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等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研究
- 李向輝
- 4459字
- 2021-09-28 15:28:01
二 發達國家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
1.德國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分析
德國經濟騰飛的秘密武器是德國的“雙元制”教育,職業教育對經濟的推動力舉世矚目,它也是世界上職業教育最發達的國家之一。德國職業教育質量指標體系構建較為完整,由輸入、過程、輸出與長效質量四個維度構成,每個維度都由宏觀、中觀和微觀三個層級構成。德國的職業教育質量評價具有“提出評價目標的導向性、評價主體的協同性、評價標準的全面性、評價方法的科學性和評價報告的實用性五個特點”[6]。有研究者認為,“德國職業教育質量指標體系是依據全面的、過程性和以人為本的教育質量觀”,見表2-1。
表2-1 德國職業教育質量指標體系框架

續表

德國職業教育采取培訓與考核相分離的質量考核辦法,從考核內容上來看,分為實踐技能考試與專業知識考試;從考核時間上來看,分為中間考核和結業考核;從考核形式上來看,分為書面考試和實際操作技能考試;從考核結果的應用來看,考核結果與工作崗位資格相關聯,考核合格者獲得國家承認的崗位資格證書。
德國職業教育質量評價以學生的職業能力評價為核心內容,以職業教育全程管理為監控手段,將質量監控和評價貫穿于整個培養過程,進行輸入、過程、輸出、成果的全過程評價。這種評價機制既參考了歐盟職業教育質量與培訓保障參考框架,又結合本國“雙元制”職業教育特征進行本土特色化指標設計,與勞動力市場中崗位要求與崗位資格相結合,切實保障職業教育的實踐技能養成的職業教育特色。
2.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分析
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在國際上享有盛譽。20世紀90年代初期澳大利亞國家培訓署成立,大力發展職業教育,開啟全國統一的職業認證培訓,并頒布一系列職業教育法律法規。從職業教育管理機構的建立到質量保障體系的完善,澳大利亞不斷改革與完善職業教育質量管理體系,1995年聯邦政府發布學歷資格框架、1996年發布國家培訓框架、2001年制定了質量培訓框架等,從職業教育的師資隊伍、設備條件、管理措施等方面嚴格認證,保障職業教育質量在國家層面的統一。澳大利亞出臺這些職業教育與培訓資格與質量保障制度的宗旨是保證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有效性和規范性,例如2005年,澳大利亞國家培訓署聲稱:“行業、政府和國家培訓署共同建立了一個世界級的國家職業教育與培訓系統。”2008年,經濟合作與發展組織(OECD)在對國際職業教育發展評估中是這樣評價澳大利亞職業教育系統的發展情況的:“澳大利亞有非常發達的職業教育與培訓體系,是高度值得信賴的”[7],2009年澳大利亞技能協會宣稱“澳大利亞因其職業教育與培訓制度而備受推崇”,2014年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與培訓工作小組成員Furnell在澳大利亞首都領地培訓與高等教育論壇(Australian Capital Territory Training and higher Education Forum)上宣布,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具有顯著優勢,在國際上受到高度重視”,澳大利亞職業教育取得了世界矚目的成就。
澳大利亞生產力委員會(The Australian Productivity Commission,2011)認為,政府參與職業教育領域建設有很多緣由,也存在著不同的形式,其中一種形式就是監管,“其中很多都是為了解決質量問題”。澳大利亞出臺聯邦政府統一的職業教育質量標準和框架體系,各州和各教育機構根據其實際情況進行調整,具有較大的靈活性。2007年,在《澳大利亞質量培訓框架》(2001)的基礎上進行修訂形成《注冊培訓機構標準》《注冊/課程認證機構標準》《注冊培訓機構的優秀標準》,該培訓框架指標體系涉及教學質量與資源開發、領導力與辦學效益、人力開發與人才建設、服務能力與社會影響、資源配置與綜合實力等,除公布辦學基本標準外,對質量評價指標進行具體設置。質量評價指標非常關注職業教育畢業率、學生課程滿意度、雇用單位對學員的認可度。2011年,澳大利亞成立了澳大利亞技術質量局(Australian Skills Quality Authority),頒布統一標準的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條例,頒布《國家職業教育和培訓監管法案》(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gulator Act 2011)、《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認證標準》(Standards for VET Accredited Courses 2011),2012年修訂《國家職業教育和培訓監管法案》(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gulator Act 2012)、《職業教育與培訓課程認證標準》(Standards for VET Accredited Courses)(2012),進一步確保職業教育質量。同時,《澳大利亞質量培訓框架2011》先后經歷了多次修訂與完善,《資格框架體系指南》于2013年1月1日開始實施。2015年頒布《國家職業教育與培訓監管機構修正案》(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gulator Amendment Act 2015),2018年7月2日頒布《國家職業教育與培訓監管機構(收費)修訂決定(第1號文件)》[National Vocational Education and Training Regulator(Charges)Amendment Determination(No.1)]。隨著一系列文件措施的出臺,澳大利亞教育與培訓的監管體系逐步完善。從評價體系內容來看,澳大利亞職業教育與培訓包括國家層面的整體監控和培訓機構層面的質量認證與監控。
國家層面的質量評價與監控指標共計6個維度53個具體項目,且全部歸入背景、參與、結果、產出、資源的分析框架中[8],主要包括職業教育發展背景、為所有公民提供的職業教育完成情況、對職業教育與培訓的投入情況、職業教育與培訓的產出效益等方面進行評價,具體評價指標包括勞動力市場人口受教育程度、失業率、培訓參與率、校本培訓參與率、師徒制學生參與率及不同年齡性別學生分布比例、不同群體參與繼續教育與培訓的比例及不同性別年齡參與人數的比例和參與時間、不同群體參與工作場所培訓的比例及不同性別年齡參與人數的比例、項目完成率、輟學率、經費投入及來源比例、完成的成本等方面進行評價。
辦學機構層面質量評價與監控主要包括辦學機構的資格認證、課程認證、辦學資格與課程模塊審計等方面。認證框架與外部審計主要表現為質量保障和質量管控,辦學資格認證和課程認證實際上屬于辦學資格審核評估,為職業教育培訓質量提供了基本條件保證;對辦學資格與課程模塊的審計屬于對辦學效果的評估,對辦學機構的辦學質量進行跟蹤評價,新注冊的教育機構在一年之內要接受一次評估,辦學一年以上的教育機構每年需要進行自評,每五年要進行一次辦學質量的水平評估。辦學資格的注冊與認證主要從辦學目標與宗旨、辦學資源、財務制度、教師資格包括教師職業能力、行業技能教師進修支持力度、專業設置、課程模塊、培訓方案與程序、資格證書與課程結業證明發放管理規則等方面進行。
辦學機構質量審計與評估形式主要采用風險評估模式,對辦學機構發展進行過程性管理,要求定期報告、及時記錄、透明化和具有應用性,主要是評估辦學水平與效果、課程的質量等,評估不合格要求整改或注銷辦學資格或課程。采用職業教育培訓包中關于基于行業要求設定的有效、可靠、靈活和公平評估的方法,依據學生所獲知識和技能能夠符合工作場所所要求的績效標準,體現將知識和技能轉移和應用于新情況和環境的能力。課程識別與課程結果評價方面主要評估職業教育機構所提供的課程與就業能力技能之間的關聯性,建立能力認可制度,對學生在新的工作環境中的知識能力、技術能力、情感態度等進行評價,定期進行行業滿意度、學生滿意度、學生輟學率、學生就業率等方面的調查。
3.美國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指標體系分析
職業和技術教育越來越被視為美國經濟復蘇的主要潛在貢獻者。美國職業教育類型包括中等職業教育、中等后職業教育以及技術預備教育,實施機構包括綜合性高中、中等職業學校、中等后職業技術教育機構、社區學院、技術學院等,其中,中等職業教育以綜合中學為實施主體。美國聯邦政府倡導建立一個提供高質量就業培訓機會的世界級教育體系[9],因此非常重視職業教育發展和職業教育的評估與保障工作,為此制定了相關的法律法規,比如《史密斯—休斯法(1971)》(The Smith-Hughes Act of 1971)、《職業教育修訂案(1963,1968,1976)》(The Vocational Act,1963,1968,1976),頒布職業教育投資與撥款的法律規定,支持職業教育快速發展。修正案規定資金可用于高中學生、完成或離開高中的學生、勞動力市場中需要再培訓的個人以及在社會經濟或其他其他領域存在障礙的個人。1984年,在修正《職業教育法》的基礎上又頒布《帕金斯職業教育法(1984)》(The Carl D. Perkins Vocational Education Act of 1984),旨在解決經濟的需要,并改善特殊需要人口接受職業教育的機會。該法案目的包括“擴展”與“改善”職業教育,發展高質量的職業教育項目,促進職業教育現代化,滿足國家現有和未來勞動力對市場技能的需求,并提高生產力和促進經濟增長[10]。1990年、1998年、2006年美國聯邦政府又連續地對該法案進行修訂,最終形成《帕金斯職業教育與技術法案(2006)》(The Carl D.Perkins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Education Act of 2006,Perkins IV)。2018年7月26日,美國總統唐納德·特朗普總統簽署《2006年法案》授權其重新生效,2018年7月下旬,國會一致通過《加強21世紀職業和技術教育法案》。
《帕金斯職業教育與技術法案》(以下簡稱《法案》)非常重視職業教育質量,為學生有計劃地提供連貫嚴謹而富有挑戰性的系列課程和教育活動要符合學術標準和相關的技術知識和技能標準,為當前或新興行業的進一步教育和職業生涯做準備,包括基于能力的學術知識、高階推理能力、解決問題的能力、工作態度、一般能力、技術技能和職業特殊技能包括創業能力以及一個行業的所有方面的知識、獲得行業認可的資格證書或副學士學位等。由此,《法案》建立了國家與地方合作的職業教育與技術的學術標準,將職業教育質量放在了重點評估的核心地位,提高對學生的學術成績的要求,強調閱讀、科學、數學成績對學生發展的影響,在評估學生的成績時,要求采用測試的形式進行考評,重視對職業教育的“投入—產出”效能進行評估。該方案也反映了《不讓一個孩子落后》法案的精神實質,注重學生的成長與發展,強調學術與技術教育相結合,高中教育與高等教育相結合,通過嚴格的標準和評估流程提高學生成績,聯結中學至大學的教育,支持高技能、高工資、高需求職業的項目,更注重商業和工業。該法案要求對中等職業教育和中等后職業教育質量分別進行單獨評估,中等職業教育質量評價的核心指標包括:學業成就、技術技能成就、中等職業教育完成率、畢業率、畢業生就業率等,其中學業成就指標主要評價學生的閱讀、語言藝術、數學的熟練程度的學生比例;中等后職業教育質量評價核心指標有:技術技能成就、證明或證書或畢業證的獲得率、學生保有率、學生轉學率、學生就業率等。無論是哪一類型教育的評估,關注重點始終為學生成績的核心指標,強調具有挑戰性的學術內容和國家成績標準。
全國職業教育評價是在《法案》指導下確定的中等職業教育評價指導方針和績效指標,各州可以根據職業教育評價指標,選取符合地方特色的指標進行調整與修訂,比如,亞利桑那州中等職業教育最新的核心指標為:①在閱讀語言藝術方面的學術成就;②在數學方面的學術成就;③2S1技術方面的技能素養;④教育完成情況;⑤學生畢業率;⑥實習職位;⑦非傳統學生參與情況;⑧非傳統學生教育完成情況,指導方針為實現上述指標制定了詳細的工作流程[11]。華盛頓州增設畢業生薪酬、雇主滿意度、學生滿意度3個地方性指標。此外,《法案》還建立問責機制,強化問責效應。如果國家不能滿足任何核心指標至少90%的調整后的績效水平,就必須制訂改進計劃。如果連續兩年未能達到任何核心指標的90%,美國教育部可以扣留從國家行政部門(5%)和國家領導部門(10%)手中持有的全部或部分分配給州政府的撥款資金。《法案》還規定,如果執法機構執法人員未能達到調整后的績效水平,將對其進行追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