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三節 生態系統相關理論分析

一 生態系統

生態系統較早由Tansley所提出,認為生態系統是生物與環境之間形成的不可分割的相互關聯與相互影響的整體。Tansley在Ecology 發表的題為《植被概念與術語的使用和濫用》一文中提及“更基本的概念……不僅包含有機體綜合體,還包含形成的成為環境的物理因素的全部綜合體的整體系統……不能把它們從它們的特殊的環境分離出來,它們與特殊環境形成了一個自然系統……正是如此形成的這個系統構成地球表面自然界的基本單位……這些生態系統(Ecosystem)如我們可以稱呼它們的”[35]。《生物多樣性公約》(CBD)對生態系統的定義被認同,即由植物、動物和微生物群落及其無機環境相互作用構成的一個動態、復雜的功能單元[36]。也有學者提出,對生態系統的描述包括它的空間關系、自然特征的調查,它的棲息地與生態位,它的有機體與能量物質的基本存量,它的輸入物質的性質、能量與行為,以及它的熵水平的趨勢[37]。從構成要素角度,有學者強調突出三類要素以及與外界環境的物質、能量、信息交換關系,包括生產者、消費者與分解者[38];也有學者提出生態系統由六種成分構成,分別為無機物質、有機化合物、氣候因素、生產者、消費者、分解者[39]

生態系統的概念雖然有不同學者從不同角度加以定義,但普遍被認同為一個松耦合的域群集,并且包含物種集居的環境,物種會主動順應自身利益需求進而與環境融合。生態系統可分為兩個重要構成要素,即復雜的物種及其賴以生存的環境。不僅如此,生態系統還為社會系統提供所需的服務,如可移動的物質、能量與適合人類所需的社會系統信息[40]。生態系統特征鮮明,從諸多對生態系統概念的界定角度出發,發現其特征表現如下:(1)生態系統是生態學上的一個主要結構與功能單位,屬于生態學研究的最高層次,按照生態學研究的層次由低至高依次為個體、種群、群落與生態系統;(2)生態系統內部具有自我調節能力;(3)能量流通、物質循環與信息傳遞是生態系統的三大功能;(4)生態系統中營養級的數目受限于生產者所固定的最大能值與這些能量在流動過程中的巨大損失;(5)生態系統是一個動態系統,經歷一個從簡單到復雜、從不成熟到成熟的發育過程。

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的系統,存在復雜的驅動機制驅使其發生變化。主要的驅動因素包括人、經濟、社會、政治、文化、技術以及自然與生物的多種類別等。在解讀及研究生態系統時,有些關鍵詞及相關理論需要重視。通過梳理眾多關于生態學理論研究成果,針對這些關鍵詞及理論的描述大同小異,進行一一比較梳理的意義不大,文章選取其中常用的說法加以論述[41]

物種是生態系統中最小的個體及要素,也是基本單元與核心單元。物種是由群居組成的具有生殖屬性個體所構成,與其他個體在生殖上是孤立的,在生態系統內占據一定的生態位。

種群是生物學的重要概念之一,具體指在一定空間中同種物種的組合。種群由共同物種構成,占據一定的領域,是同種物種通過種內關系組成的一個統一體或系統。種群由物種構成,但不等同于物種的個體簡單相加,除了物種的集合外,還包括物種的個體間非獨立性的交互作用與影響。

群落是相同時間聚集在同一地段上的各物種種群的集合。其概念較早由生物群落生態學先驅Shelford提出,定義生物群落為:具一致的種類組成且外貌一致的生物聚集體[42]。美國著名生態學家Odum[43]在《生態學基礎》中對該定義進行了補充,提出除了種類組成與外貌一致外,還具有一定的營養結構和代謝格局,群落是生態系統中最具生命的部分,也是生態學中最重要的原理之一,即各種不同的物種能在有規律的方式下共處。此外,群落還被定義為在特定的空間或特定的生存環境下種群有規律的組合,它們之間以及它們與環境之間彼此影響,相互作用,具有一定的形態結構和營養結構,并執行一定的功能[44]。圖2.1詳細描述了生態系統的構成結構。

圖2.1 生態系統構造

共同進化也是生態系統的重要理論之一。在生態系統,尤其商業生態系統中,共同進化是一個遠比競爭或合作更重要的概念。共同進化包含在整個生態系統的進化中,它是一個過程,相互依存的物種是在一個無窮的交互圈內進化,物種A的變化為物種B的自然選擇變化提供了場所,反之亦然[45]

二 商業生態系統

借助于生態系統觀點與理論,Moore最早提出了商業生態系統,認為商業生態系統是一種基于組織互動的經濟聯合體[46]。隨后Moore在其著作The Death of Competition:Leadership and 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 中詳細闡述了商業生態系統理論,認為商業生態系統是以組織與個體(商業世界里的有機體)的相互作用為基礎的經濟聯合體,并生產出對消費者有價值的產品或服務,商業生態系統的構成體包括核心企業、消費者、市場中介(代理商、銷售渠道等)、供應商、風險承擔者與有力的成員(政府、立法機構等),在一定程度上還包括競爭者,如圖2.2所示,描述了一個典型的商業生態系統。

圖2.2 商業生態系統

Power和Jerjian認為商業生態系統是由在現實中存在關聯關系的實體單位通過互聯網上的網站構成的系統,是一些經濟實體及其環境中非生物因素的統一體,該觀點將信息性與互聯網作為構建商業生態系統的根基[47]。Peltoniemi認為商業生態系統是一種由具有一定關系的組織組成的動態結構,這些組織可能是一些小企業,也可能是大企業、研究中心、公共機構以及其他可能影響這個系統的組織[48]。Hartigh等認為商業生態系統是一種由圍繞在某項核心技術周圍、相互依賴的供應商與客戶構成的網絡,該觀點以企業與企業網絡的關系為研究出發點[49]。Zahra和Nambisan將商業生態系統視作一種為企業提供資源、合作伙伴以及重要市場信息的網絡,該網絡是基于網絡內部成員企業之間長期的互動關系形成的[50]。也有部分學者對商業生態系統中的企業進行分類,如Iansiti和Levien提出將商業生態系統中的企業,按其表現分為三大類,即領導型企業(Keystone)、關鍵型企業(Dominators)、寄生型企業(Niche Players),此外還對商業生態系統理論框架進行構建,并加以實際運作,如對IBM、微軟、惠普、沃爾瑪、戴爾等大型企業進行了案例研究[51]

國內學者陸玲較早關注商業生態系統,于1996年提出企業生態學原理與企業生態系統概念,提出了企業生態系統是企業與企業的生存環境構成的統一體[52]。雖然,后續有一些學者相繼對企業生態系統進行闡述,但從其概念看,企業生態系統就是商業生態系統。韓福榮和徐艷梅以物種為劃分角度,將企業生態系統分為生物成分與非生物成分兩部分,其中,生物成分包括企業個體及群體、消費者、市場中介、供應商及投資者等主要物種,非生物成分包括政治形勢、經濟環境、政策法令、科技發展水平、勞動力知識水平及自然資源等[53]。楊忠直結合自然、經濟與社會環境概念,提出商業生態系統是在一定時期與一定的空間內由企業、消費者、市場及其所在的自然環境、經濟環境與社會環境組成的整體系統[54]。此外,有一些學者從商業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角度加以剖析,如王興元提出商業生態系統理論是供應鏈理論的進一步發展[55];陸杉和高陽認為商業生態系統除了一般意義的供應鏈(即商業生態系統的核心部分)外,還應包括政府機構與其他管理組織、供應鏈的行業協會等組織、同類的供應鏈(商業生態系統的擴展部分)[56];歐陽泉認為商業生態系統是以組織和個人與其所處生態環境形成的相互作用、相互依賴、共同發展的一種松散經濟聯合體,是強調為適應或改善環境而組成的共同體,商業生態系統的成員除了企業自身外,還包括消費者、供應商、生產者、流通者、競爭者等經濟聯合體,以及管理咨詢、科研機構、社會團體等相關的組織團體[57]

商業生態系統成為企業管理者、行業領袖等實踐層面面臨與思考的熱點之一,也是學術研究領域的前沿問題之一,尤其在大數據、云計算等突飛猛進的背景下,研究商業生態系統更加行之有效。關于商業生態系統的協同進化或協同演化也成為研究焦點,協同進化的意義重大且作用凸顯。Moore的商業生態系統理論的基礎思想就在于企業的發展壯大,必須密切關注并理解其的經濟環境及影響其進化的組織,并從中作出獨特的貢獻[58]。Barney等提出通過商業生態系統,企業間能夠進行資源互補及業務協同[59]。趙湘蓮也提出商業生態系統結構與合作方式的復雜性決定了商業生態系統的進化行為為協同進化[60]。潘劍英和王重鳴呼吁研究要更加重視商業生態系統與其內部企業的互動合作關系,更多聚焦于商業生態系統及其內部企業的協同演化[61]。由此可見,商業生態系統的重要性,也是實現協同的關鍵所在。通過聯合構成系統,企業除可以減少環境的影響外,通過這種聯合企業還有利于提高各自的技術創新能力,增加各自的市場發展機會。所以,商業生態系統的本質在于成員間的協同進化。

所謂協同進化,有的也成為協同演進,指商業生態系統的成員們在合作與競爭中協同發展,這也是商業生態系統區別于其他社會網絡的根本特征。協同進化即生物系統的一種現象,也是商業生態系統的一種現象,體現了進化主體自身與環境的一種共同進化的特征[62]。商業生態系統是一個復雜系統,成員面臨復雜多變的環境,尤其在大數據環境下,企業間的競爭不再是個體競爭,也不是供應鏈的鏈條間的競爭,而是演變成企業聯合的商業生態系統間的競爭。以協同進化為思路與研究角度,企業成員可以在商業生態系統的動態平衡協調中尋求協同發展。復雜環境下,企業的運作及其生態正趨于網絡化與動態化,通過重塑企業與社會媒體、網民、客戶、員工、上下游合作者以及競爭對手間的互動關系,整合產業生態鏈資源,構建多群體協同共生的新型商業生態系統[63]。為了應對動態不確定的環境變化,商業生態系統中形成的協同進化機制愈發重要,各成員在自我改善的同時,必須對系統中其他成員加以關注,并予以積極配合,同時其他成員也應進行自我努力以實現改造的目標,其中,骨干與和核心成員的作用更加關鍵[64]

三 電子商務生態系統

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是借助于生態系統與商業生態系統理論而衍生的一個概念。葉秀敏和陳禹較早提出了網商生態系統的概念,提出網商生態系統是網商之間相互交換信息與資源,進行交易,伴隨著競爭與淘汰,網商們努力與周圍環境相適應,進而構成了一個不斷完善、高速發展的以互聯網為基礎的商務生態系統,并提出網商生態系統是由網商、規則、互聯網信息交流及產品交易平臺、環境四大要素共同構成,該觀點也不全面,只是從電子商務生態系統中的網商角度提出的[65]。劉志堅將生態系統與商業生態系統引入電子商務領域,提出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是由一系列關系密切的企業與組織機構,超越地理空間位置的界限,將互聯網作為競爭與溝通平臺,通過虛擬、聯盟等形式進行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構成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66]。胡崗嵐等認為將互聯網作為競爭與溝通平臺,通過虛擬、聯盟等形式進行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構成了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就是電子商務生態系統[67]。紀淑嫻和李軍艷認為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是商務生態系統的一種,是由電子商務核心交易企業、金融服務企業、物流服務企業、政府等組織機構以聯盟或虛擬合作等方式通過互聯網平臺分享資源,形成的一種生態系統,成員間信息共享、協同進化,實現自組織與他組織[68]。郭旭文認為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為一系列密切關聯的企業與組織機構,超越地理局限,利用互聯網絡平臺作為競爭與溝通環境,圍繞核心電子商務企業,通過優勢互補與資源共享聯合成為一個有機的生態系統,該系統中各成員各司其職,促進物流、資金流與信息流的交換與循環,共同構成一個多層次、復雜的商業生態系統[69]

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較為復雜,有的由主體與環境兩大要素構成,也有從系統涉及的諸多層面的組織或企業的角度,也有學者將生態系統中的物種劃分為核心物種、關鍵物種、支持物種、寄生物種[70]。按照生態系統中“物種”層面來劃分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該觀點使用相對較多。如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成員分為領導物種、關鍵物種、支持物種、寄生物種[71],也有的提出,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由領導物種、關鍵物種、寄生物種等構成[72],也有提出由領導物種、關鍵物種、支持物種與環境構成[73]。從“物種”層面作為研究視角,綜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提出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構成要素,如圖2.3所示。

圖2.3 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結構

(1)核心物種,即核心電子商務企業,是整個生態系統資源的領導者,可以通過所提供的交易平臺以及信息、監管等服務,承擔著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的資源整合與溝通、協調的角色。

(2)關鍵物種,即電子商務交易主體,包括供應商、消費者、投資商、生產商,乃至供應商的供應商以及客戶的客戶,一起構成了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其他物種所共同服務的對象。

(3)支持物種,即電子商務交易所必須依附的企業、組織或機構,包括物流企業、支付企業、金融機構、行業協會、政府機構、通信服務企業、信息技術機構等,這些物種都是圍繞電子商務核心物種與關鍵物種活動,支持電子商務系統的正常運轉。它們無須完全依賴于電子商務生態系統而生存,但是可以通過優化的電子商務生態系統獲取超越依賴自身競爭能力而獲得的利益。

(4)寄生物種,即為電子商務交易提供增值服務的服務提供商等,包括網絡營銷服務商、各類技術外包服務商、電子商務咨詢服務商、供應鏈優化及整合服務商、物流增值服務項目提供商、各類廣告服務提供商等。

(5)環境,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所包含的各類環境,包括各企業、組織及機構內部環境,也包括它們面對的外部環境,以及系統所面對的外部環境等。從環境類別看,分為政治環境、經濟環境、法律環境、技術環境、社會文化環境、自然環境,等等。

電子商務生態系統是根據生態系統、商業生態系統理念而提出的。商業生態系統屬于生態系統的一種類型,電子商務生態系統又屬于商業生態系統的一種類型,如圖2.4所示。在生態系統與商業生態系統理論支撐下,作為構成物種的表現形式,即各類企業或組織結構,要將關注點從提升組織內部能力向增加組織所參與的商業網絡的整體能力上轉移[74]。未來的競爭已不再是單個組織之間的競爭,正演化成商業生態系統之間的抗衡[75]。這也是本書從生態系統理論,結合供應鏈、協同理論,來研究跨境電子商務的出發點之一。

圖2.4 各類生態系統關系

主站蜘蛛池模板: 双城市| 博野县| 隆昌县| 罗源县| 茶陵县| 乐陵市| 穆棱市| 黔江区| 乐清市| 西乌珠穆沁旗| 桂林市| 修水县| 安阳市| 临泉县| 华容县| 张北县| 长武县| 驻马店市| 永和县| 双辽市| 黄陵县| 合阳县| 西吉县| 札达县| 正安县| 桦南县| 漳州市| 治多县| 攀枝花市| 应城市| 杨浦区| 高青县| 志丹县| 阿克| 家居| 鹰潭市| 乡宁县| 塔河县| 沛县| 天台县| 扶绥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