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西方技術史的文化研究路徑及其整合
- 陳玉林 陳凡
- 2411字
- 2021-09-29 13:54:23
總序
哲學是人類的最高智慧,它歷經滄桑歲月卻依然萬古常新,永葆其生命與價值。在當下,哲學更具有無可取代的地位。
技術是人利用自然最古老的方式,技術改變了自然的存在狀態。當技術這種作用方式引起人與自然關系的嬗變程度,達到人們不能立即做出全面、正確的反應時,對技術的哲學思考就納入了學術研究的領域。特別是一些新興的技術新領域,如生態技術、信息技術、人工智能、多媒體、醫療技術、基因工程等出現,技術的本質、技術作用自然的深刻性,都是傳統技術所沒有揭示的,技術帶來的社會問題和倫理沖突,只有通過哲學的思考,才能讓人類明白至善、至真、至美的理想如何統一。
現代西方技術哲學的歷史可以追溯到100多年以前的歐洲大陸(主要是德國和法國)。德國人E.卡普(Ernst Kapp)的《技術哲學綱要》(1877)和法國人A.埃斯比納斯(Alfred Espinas)的《技術起源》(1897)是現代西方技術哲學生成的標志。國外的技術哲學研究經過100多年的發展,如今正在由單一性向多元性方法論逐漸轉變;正在尋求與傳統哲學的結合,重新建構技術哲學動力的根基;正在進行工程主義與人文主義的整合,將工程傳統中的專業性與技術的文化形式或文化慣例的考察相結合;正在著重于技術倫理、技術價值的研究,出現了一種應用于實踐的傾向——即技術哲學的經驗轉向。
與技術哲學相關的另一個較為實證的研究領域就是科學技術與社會(Science Technology and Society)。隨著技術科學化之后,技術給人類社會帶來了根本性變化,以信息技術和生命科學等為先導的20世紀科技革命的迅猛發展,深刻地改變了人類的生產方式、管理方式、生活方式和思維方式。科學技術對社會的積極作用迅速顯現。與此同時,科學技術對社會的負面影響也空前突出。鑒于科學對社會的影響價值也需要正確地加以評估,社會對科學技術的影響也成為認識科學技術的重要方面,促使STS這門研究科學、技術與社會相互關系的規律及其應用,并涉及多學科、多領域的綜合性新興學科逐漸蓬勃發展起來。
早在20世紀60年代,美國就興起了以科學技術與社會(STS)之間的關系為對象的交叉學科研究運動。這一運動包括各種各樣的研究方案和研究計劃。20世紀80年代末,在其他國家,特別是加拿大、英國、荷蘭、德國和日本,這項研究運動也都以各種形式積極地開展著,獲得了廣泛的社會認可。90年代以后,它又獲得了蓬勃發展。目前STS研究的全球化,出現了多元化與整合化并存的特征。歐洲學者強調STS理論研究和歐洲特色(愛丁堡學派的技術的社會形成理論,歐洲科學技術研究協會);美國STS的理論導向(學科派,高教會派)和實踐導向(交叉學科派,低教會派)各自發展,側重點不斷變化;日本強調吸收世界各國的STS成果以及STS研究濃厚的技術色彩(日本STS網絡,日本STS學會);STS研究的全球化和多元化,必然伴隨著對STS的系統整合,在關注對科學技術與生態環境和人類可持續發展的關系的研究;關注技術,特別是高技術與經濟社會的關系;關注對科學技術與人文(如價值觀念、倫理道德、審美情感、心理活動、語言符號等)之間關系的研究都與技術哲學的研究熱點不謀而合。
中國的技術哲學和STS研究雖然起步都較晚,但隨著中國科學技術的快速發展,在經濟上迅速崛起,學術氛圍的寬容,不僅大量的實踐問題涌現,促進了技術哲學和STS研究,也由于國力的增強,技術哲學和STS研究也得到了國家和社會各界的越來越多的支持。
東北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的前身是技術與社會研究所。早在20世紀80年代初,在陳昌曙教授和遠德玉教授的倡導下,東北大學就將技術哲學和STS研究作為重要的研究方向。經過二十多年的積累,形成了東北學派的研究特色。2004年成為教育部“985工程”科技與社會(STS)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2007年被批準為國家重點學科。東北大學的技術哲學和STS研究主要是以理論研究的突破創新體現水平,以應用研究的扎實有效體現特色。
《中國技術哲學與STS研究論叢》(以下簡稱《論叢》)是東北大學科學技術哲學研究中心和“科技與社會(STS)”哲學社會科學創新基地以及國內一些專家學者的最新研究專著的匯集,涉及科技哲學和STS等多學科領域,其宗旨和目的在于探求科學技術與社會之間的相互影響和相互作用的機制和規律,進一步繁榮中國的哲學社會科學。《論叢》由國內和校內資深的教授、學者共同參與,奉獻長期研究所得,計劃每期出版五本,以書會友,分享思想。
《論叢》的出版必將促進我國技術哲學和STS學術研究的繁榮。出版技術哲學和STS研究論叢,就是要匯聚國內外的有關思想理論觀點,造成百花齊放、百家爭鳴的學術氛圍,擴大社會影響,提高國內的技術哲學和STS研究水平。總之,《論叢》將有力地促進中國技術哲學與STS研究的進一步深入發展。
《論叢》的出版必將為國內外技術哲學和STS學者提供一個交流平臺。《論叢》在國內廣泛地征集技術哲學和STS研究的最新成果,為感興趣的國內外各界人士提供一個廣泛的論壇平臺,加強相互間的交流與合作,共同推進技術哲學和STS的理論研究與實踐。
《論叢》的出版還必將對我國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創新型國家建設戰略的實施起著強有力的推動作用。能否正確地認識和處理科學、技術與社會及其之間的關系,是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創新型國家建設戰略能否順利實施的關鍵所在。技術哲學和STS研究涉及科學、技術與公共政策,環境、生態、能源、人口等全球問題和STS教育等各方面問題的哲學思考與實踐反思。《論叢》的出版,使學術成果能迅速擴散,必然會推動科教興國戰略、可持續發展戰略和創新型國家建設戰略的實施。
中國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國,無論是人類科技發展史還是哲學史,都有中國人寫上的濃重一筆。現在有人稱,“如果目前中國還不能輸出她的價值觀,中國還不是一個大國。”學術研究,特別是哲學研究,是形成價值觀的重要部分,愿當代的中國學術才俊能在此起步,通過點點滴滴的扎實努力,為中國能在世界思想史上再書寫輝煌篇章而作出貢獻。
最后,感謝《論叢》作者的辛勤工作和編委會的積極支持,感謝中國社會科學出版社為《論叢》的出版所作的努力和奉獻。
陳凡 羅玲玲
2008年5月于沈陽南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