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多重視角中的馬克思: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發展趨向
- 王鳳才等
- 13371字
- 2021-09-28 15:42:15
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基本格局(代總序)
馬克思主義自誕生之日起,就經歷著曲折發展過程。蘇東劇變后,馬克思主義在西方世界被進一步邊緣化,在原蘇東國家失去了在意識形態與學術領域原有的主導地位。然而,經過短暫沉寂之后,馬克思主義迅速復興;21世紀以來,在世界范圍內甚至還出現了“馬克思熱”。從基本格局看,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主要分為五大區域:(1)21世紀歐陸國家馬克思主義,主要包括德國、法國、意大利、西班牙等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狀況;(2)21世紀英語國家馬克思主義,主要包括英國、美國、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狀況;(3)21世紀原蘇東國家馬克思主義,主要包括原蘇聯國家、中東歐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狀況;(4)21世紀非洲-拉美國家馬克思主義,主要包非洲國家、拉美國家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狀況;(5)21世紀亞洲國家馬克思主義,主要包括中國、印度、日本、韓國、越南、老撾的馬克思主義發展狀況,尤其是21世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最新理論成果。21世紀國外馬克思主義與21世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一起,構成了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基本格局;從“單數的、非反思的馬克思主義”到“復數的、創新的馬克思主義”,構成了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基本框架;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與21世紀社會主義—新共產主義思潮、激進左翼思潮、新社會運動交織在一起,構成了當代世界社會、經濟、政治、思想文化領域的一道亮麗風景線。
一 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闡釋路徑
第一,國外馬克思學闡釋路徑
根據目前掌握的材料,“馬克思學家”概念最早是由梁贊諾夫提出的。1928年,在《馬克思主義歷史概論》“序言”中,梁贊諾夫提到“各種馬克思學家”[1]。不過,“馬克思學”概念則來自呂貝爾創辦的《馬克思學研究》(Etudes de Marxologie,1959)。呂貝爾說,馬克思的大量思想遺產、社會活動、眾多門徒、著作發表史、迄今尚無可靠的著作全集,以及各種馬克思主義流派之間巨大的意識形態分歧,使得馬克思學研究成為必要[2]。
學界一般認為,“馬克思學”并非統一的學派或系統的學科,其共同性僅僅在于研究對象。總起來說,“馬克思學”是對馬克思的生平著述、著作版本、思想發展、理論觀點、學術關系,以及馬克思所有后繼者的思想和各種馬克思主義學派之間的差異進行跨學科、超意識形態、純學術的研究。這主要集中在三個方面:(1)文獻學考證。例如,《資本論》之馬克思手稿與恩格斯編輯稿的關系問題;《黑格爾法哲學批判》以及《導言》的撰寫時間問題;等。(2)文本學解讀。例如,《德意志意識形態》、“巴黎手稿”的文本學研究;等。(3)理論問題研究。例如,馬克思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問題、馬克思思想的來源問題、馬克思思想的發展邏輯問題、MEGA2中的馬克思恩格斯學術關系問題、馬克思與意識形態問題;馬克思與倫理學問題;剩余價值分配理論問題;等。[3]
第二,正統馬克思主義闡釋路徑
根據目前掌握的材料,“馬克思主義者”概念最早出現于查蘇利奇給馬克思的信(1881.2.16)中。她這樣寫道:那些鼓吹“農村公社注定要滅亡”的人,自稱是“你的學生和馬克思主義者”[4]。馬克思回信(第二草稿第二點)說:關于您所講到的俄國的“馬克思主義者”,我完全不知道。現在和我保持個人聯系的一些俄國人,就我所知,是持有完全相反的觀點的[5]。那么,作為名詞的 “馬克思主義”概念,是否可以說最早出現于1882年呢?在恩格斯致伯恩施坦的信(1882.11.2—3)中,有這樣的說法:“您屢次硬說的‘馬克思主義’在法國威信掃地,所依據的也就是這個唯一的來源,即馬隆的陳詞濫調。誠然,法國的所謂‘馬克思主義’完全是這樣一種特殊的產物,以致有一次馬克思對拉法格說:‘有一點可以肯定,我不是馬克思主義者’”[6]。
所謂“正統馬克思主義”,主要包括恩格斯以及第二國際馬克思主義、列寧主義以及第三國際馬克思主義、原蘇東國家的傳統馬克思主義,西方共產黨理論,以及今天西方國家(和非西方國家)的馬克思主義正統派。盡管具體觀點有所不同,但都以恩格斯的“馬克思主義觀”為基礎,經過普列漢諾夫、列寧、到斯大林被固定化為傳統教科書體系。
在正統馬克思主義闡釋路徑中,馬克思主義包括三個組成部分,即馬克思主義哲學、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科學社會主義。其中,馬克思主義哲學首先是辯證唯物主義;辯證唯物主義是在費爾巴哈唯物主義(“基本內核”)和黑格爾辯證法(“合理內核”)基礎上形成的;將辯證唯物主義推廣和運用到社會歷史領域,就形成了歷史唯物主義。
這條闡釋路徑對后世產生了深刻影響,迄今為止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仍未完全從“權威結論”中擺脫出來[7]。目前,這條闡釋路徑在歐陸國家、英語國家、原蘇東國家、中國的馬克思主義研究中仍然不同程度地存在著。
第三,西方馬克思主義闡釋路徑
目前一般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最早出現在《〈馬克思主義和哲學〉問題的現狀——一個反批評》一文(柯爾施,1930)中:“現在,一場關于今日馬克思主義總體狀況的根本論爭已經開始,(新老正統馬克思主義的)家族內部之爭已經成為次要的甚至已經消逝,在所有重大的決定性的問題上,相互對立的雙方是:以考茨基為代表的馬克思主義老正統派和俄國的或‘列寧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正統派的聯盟為一方;以今日工人運動理論中所有批判的進步的趨向為另一方。”[8]因而,盡管對俄國馬克思主義與西方馬克思主義的這種批評性比較來自今日俄國執政黨的一個政治反對派,然而它的作者卻是一個正統的普列漢諾夫信徒,一個在哲學上站在俄國馬克思主義一邊的人。因而,他的批評根本不是旨在反對“蘇聯的馬克思主義”的一般歷史結構,而是只反對它的最近的滑稽形式—它似乎使得“蘇聯的馬克思主義”不像是俄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傳統的“發展和繼續”而是“敗壞和歪曲”。[9]
“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經過梅洛-龐蒂、P.安德森、阿格爾的改造,出現了四種不同用法:(1)純粹地域性概念,即把西方馬克思主義等同于西方的馬克思主義或西歐的馬克思主義;(2)在地域性概念前提下,強調特定思想內涵(即意識形態性);(3)在地域性概念前提下,強調世代更替與主題轉換;(4)非地域性的純粹意識形態概念,即把西方馬克思主義等同于“新馬克思主義”。[10]
我們認為,“西方馬克思主義”概念應有以下規定性:(1)既有地域性限制,又有特定思想內涵——產生于西方并發展于西方的一種非正統馬克思主義。這樣,它就既不同于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又不同于正統馬克思主義。(2)既以馬克思思想為依據,又主張馬克思主義開放性、多元化—以馬克思思想為依據,有些人甚至自稱為馬克思主義者,但又用不同西方思潮重釋、補充、修正、重建馬克思主義。這樣,它就既不同于反馬克思主義、非馬克思主義,又不同于馬克思學。(3)既批判資本主義,又批判現實社會主義;既批判工業文明,又批判性地反思人類文明本身——就批判資本主義和工業文明而言,它與正統馬克思主義有共通之處;就批判現實社會主義而言,它與東歐新馬克思主義有相似之處;就批判性地反思人類文明本身而言,這是它自己的特色。(4)從總體上看,西方馬克思主義是一種體系龐雜、觀點各異的非正統馬克思主義思潮。
因而,西方馬克思主義主要流派有:早期西方馬克思主義;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存在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弗洛伊德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新實證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結構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文化馬克思主義;分析的馬克思主義;女性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后馬克思主義;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等。這樣,我們所理解的“西方馬克思主義”就不包括“正統馬克思主義”“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國外馬克思學”,但包括“后馬克思主義”[11]。
第四,東歐新馬克思主義闡釋路徑
根據目前掌握的材料,“新馬克思主義”概念最早出現于梅林在考茨基主編的《新時代》上發表的《新馬克思主義》一文(1903)中。從廣義上說,“新馬克思主義”是指包括“西方馬克思主義”在內的一切非正統馬克思主義;從狹義上說,“新馬克思主義”是指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的非正統馬克思主義,當時又稱為“異端的馬克思主義”或“持不同政見者的馬克思主義”。我們傾向于狹義理解的新馬克思主義,即東歐新馬克思主義,主要包括南斯拉夫實踐派、匈牙利布達佩斯學派、波蘭意識形態批判學派、捷克人本主義學派,等。
東歐新馬克思主義(1)從理論框架看,是以人為核心的哲學人本主義與實踐本體論;以異化理論為基礎的現實社會主義批判;以民主的、人道的、自治的社會主義為目標的社會改革方案。(2)從理論本質看,是二戰以后在原東歐社會主義國家興起的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思潮;但它并非統一的政治派別或學術團體,共同點僅僅在于研究對象,即馬克思主義;盡管具體觀點有所不同,但都認為馬克思主義是一種人道主義。因而,從本質上看,它是一種非正統馬克思主義。(3)從學術貢獻看,對馬克思思想有深刻的闡述,對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歷史與命運有批判性反思,對現代性有獨特的理論洞見。(4)從歷史演變和學術影響看,從“馬克思主義復興”→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20世紀60—70年代中期)→左翼激進主義(70年代后期—80年代末)→后現代理論(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誠然,作為一種獨立思潮的東歐新馬克思主義已不復存在,但其歷史影響仍然存在。[12]
第五,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闡釋路徑
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闡釋路徑,即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這個說法,最早出自1938年10月中共六屆六中全會報告。在題為《論新階段》的報告第七部分,即“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中,毛澤東指出:“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具體化,使之在其每一表現中帶著必須有的中國的特性,即是說,按照中國的特點去應用它,成為全黨亟待了解并亟須解決的問題。”[13]
所謂“馬克思主義中國化”,就是將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具體實踐,以及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實現具體化。在這個進程中形成的理論成果,稱之為“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它包括三方面內涵:(1)就是運用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解決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過程中出現的實際問題;(2)就是將中國革命、建設和改革開放的實踐經驗和歷史經驗提升為(馬克思主義)理論;(3)就是使馬克思主義植根于中國的優秀文化之中、發展和創新馬克思主義。[14]
“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三次飛躍,產生了三大理論成果,即毛澤東思想(1945)、鄧小平理論(1997)、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2017)。
第六,五條闡釋路徑的關系
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五條闡釋路徑有著共同點:都以馬克思思想為理論來源,并以馬克思主義為研究對象;都有批判精神和/或科學精神;都有烏托邦精神和/或實踐精神。然而,五條闡釋路徑之間也存在著差異:(1)國外馬克思學闡釋路徑偏重于文獻學考證、文本學解讀,強調學術性;(2)正統馬克思主義闡釋路徑或偏重于經濟闡釋,或偏重于政治闡釋,或介于經濟與政治之間,但都強調意識形態性;(3)西方馬克思主義闡釋路徑偏重于文化闡釋,強調思想性;(4)東歐新馬克思主義闡釋路徑從“馬克思主義復興”→人道主義的馬克思主義→左翼激進主義→后現代理論,強調現實性;(5)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闡釋路徑主張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與中國具體實際、中國優秀傳統文化相結合,強調理論與實踐統一,它是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發展過程中最具現實性、最有活力、最有發展前景的馬克思主義。
二 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熱點問題
第一,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問題域
1.立足于MEGA2的文獻學與文本學研究,以及正統馬克思主義最新發展研究。例如,MEGA2編輯出版研究;MEGA2中的馬克思恩格斯關系研究;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重新解讀;馬克思思想、馬克思主義與當代社會思潮比較研究;馬克思主義基礎理論與當代價值研究;等。
2.“復數的馬克思主義”最新發展研究。例如,歐陸國家西方馬克思主義最新發展研究;英語國家西方馬克思主義最新發展研究;原蘇東國家新馬克思主義最新發展研究;亞非拉國家馬克思主義最新發展研究;等。
3.當代資本主義最新發展研究。例如,自由主義史重新詮釋;新自由主義與新帝國主義批判;金融資本主義與替代性選擇;激進左翼思潮與新社會運動等。
4.21世紀社會主義與新共產主義研究。例如,社會主義觀念重新理解;現實社會主義實踐批判性反思;從新社會主義到21世紀社會主義構想;從“告別社會主義先生!”到“回到共產主義”;等。
5.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最新發展研究。例如,歷史唯物主義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研究;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與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研究;馬克思主義社會政治哲學與中國現代化國家治理及共產黨建設研究;馬克思主義意識形態話語權與中國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研究;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未來發展前景與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研究;等。[15]
第二,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熱點問題
1.MEGA2編輯出版研究:(1)MEGA2邏輯結構與編輯出版狀況。從邏輯結構上看,MEGA2分為四個部分,即Ⅰ/著作、文章、草稿;Ⅱ/《資本論》及其準備稿;Ⅲ/通信;Ⅳ/摘錄、筆記、旁注。MEGA2計劃出版114卷122冊。截至2020年8月,MEGA2共編輯出版67卷,尚有47卷在編/待編。(2)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編輯出版/再版。例如,國際馬克思恩格斯基金會(IMES)出版了MEGA2研究系列、《馬克思恩格斯年鑒》;德國出版了《馬克思恩格斯著作》(MEW再版)、《馬克思恩格斯研究文獻:新系列》《馬克思恩格斯研究通訊》等。此外,拉美國家也出版了一系列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3)MEGA2中的馬克思恩格斯關系問題。關于馬克思恩格斯關系問題,一直存在著不同理解:“對立論”“一致論”“差異論”“多變論”。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學者也沒有擺脫這幾種模式:或者強調馬克思與恩格斯/馬克思主義的對立;或者強調馬克思與恩格斯/馬克思主義的統一;或者論述馬克思恩格斯思想的差異,認為盡管兩人的關注點不同,但要真正創立“恩格斯主義”則是不可能的。不過,他們的獨特之處在于:立足于MEGA2討論馬克思與恩格斯/馬克思主義的差異,尤其是在“利潤率趨向下降規律”和“資本主義崩潰”問題上。
2.馬克思經典著作研究:(1)《資本論》:從重新閱讀到重新詮釋。一是在結合MEGA2、重新閱讀《資本論》的基礎上,深入地探討了原始積累、拜物教、階級、革命、霸權、歷史必然性等核心概念,對《資本論》進行了重新詮釋。二是試圖發掘《資本論》的政治內涵,認為《資本論》不是對古典政治經濟學的簡單批判,而是對工人運動之動機和目標的分析,斷定《資本論》是一部深刻的政治學著作。三是揭示《資本論》的現實意義,強調資本批判、勞動價值論、剩余價值理論、剝削、全球化等議題的當代價值。四是討論《資本論》中經濟規律與階級斗爭的關系問題,認為馬克思揭示了被壓迫者在反抗壓迫的過程中創造出與壓迫者邏輯不同的新邏輯。在重新詮釋《資本論》過程中,學者們深化了對許多問題的研究。例如,根據恩格斯編輯稿與馬克思原始手稿的關系,進一步強調馬克思恩格斯之間的差異;論證恩格斯在“馬克思—恩格斯體系”中的重要作用;闡發《資本論》與政治經濟學批判復興的關系;以及馬克思的資本循環理論、資本的限度等問題;這就引導著人們重新塑造馬克思形象。(2)對《德意志意識形態》《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共產黨宣言》《路易·波拿巴的霧月十八日》等經典著作進行深入研究。
3.馬克思思想及其當代價值研究:(1)“重新發現馬克思”。在重新閱讀馬克思、重新詮釋馬克思的過程中“重新發現馬克思”,認為只有立足于MEGA2的馬克思,才是“完整的馬克思”,即真正的馬克思。(2)“重新塑造馬克思”。不僅圍繞著“意識形態還是科學”這個核心問題,從馬克思思想的實質、特征、未來命運等方面,重新塑造了一個不同于傳統理解的“馬克思”;而且從政治活動家角度重塑馬克思形象,展現了一個“有血有肉”的馬克思,而非僅僅將馬克思視為哲學家、經濟學家、政治思想家或者知識分子。(3)“比較視閾中的馬克思”。一是在關于盧森堡與馬克思的關系問題中,分析了盧森堡的資本積累理論與馬克思的資本積累理論的異同,以及資本積累理論的現實意義。二是在關于凱恩斯與馬克思的關系問題中,分析了凱恩斯經濟學與馬克思經濟學相互補充的必要性,以及凱恩斯主義在當今歐洲的適應性問題。三是在宗教、道德、倫理學、女性主義、無政府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問題上,考察了宗教與道德、宗教批判與資本主義批判,以及倫理學、宗教社會主義、女性主義、無政府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四是在心理分析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問題中,探討了社會批判理論在何種程度上能夠接受“文化病理學”視角,同時又能夠保持自身的“解放之維”。五是討論海德格爾與馬克思、M.韋伯與馬克思、克爾凱郭爾與馬克思,以及不同類型的馬克思主義理論關聯問題。(4)“回到馬克思”,并非“原教旨主義地”回到馬克思思想,而是以資本主義批判立場審視今日資本主義,從而揭示馬克思思想的當代價值。
4.西方馬克思主義及其最新發展研究:(1)盧卡奇、葛蘭西、阿爾都塞研究。例如,盧卡奇的物化思想、美學思想、本體論思想,以及盧卡奇與列寧主義的關系問題;葛蘭西的霸權理論、組織危機理論、教育思想、實踐哲學思想、政治經濟學理論、文學理論與大眾文化研究、民族復興與國家統一思想,以及統一戰線思想的時代意義;阿爾都塞思想的整體形象和基本特點、“認識論斷裂”“科學與意識形態區分”,以及與列寧主義的關系等問題。(2)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及其最新發展研究。例如,早期批判理論家(阿多爾諾、本雅明、馬爾庫塞等)思想研究;話語倫理學與協商民主理論進一步發展;承認理論、多元正義構想、民主倫理學;批判理論三期發展、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從批判理論到后批判理論;等。(3)西方馬克思主義其他流派研究。例如,文化馬克思主義研究;分析的馬克思主義研究;女性主義的馬克思主義研究;生態學馬克思主義研究;等。
5.階級、階級理論、兩極分化問題研究:(1)階級理論與階級問題研究。一是關于階級結構變化與階級概念的適應性問題——學者們大都承認當代發達資本主義社會階級結構的變化,但在階級概念適應性問題上有不同的看法,主要分歧在于“告別”階級概念還是“重新接受”階級概念。二是關于階級意識與階級斗爭問題——盡管學者們還在討論階級意識與階級斗爭問題,但也有學者認為與階級意識和階級斗爭意識相比,階級感受已經處于支配地位。因而,他們更愿意從文化象征方面探討工人階級,突出階級的認同、感知和情感維度。三是關于馬克思的階級理論之現實性問題—盡管學者們的理解有所不同,但基本觀點是:最近20年,西方世界出現了階級分析與階級理論的復興,馬克思的階級理論在今天仍然具有現實性,但必須與社會結構分析、社會不平等問題,以及女性主義問題等相關研究結合起來,才具有生命力。此外,他們還考察了農民階級問題、階級流動性問題,以及社會階級與勞工運動問題;等。(2)兩極分化與貧困化問題研究。例如,資本主義全球化背景下勞資矛盾的深化問題;工人貧困化的原因與對策問題;等。
6.民粹主義、民族主義與民族問題研究:(1)葛蘭西的“人民的—民族的”概念與民粹主義關系研究,主要討論葛蘭西霸權理論中關于“民粹主義”的思想,從不同角度分析了葛蘭西與民粹主義的區別;從馬克思、列寧、葛蘭西的“人民”概念出發探討了民粹主義;指出葛蘭西“人民的—民族的”概念與拉克勞的“民粹主義”的不同。(2)西班牙民族國家統一問題,討論了民族國家統一與佛朗哥主義的關系,提出恢復主權、重建國家的方案;等。(3)非洲馬克思主義與民族問題研究。例如,關注社會主義建設中的“非洲傳統”;關注非洲社會主義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問題;對非洲社會主義運動的挫折進行反思;等。
7.當代左翼思潮與新社會運動研究:(1)當代左翼思潮與新社會運動的關注點。例如,政黨政治問題、工人的自我構成問題、新左翼與傳統左翼的區分問題、激進主義與改良主義的區分問題,以及“泛左翼”聯盟問題。(2)“21世紀左翼運動是否存在危機”問題。有人認為對左翼運動的傳統認識不再適用于今天,左翼運動總體上是衰退的,左翼政治實踐大部分失敗了;有人認為左翼運動的理論基礎仍然是有效的,馬克思主義者必須關注左翼政治實踐,而不是在理論上消除社會主義的現實性;有人認為當代左翼思潮和左翼運動的危機,根本上是政治實踐危機,而非社會主義理論危機。
8.金融資本主義批判與后期資本主義危機批判性剖析:(1)新自由主義、金融資本主義批判。一是關于新自由主義的本質特征與命運問題——新自由主義不僅是一種經濟理論,而且是一種政治立場。二是關于新自由主義的命運有不同的看法。三是關于金融資本主義特征與2008年經濟危機性質問題——今天的“金融資本主義”并不意味著資本主義性質發生了根本改變,而只是意味著資本主義發展到了一個新階段——金融資本支配是金融資本主義的基本特征。至于這場經濟危機的性質,學者們給出了不同的定位:全方位的系統危機;嚴重的過度生產危機;信貸危機、貨幣危機、金融市場危機。四是關于是否能夠走出,以及如何走出金融危機問題——考察了這場經濟危機的原因、社會政治影響,以及替代性選擇問題,尤其是分析了“與凱恩斯一起走出危機的可能性”。(2)新帝國主義批判。一是關于帝國主義理論與新帝國主義問題。例如,帝國主義概念、理論及其現實性,尤其是列寧的帝國主義理論對革命的馬克思主義政治綱領的現實意義;新帝國主義的經濟基礎、歷史特征,新老帝國主義的結構形式;帝國主義意識形態與資產階級意識形態、帝國主義政治的關系問題。二是關于世界體系變化與國際新秩序問題。例如,世界不均衡與南北關系;資本主義中心國家與邊緣國家的關系;北美、西歐、日本“三角關系”終結,“新興國家”崛起;中美俄關系對國際新秩序的決定作用;等。(3)后期資本主義批判性剖析,揭示后期資本主義的多樣態和非線性特征。這里涉及到國家資本主義、民主資本主義、金融資本主義、債務資本主義、技術資本主義、加速資本主義、認知型資本主義、監督型資本主義、信息跨國資本主義、數字資本主義;等。
9.“現實社會主義”批判與未來社會構想:(1)社會主義觀念重新理解與現實社會主義實踐批判性反思,主要是對蘇聯模式社會主義,以及中東歐社會主義的批判性反思。(2)關于21世紀社會主義—新共產主義再認識。例如,俄羅斯“21世紀社會主義復興運動”問題;拉美“21世紀社會主義”問題;從“告別社會主義先生!”到“回到共產主義”。在這里,提出了各種新社會主義構想。例如,民主社會主義、計算機—社會主義、市場社會主義、生態社會主義、新社會主義、21世紀社會主義。在他們的視閾里,“社會主義”應該有三個關鍵詞,即:“市場”“民主”“生態”作定語;討論了“共產主義假說”(巴迪歐)、“共產主義觀念”(C.杜齊納斯、齊澤克),而且試圖重新“詮釋共產主義”(G.瓦蒂莫)、暢想“共產主義的現實性”(B.波斯蒂爾)、展望“共產主義地平線”(J.狄恩);等。
10.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問題研究:(1)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例如,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理論總體性研究;鄧小平理論研究;“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研究;科學發展觀研究;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研究;等。(2)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現實關切問題研究。例如,中國話語體系研究;生態文明研究;人類命運共同體研究;等。(3)中國道路問題研究。例如,關于中國道路的內涵問題;關于中國道路的特征問題;關于中國道路的意義問題。此外,還討論了中國經濟發展狀況與經濟性質問題;等。值得一提的是,關于中國道路問題,國外學者給出了不同的定位。例如,“效仿東亞模式的、國家資本主義道路”;“‘政治實用主義’的、非資本主義道路”;“成功的、但非社會主義道路”;“超常規發展的、社會主義道路”[16];等。
三 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發展前景
第一,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路向
1.文獻學路向(“寂寞的”馬克思學家)。例如,W.F.豪克、諾伊豪斯、胡貝曼、福爾格拉夫、黑克爾、巴加圖利亞、大谷禎之介、平子友長等人,主要從事四項工作:(1)MEGA2編輯出版研究;(2)馬克思恩格斯經典著作編輯出版;(3)《馬克思恩格斯年鑒》《馬克思主義歷史批判辭典》等編輯出版;(4)創辦“馬克思—秋季學校”、設立“梁贊諾夫獎”。在這條研究路向中,學術為主,兼顧思想,不問現實,最重要的是學術。
2.意識形態路向(“孤獨的”馬克思主義正統派)。例如,施蒂勒(1924—2007)、施泰格瓦爾德(1925—2016)、霍爾茨(1927—2011)、哈恩、邁徹爾、比朔夫、澤普曼、前期巴里巴爾、塞夫、舍普琴科、科索拉波夫等人,以正統馬克思主義的立場、觀點、方法解釋社會現實問題。在這條研究路向中,是否學術無所謂,有無思想不重要,最重要的是信仰。
3.政治經濟學路向(“活躍的”馬克思主義創新派/反思派)。例如,胡弗施密特、萊比格爾、利貝拉姆、杜梅尼爾、梅茹耶夫(1933—2019)、布茲加林等人,以廣義理解的馬克思主義分析社會現實問題,并試圖對馬克思主義進行反思、批判、創新。在這條研究路向中,學術是基礎,思想是靈魂,最重要的是現實。
4.政治倫理學路向(“瀟灑的”馬克思主義重建派/批判派)。例如,霍耐特、維爾默(1933—2018)、奧菲、R.弗斯特等人,盡管也試圖借助馬克思思想資源批判當代資本主義悖謬,但側重點是進一步推進和最終完成后期哈貝馬斯開啟的法蘭克福學派批判理論的“政治倫理轉向”。在這條研究路向中,學術性、思想性、現實性統一,最重要的是思想。此外,法國的J.比岱、E.雷諾等,也可以視為馬克思主義重建派。
第二,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關鍵問題
如何把握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基本格局與基本框架?如何理解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理論實質與當代價值?如何理解21世紀國外馬克思主義對21世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意義?如何理解21世紀中國化馬克思主義對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的意義?這是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核心問題,也是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目的所在。
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難度體現在:(1)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隊伍、闡釋路徑、思想傾向、理論觀點各不相同,缺乏統一的馬克思主義觀念與系統的馬克思主義理論框架,這就增加了全面把握、深入理解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發展狀況、研究主題、基本特點、發展前景的難度。(2)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問題域非常廣闊、內容非常豐富、問題十分復雜——既有理論問題,又有現實問題。在理論問題中,既有基礎理論問題,又有理論前沿問題,既有馬克思主義理論本身問題,又有當代西方理論問題。在現實問題中,既有本國現實問題,又有世界范圍內現實問題。因而,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問題域界劃、研究框架確立,也是一個難點問題。(3)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方法之跨學科、整體性、全方位、多維度,研究內容之復雜性、多樣性,研究結論之不確定性、不成熟性;以及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之開拓性和前沿性,需要閱讀大量外文資料(涉及到十幾種語言),這就決定了宏觀把握與微觀分析的困難性。(4)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發展之未完成性,以及世界各國與中國在經濟、政治、文化、歷史、現實等方面的巨大差異,決定了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對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啟示難以準確估計。
具體地說,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的難點問題主要有:(1)馬克思思想與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問題;(2)馬克思主義之科學性與批判性的關系問題;(3)馬克思主義之理論與實踐的關系問題;(4)馬克思主義科學與共產主義信仰的關系問題;(5)馬克思主義作為意識形態與作為學術的關系問題;(6)馬克思主義之學術性、思想性、現實性的關系問題;(7)馬克思主義之學術話語、體制話語、大眾話語的關系問題;(8)馬克思主義之世界性與民族性、普遍性與特殊性的關系問題;(9)馬克思主義之單數性與復數性、統一性與多樣性的關系問題;(10)國外馬克思主義與中國化馬克思主義的關系問題。
第三,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意義
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通過對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發展狀況與前景的回顧、反思、展望,對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進行跨學科、整體性、全方位、多維度研究,這是對最近二十年來世界各國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深度思考。因而,該研究不僅具有重大學術價值,而且具有重大現實意義。
1.把握了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基本格局,確立了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基本框架——從“單數的、非反思的馬克思主義”到“復數的、創新的馬克思主義”——這可以推進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的拓展和深化。
2.實現馬克思主義之學術研究與意識形態,以及學術性、思想性、現實性的統一,既可以推進21世紀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又可以使馬克思主義在中國語境中得到進一步發展,并堅持馬克思主義在我國哲學社會科學領域的指導地位。
3.不僅能夠對21世紀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而且有助于馬克思主義中國化、時代化、大眾化,有助于“馬克思主義理論研究與建設工程”,對當代中國馬克思主義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以實現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第三次拓展和深化,即從馬克思列寧主義→西方馬克思主義→國外馬克思主義→世界馬克思主義。
4.不僅有助于在國際視野中構建中國特色的學科體系、學術體系、話語體系,加快構建中國特色、中國風格、中國氣派的哲學社會科學;而且對當代中國的思想文化建設、民主政治建設、人際關系道德重建、生態文明建設、經濟建設,乃至整個中國社會發展模式,都有重要指導意義。
不過,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要反對三種錯誤傾向,即教條主義、虛無主義、實用主義,要從理論與實踐兩個維度堅持、繼承與創新、發展馬克思主義。只有這樣,才能實現中國馬克思主義研究的第三次拓展與深化,才能達到馬克思主義發展的新境界。
“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叢書”源于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發展狀況與前景研究”。與本人主編的“批判理論研究叢書”不同——如果說“批判理論研究叢書”經過了長時間醞釀才得以“出爐”,那么“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叢書”則幾乎是“瞬間”確定的,即與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楊曉芳女士迅速達成共識的產物。因此,首先應該感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尤其是責任編輯楊老師;沒有她的大力支持,這套叢書不會這么順利地“誕生”。其次,應該感謝這套叢書的每一位作者(包括未來可能的作者);正是你們的積極參與,才使這套叢書變成現實。當然,還應感謝為這個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做出貢獻的所有人;沒有這個重大項目立項,也許就沒有這套叢書。
值得一提的是,在課題組首席專家構思、策劃、協調、組織下,在各個部門、廣大同仁的大力支持和積極配合下,圍繞著“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發展狀況與前景研究”這個重大課題,已經打造了一個具有較大影響的、全方位的、全國性的學術平臺——“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論壇”,包括:(1)一個研究主題: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思潮;(2)一個學術團隊:跨學科、跨院校、跨文化的高水平創新團隊;(3)一個雜志專欄:《學習與探索》“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論壇”;(4)一個微信公眾號:“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論壇”;(5)一個全國性學術論壇:“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論壇”;(6)一個學科方向:2018年,復旦大學“國外馬克思主義研究”二級學科博士點,下設“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學科方向;(7)一套叢書: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叢書。
總之,“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研究叢書”將以“21世紀世界馬克思主義思潮”為核心,協調國外馬克思主義、中國化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發展史、馬克思主義哲學的關系;進一步提升國外馬克思主義學科的整體水平,為全國馬克思主義理論學科與哲學學科的建設與發展做出應有的貢獻。
[1] 杜章智:《一個反馬克思主義的“馬克思學家”:M.呂貝爾》,載《馬列主義研究資料》第5輯,1982年,第232頁。
[2] 轉自葉衛平《西方“馬克思學”研究》,北京出版社1995年版,第5—6頁。
[3] 詳見魯克儉《國外馬克思學研究的熱點問題》,中央編譯出版社2006年版。
[4]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757頁。
[5]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5卷,人民出版社2001年版,第471頁。
[6] 《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5卷,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385頁。
[7] 參見俞吾金、王鳳才《關于詮釋學視閾中的馬克思哲學的學術對話》,《晉陽學刊》2009年第5期。
[8] Karl Korsch,Gesamtausgabe Krise des Marxismus,Band 3.S.373.
[9] 柯爾施:《馬克思主義和哲學》,王南湜、榮新海譯,重慶出版社1993年版,第72—73頁,譯文有改動。
[10] 詳見王鳳才《追尋馬克思—走進西方馬克思主義》,山東大學出版社2003年版;陳學明:《“西方馬克思主義”論》,遼寧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俞吾金、陳學明:《國外馬克思主義哲學流派新編—西方馬克思主義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2年版。
[11] 關于后馬克思主義與西方馬克思主義、馬克思主義之間的關系,詳見王鳳才《繼承與超越、解構與重建—后馬克思主義與馬克思主義關系闡釋》,載《當代國外馬克思主義評論》(6),人民出版社2008年。
[12] 參見衣俊卿《東歐新馬克思主義精神史研究》,黑龍江大學出版社2015年版,第5頁。
[13] 參見《中國共產黨在民族戰爭中的地位》,載《毛澤東選集》第2卷,人民出版社1993年版。
[14] 參見《毛澤東思想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理論體系概論》,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年版,第3—5頁。
[15] 關于“中國化馬克思主義最新發展研究”的內容,筆者采用了課題組成員張娜的概括,特此致謝!
[16] 詳見王鳳才、楊曉慧《德國馬克思主義學者視野中的“中國發展道路”》,《中國浦東干部學院學報》2012年第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