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中國宗教論
  • 卓新平
  • 7字
  • 2021-09-29 13:39:37

第二編 佛教研究

第七章 佛教與世界

——關于宗教與文化戰略關系的思考

首屆南傳佛教高峰論壇的成功舉辦,有著重要的學術價值和現實意義。佛教在世界文明進程中起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東方智慧的典型體現。而南傳佛教更是以其悠久的歷史、厚重的傳承和豐富的積淀在整個佛教體系中舉足輕重、意義獨特,值得我們認真回顧、深入研究。佛教的歷史及現實意義,就體現在其作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而對人類文明產生了久遠且廣泛的影響,而且佛教是這世界三大宗教中誕生最早的宗教,有著最為獨特的魅力,其對世界文化的貢獻非常卓越、不可取代。佛教很早就為世界提供了較為成熟的文明宗教、人文信仰的典型模式,集中展示了人類信仰文明的特征、意蘊及其巨大的感染力。在佛教中,人們開始發見東方智慧的優杰,體悟神秘精神的深邃。在我們今天對世界文明的總結中,對于佛教理應濃墨重彩地描述,可以悠然無羈地遐思。其幽深、其博大,迄今仍讓當代人類感慨、驚訝。

在中國宗教的傳播及發展中,佛教則是最早傳入中國的外來宗教,佛教使中國人在兩千多年前就開始比較深入地了解世界文化、感受其他民族的精神世界和信仰生活。這里,我們得以獲知宗教比較、文明對話的真諦及精髓。而且,佛教還是成功實現宗教“中國化”的典范,在中外宗教交流歷史上,佛教是與中國社會文化結合得最為成功的,其重要見證就是佛教今天在中國社會中仍然是信眾最多、影響最大的宗教;佛教以其“依國主”“創禪宗”“傳凈土”等接地氣的方式而得以在中國華麗轉身,在政治、文化、民俗等方面適應了在中國社會及文化中的生存,并進而影響到中華文明的發展,為人類貢獻出具有中國特色的佛教智慧和文化。由此,在中國文化的對外傳播與發展中,佛教能夠起到重要作用,代表中國宗教形象,可以說,中國化的佛教形態已經成為世界各族認識中國文化的主要形態之一。在這種互補互惠中,對于佛教而言,正是中國才使佛教真正發展成為具有廣泛意義的世界性宗教,佛教已與中華文明水乳交融、不可分離。

具有世界精神和多民族文明特點的佛教在中國并不是孤立的發展,而是與儒、道等中華本土文化有著頻繁且密切的交流及融合,這種儒、佛、道三教的圓融使中國文化的理學、心學、道學得以有機共構,拓展了中華文明的精神世界,深化了中國思想的哲理底蘊,提升了中國人信仰生活的靈性境界,中國社會曾有過“以佛治心、以道治身、以儒治世”的社會精神治理方略,三者之間有著積極的協調、配合及互動,從而為我們中國社會可能創立多元包容、美美與共的主導性共同體信仰奠定了堅實的基礎。

從佛教對世界的作用、影響及意義,引發了我們對于宗教與文化戰略之關系的思考。不可否認,在以往的文明沖突或文明對話中,宗教都曾起過非常關鍵的作用,佛教亦不例外,所以宗教在決定戰爭或和平的選擇中都事關重要,甚至極為關鍵。必須看到,宗教作為人類文化的靈性資源和精神表述,有著使人類自我及其精神生活本身不斷升華,以及促進社會和平共處、和諧美好的兩大使命,這就形成了相關民族或國度的文化象征及文明傳承。宗教的這種意義在當代許多國家和地區的社會存在中都仍然保留住了其代表性意蘊和核心地位。這一不爭的事實,是我們今天思考并推行文化戰略時必須要注意的。

宗教所關注的根本問題乃形而上之道和形而下之德,在宗教中,天地人、精氣神、身心靈得以整體思維、通盤考量,是本體論、認識論、實踐論(即道德論)的共在同構。就佛教所提供的精神資源來看,在形而上之本體論層面就有悟透天地本原之“梵”,在主體認識論層面則有心性覺悟之“佛”和超越生死之“涅槃”,而在社會實踐之道德論層面也還有普度眾生的菩薩之“慈悲”。同理,中國古代傳統的宗教智慧亦曾強調“道之大原出于天”“善于天者,必有驗于人”“人與天地相參也,與日月相應也”“天地之大德曰生”“天之在我者德也,地之在我者氣也,德流氣薄而生者也”,道家及道教文化由此而“道”“德”并論,相得益彰。具有宗教情懷的大科學家愛因斯坦在探究、體悟宇宙原動力、生命力時同樣也在任何宇宙運行現象之后感覺到“愛”的存在,并以神明來表達這種宇宙的能源、生命的精髓。所以說,在宗教這里,科學與哲學、超然與自然是完全可以打通的,并無障礙或羈絆。僅認識意義上而言,宗教乃人類認知及把握世界的一種獨特且重要的方式,表達出人類面對無限宇宙時的好奇、驚訝、想象和探索,因此宗教與科學就并非天然對立,宗教與哲學也沒有必要絕對分殊。體認宗教的本真需要像愛因斯坦那樣的慧眼,應有一種深邃、超越性把握,而不可簡單、膚淺地認知,這一點對于我們中國人今天理解宗教尤為重要和必要。

在人類文化系統中,政治的奧秘在于以實力治人,經濟的奧秘在于以利益誘人,而文化的奧秘則在于以心靈感人。宗教作為一種文化精髓,其奧秘就在于宗教不只是折服于無限并對之傾慕、向往、敬仰,而且也讓人的思想覺悟、身體解放、精神超越,以超然、灑脫之境界來洞察大千世界,靜觀人世福禍,由此不以物喜、不為己悲,在覺悟中淡定,在透視中有為,走出自我,穿越時空。這就要求踐行宗教者要不斷超越自我、遠離迷俗、止于至善,始終保持升華、真美、圣賢之態。同時,宗教作為一種社會群體的追求,則要促進人際和諧共存,善待彼此的合作、共融精神。在大自然中,沒有兩片完全相同的樹葉,但滿目樹葉卻可共匯為一片和悅的綠色。這就啟迪人類各族在保持各美其美之際應努力實現美美與共的大同和共同。對此,當然需要宗教的積極投入,需要社會的包容,我們應讓夢境與希望共織,使關愛與奉獻同舞,致力描繪出人間大美的山水畫,展示出社會共融的和諧圖。我們今天在世界交往中談到了“一帶一路”這一關鍵詞,其實“絲綢之路”的活力就在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精神之間的靈動。

所以,我們在當今世界錯綜復雜的局勢中要想守住人類可能共存的底線,爭取宗教在世界和平中發揮其建設性功能,起到更為積極的作用,就必須解放思想,調整思路,做到整體思維、涵攝兼容。宗教的底蘊及本真乃是對人之慈愛和對己之超越,這種原則所指導的人際交往、社會交流應該是積極的、建構性的、共贏的,由此宗教的溝通和理解就可以幫助相關國家或民族及其不同群體鑄劍為犁、變恨為愛、化干戈為玉帛,讓人們走上和解之道,使世界有著和平發展。這種對宗教的充分肯定和積極引導,是我們合力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基本前提和重要保障。顯而易見,尊重宗教的政治是充滿睿智的政治,包容宗教的社會是洋溢和美的社會,洞觀宗教的科學是真正徹底的科學,善待宗教的民族是擁有信仰的民族。“人民有信仰,民族有希望、國家有力量。”今天,我們要理直氣壯地弘揚宗教的正能量,發揮宗教的正功能,關注并推動宗教在文明對話中的參與,呼吁并促成宗教在民族和解、社會團結、國際合作、世界共存中發揮重要作用。中國作為正在崛起的新型大國,更應該鼓勵和支持宗教深化并擴大這種在國際范圍內的建設性對話、致力營造出人類友誼、世界平安的和諧氣氛。宗教在當代世界新文明、中國新文化的構建中有著積極作用。我們應該發掘出宗教的這種潛力,讓宗教以與時俱進的姿態進入當代社會,提供其智慧與勇氣。對此,有著悠久而優秀傳統的佛教理應當仁不讓,走在前列。

(本文為2016年在“南傳佛教高峰論壇”上的發言)

主站蜘蛛池模板: 天津市| 林州市| 通江县| 调兵山市| 区。| 乌拉特前旗| 泰州市| 信宜市| 武宣县| 延寿县| 大兴区| 遂宁市| 阳春市| 澳门| 龙川县| 江达县| 石嘴山市| 东宁县| 龙海市| 怀来县| 特克斯县| 马边| 昔阳县| 邳州市| 六枝特区| 永康市| 随州市| 大安市| 洮南市| 河西区| 彰武县| 磴口县| 临桂县| 威信县| 连江县| 宽城| 南丰县| 东光县| 高台县| 大关县| 屯昌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