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冶寶鋼品牌故事
- 中冶寶鋼技術服務有限公司
- 3411字
- 2021-09-10 18:52:18
敬業篇
一線管理者,一流工匠魂
——記全國勞動模范、中冶寶鋼品牌人物李偉偉
他,一個海島漁村青年小伙,卻是海島上大名鼎鼎的青年創新家。
他,整天忙碌于料場與海港碼頭之間,卻執掌著一個省級技能大師工作室。
他,平凡的一線管理者,卻出類拔萃,成為14億勞動者的典范。
他就是上海市、全國五一勞動獎章獲得者、浙江舟山技能大師、長三角地區職工勞動技能創新工作室榮譽獲得者、中冶寶鋼基層一線作業長、共產黨員李偉偉。
他是怎樣從一名昔日的海港橋式起重機普通操作工成長為如今的佼佼者的呢?就讓我們一起走進他的世界,一同了解他的奮斗歷程。
“漁家郎”和他的“第一抓”
身為一名普通的漁民后代,18歲的李偉偉經過筆試、面試,從200個報名的人里脫穎而出,進入中冶寶鋼馬跡山項目部工作。從此,一個地地道道的“漁家郎”便成為家中第一個在國企的“上班族”。
進入單位后,李偉偉就立志學好技術,成為一名現代港口職工。企業為了培養他,將他送到當時的上海寶鋼原料碼頭學習橋式起重機的各項操作技能。崗位、知識、管理……一切都是嶄新的。但是,新鮮感都是暫時性的,能讓他不斷進取、拼搏、攀登的還是父親對他的叮囑:“兒子啊,好好干,要爭氣!別給我們漁家人丟臉。”

李偉偉工作照
在一年的學習中,李偉偉就像一張拋入大海的漁網,全身心投入到學習中。不足2平方米的操作室是李偉偉學習專業技術的平臺,也是他每天俯視卸船機兩條平行線軌跡的天地,更是他日后面朝大海、一酬壯志的起點。
一年后,當同伴帶著上海的土特產返回海島時,他卻帶回了一摞厚厚的整理成冊的教案知識與操作經驗。知識的積累、技術的獲取、思維的綻放,讓他帶回了挑戰自我、一躍成為卸船機駕駛作業佼佼者的技術積淀。這也是他20年來崗位操作“零違章”、練就崗位必備的職業素養——膽大、心細的堅實基礎。
李偉偉腦海里始終記得2001年1月21日,對他來說,這是個特別的日子。他將憑借馬跡山港一期開港儀式上的“第一抓”登上這個劃時代的卸船機主操手崗位。這是他未來發展的轉折點,而這一刻也早已成為歷史見證,被載入寶鋼馬跡山原料中轉深水港建設發展史冊。
馬跡山港主要從事鋼鐵冶煉礦石原料中轉倒駁作業。港口靠泊卸載礦石原料的船舶基本為國際貨運船只,如卸載原料時操作不慎,導致抓斗碰擦到貨艙或發生鋼絲繩纏繞等問題,易對船只造成損傷,嚴重者會導致船只無法返航,從而造成經濟賠款。歷經多輪卸船機實操能力考評鑒定,李偉偉作為首名實操尖子,擔負起了“第一抓”的光榮職責。擔負重任的他興奮、緊張而又自信、堅定。
為了讓家人共同分享這份喜悅,他特意把一套新工作服帶回了家。晚上,李偉偉躺在床上,一種控制不住的興奮時不時爬上其嘴角,讓嘴角不由自主地向上揚起。李偉偉深知這一抓的分量,組織上選定他擔任“第一抓”,就是讓他代表中冶寶鋼、代表中國港口作業水準。
李偉偉在眾目睽睽之下,掌控手柄,起動吊機,將抓斗穩穩地對準原料,一蹴而就。成功的喜悅,猶如煙花般飛揚在港口的碧海藍天。
李偉偉并不滿足,他心里想的是如何解決海島港口裝卸兩大難題,并使之普及化。經過刻苦攻關,他總結提煉的“作業中抓斗內部鋼絲繩彈出安全處理操作法”和“作業中抓斗快速設定法”兩項先進操作法成為風大浪高、氣候多變的海島港口橋吊裝卸的法寶。而他本人也在卸船機司機技能比武大賽中,奪得了優異成績。

全國勞動模范李偉偉在京接受表彰
創新火花由此點燃
“作業長,作業長,四號卸船機振動給料器裙板皮帶的位置又溢料了……”對講機里傳來急促的喊話聲,李偉偉聽到后,腦袋里“嗡”了一聲,他一邊往事發地點趕一邊想:這已是第幾次發生此類故障了。
2014年,已被提拔為作業長的李偉偉碰到一個棘手問題:港口二期卸船機振動給料器經常發生溢料事件。每次清理,都要投入四五個員工,花費2個多小時不說,還耽誤裝卸時間。
如何解決當前棘手的問題,他陷入了沉思:“老這樣不行,不能天天當救火隊,一定要從根子上解決問題。”自此,李偉偉只要一有空,就到卸船機給料器周邊區域實地勘察,白天了解設備結構,夜晚查找資料,分析設備原理。餓了,來一碗泡面;累了,趴桌上打個盹。經過一段時間的實地調查和深思熟慮,他寫就了《二期卸船機振動給料器導料槽的改進方案》。
該方案受到了組織上的高度重視,但可行性到底有多少?誰也沒有把握,李偉偉決定拜師。為驗證該方案的可行性,他主動找到寶鋼集團工人發明家李斌師傅請教?!袄罟?,你看現在二期卸船機振動給料器裙板皮作業黏濕料經常裸露,且造成大量溢料,停機處理又要花費人力、物力,極大影響生產操作效率。我有一個想法,特請教您指點迷津。”李斌看著這位年輕卻辦事認真負責的作業長,微笑著說:“談談你的改進想法?!崩顐ヒ贿叞逊桨甘指暹f給李工,一邊說道:“我認為,振動給料器導料槽內部三邊積料的形成是由于改造后裙板皮的安裝位置與深入料斗內部的長度而導致的……”隨著李偉偉對項目建議設想的敘述,李斌的眼睛不斷放亮,頻頻點頭沒想到,這位年輕的作業長有著這么敏捷的創新思維。
次日,經過李斌指點的改進方案,在三號卸船機上進行了改進。試運1個月后,三號卸船機再也沒有出現振動給料器裙板皮裸露故障現象,為此,公司要求所有二期卸船機進行全面推廣。這是李偉偉和他的創新啟蒙導師李斌的第一次合作,創新火花由此而點燃。
“頭腦風暴”激發創新創效
20年來,堅守海島港口的李偉偉,感慨最多的就是“慧眼識英雄”。他說,是組織上看到了他創新的能力、動力和潛力,成立了由他執掌的勞模(技師)創新工作室,使他和工作室成員的職業生涯開啟了一扇新的大門。
2020年1月3日,馬跡山港智慧化料場辦公室正式投入運營,首次以“無人機+AI+北斗”的方式實現了港口礦石料場估料操作的精準化。對比實際裝卸量,料堆估料精確度較傳統操作提高15%以上,大幅提高了料場利用率和生產效率,并有效降低了轉駁料產生的成本浪費。智能精準估料操作系統的實現,為馬跡山港散貨礦石接卸倒駁的生產計劃、調度、效益提升提供了可靠依據。該智能化、大數據分析系統的首次應用填補了行業空白,具有較高創新價值。

艙口監護
說到“料場無人機智能化料堆估算項目”,其誕生源于李偉偉創新工作室的一場討論交流活動。2018年,項目部一名推扒機司機提出:“目前料場轉駁料工作負荷較大,依靠電子秤、水尺和現場料場圖的對比,發現其實際偏差超過預定范圍。人工場地估料更加困難,這樣給料場國輪出貨場地量參照配載,會造成較大影響。那么,怎么做才能改善且扭轉這種局面呢?”
問題一經拋出,以李偉偉為首的技能大師工作室研發團隊成員立即展開熱議:目前,每次料場小堆料出貨前,只是依靠自卸車多轉駁一些預備量,在已備的裝貨生產作業中,如果備料不足,就會造成裝船質量事故。李偉偉作為技術研發團隊領軍人,結合多年現場管理經驗,深知如果對轉駁料量多量少估算不足,不僅會使原本應該創造的直接經濟效益在粗獷的運營中慢慢流失,同時也會大大增加設備運行、人員投入成本。長此以往,企業服務品質會降低,市場發展將受到制約。他沉思了半天,提出:料堆能否用“長、寬、高”幾何數據進行計算勘測?忽然,在場人員似乎明白了什么,一句看似簡單的數學算法,瞬間點燃了團隊成員頭腦風暴的火花,指出了研發方向,隊員們討論激烈起來。項目部質量管理員周俊明突然說道:“對了,無人機,現在不是流行無人機高空影像搜集么?能否利用無人機技術來實現?”項目部副經理柴彬當場表示,由他上報這個項目,并同上海交通大學方面聯系,共同研發項目可行性方案。經過一年的努力,而今已成現實,小小無人機承載著李偉偉、柴彬等青年一代的創新夢想,將它定格于料場上空,翱翔于美麗的馬跡山港口。
創新是一種能力,也是對新想法、新理論、新事物進行發現、探知、挖掘的能力。李偉偉說:“獲取創新能力的源泉在于不停地進行思想碰撞、不斷深入生產一線,不停地探知實踐——不論在研發工作室,還是在生產操作崗位?!?/p>
7年來,以李偉偉為首的技術研發團隊相互合作,結合港區生產、安全、質量、環境進行研究與應用,組織開展技術攻關、技能培訓、管理創新、科學研究、學習交流等活動。在思想、智慧的不斷碰撞中,70余項合理化建議成功應用到生產現場,累計創造經濟效益700多萬元,獲得省市級以上科技創新獎項20余項,專利3項……
故事還有很多,故事仍將繼續。20年來,李偉偉敬業、勤懇、忘我奉獻,不斷踐行著一名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踐行著一名中冶人的責任擔當。他看淡得失,一心只為創新,用20載成就了馬跡山港智慧制造的前景與光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