敝味菊咧荚趯崿F“治標”與“治本”相結合的,控制毒品需求與供應并重的毒品問題治理模式。
具體而言,“危害最小化”治毒政策以對毒品需求的控制和減少著手,控制與最終消除毒品使用的危害。若人們的毒品需求、毒品依賴得以減少甚至消除,那么毒品使用對吸毒者個人造成的健康方面的消極影響也將相應減少與消除,受毒品影響下實施相應犯罪、為了獲取毒資而實施獲取型犯罪的現象也將隨之減少甚至消除。鑒于毒品犯罪行為與最終危害后果之間還需介入其他人的毒品消費行為,甚至毒品消費行為之后的受毒品影響下實施的其他行為,最終危害后果才會發生。毒品犯罪的危害屬于馮·赫希與斯密斯特所界定的介入型遙遠危害。對于毒品犯罪危害的控制與消除,應著眼于對毒品供應的打擊與控制,若毒品供應得以恰當控制與削減,那么毒品犯罪的危害也將隨之減少。

圖1-1 “危害最小化”治毒政策的運行模式
- 地方立法文本與實施效果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證券法:2014最新修正版
- 2022中華人民共和國工程建設法律法規全書(含全部規章及文書范本)
- 專業合作法律法規
- 中華人民共和國常用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大全(2018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合同法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法規匯編2012年第6輯(總第184輯)
- 中華人民共和國道路交通法律法規全書(含全部規章及立法解釋)(2021年版)
- 案說合規
- 生態恢復產業法制研究
-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壟斷法(最新修正本)
- 中華人民共和國新法規匯編2018年第10輯(總第260輯)
- 中華人民共和國常用法律法規規章司法解釋大全(2019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勞動法注解與配套(含最新司法解釋)(2017年版)
- 中華人民共和國工會法 中國工會章程(2018年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