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重慶經濟展望
- 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等編著
- 6922字
- 2021-09-10 18:46:30
綜合卷·專題篇
之一:2020年重慶市農村經濟運行分析及2021年展望
2020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影響,重慶市認真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重要指示和中央一號文件精神,堅持疫情和災害防控與經濟社會發展兩手抓,統籌推進“六穩”“六保”工作任務,制定出臺多項支持農業農村紓困發展的配套措施,著力克服疫情和極端天氣對農業生產和農民生活的影響,農業農村經濟實現恢復性發展,有效發揮了三農“壓艙石”的作用。預計2020年農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2%左右,農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8.3%左右。
一、2020年重慶市農村經濟運行分析
(一)總體情況
隨著全市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的深入實施,農業農村改革縱深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加快建設,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穩步發展,農業農村經濟運行總體平穩。1—9月,全市第一產業增加值1216.91億元,同比增長3.9%,與全國平均水平持平;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長7.9%,比全國平均水平高2.1個百分點,城鄉收入比值較上年同期縮小0.06。
(二)主要特點
1.農業生產總體良好
2020年以來,盡管不利天氣對農業影響明顯,但在全市各級政府共同努力下,農業生產形勢總體良好,小春糧油生產平穩,蔬菜產量穩步提升,畜牧業保持穩定。一是糧食生產基本穩定。堅持穩政策、穩面積、穩產量,及時兌現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和種糧大戶補貼,推動糧食生產功能區全部種糧,在充分利用撂荒地、提高復種指數和單位產量上深挖潛力。截至9月末,全市玉米、水稻基本收獲完成,收獲進度同比加快1.1個百分點。預計全年糧食種植面積3025.7萬畝,產量1085.1萬噸,比上年分別增加26.7萬畝和9.9萬噸。二是生豬生產加快恢復。相繼出臺18個專項文件大力恢復生豬生產,助推全市生豬存欄同比增長15.3%,能繁母豬數量增至96.4萬頭。三是蔬菜供給充足。全市加大蔬菜供應基地建設力度,加快速生類蔬菜生產,全市蔬菜播種面積穩中有增,產量累計達到1621.8萬噸,同比增長4%。
2.農民收入持續增長
“三農”領域“補短板”政策全面落地,農民增收“22條”措施加快實施,農民增收態勢良好。1—9月全市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2265元,同比增長7.9%,較上半年提高1.8個百分點。農民收入增速始終保持“兩個高于”,即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和全市城鎮居民收入增速(4.8%)。農民收入較快增長主要得益于:一是農產品銷售順暢。重慶市積極克服疫情影響,通過線上舉辦三峽柑橘國際交易會及大力發展直播帶貨、拼購等新業態,及時售出122萬噸晚熟柑橘和100萬噸青菜頭,促進壓欄家禽、壓塘水產品等應銷盡銷。二是農民工就業恢復穩定。堅持創業扶持與穩崗就業相結合,推動全市3340家區縣級以上農業龍頭企業全部復工復產,回引2.9萬農民工返鄉就業創業,春節前返鄉的605萬農民工實現應返盡返外出務工。三是財產性收入較快增長。全市累計量化集體資產269億元,80%的村級集體經濟組織實現經營性收入,村均收入達3.5萬元,累計有63.7萬農民通過“三變”改革成為股東。四是轉移性收入持續增加。31項重點支農惠農政策全面落實,21.7億元耕地地力保護補貼已于6月底全部兌現到戶。
3.農村消費市場穩步回升
受疫情影響農村消費市場遭遇較大沖擊,4月后隨著疫情防控形勢持續向好,生產生活秩序加快恢復,“六穩”“六保”及促消費各項政策疊加效應持續釋放,農村消費市場穩步回升,持續高于城鎮消費增速(見圖1)。1—9月,全市鄉村消費品零售額1136.97億元,同比增長-0.2%,較年初收窄24.3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居西部第2位。一是農產品電商強勁發展。在疫情催生帶動下,全市農村電商強勢發展,助推農產品網絡零售額同比增長30.5%。石柱縣與阿里巴巴集團盒馬鮮生開展戰略合作,打造全國首個“水上盒馬村”。二是鄉村旅游持續復蘇。特色民宿、鄉村露營地、康養基地等新業態加快發展,自駕旅游消費扶貧專項行動加快實施,助力全市鄉村休閑旅游業恢復至正常年份的70%。

圖1 近幾年重慶市城鄉消費增長變化情況
4.農業農村投資較快增長
鄉村振興戰略深入實施帶動全市農業農村有效投資積極擴大,鄉村發展潛力逐步釋放。1—9月全市第一產業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8.1%,比第二產業領先14.9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見圖2)。主要得益于:一是財政支農投入穩步增長。全市涉農資金統籌整合長效機制基本建立,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高標準農田建設等市級以上專項資金下達總額同比增加13.4%。同時全市農業農村財政支持體制不斷完善,地方政府債券高效發行,為全市23項農業農村領域爭取到投資資金。二是金融服務“三農”力度加大。發揮銀行保險機構基層網點信息資源優勢,創新優化“三農”金融產品和服務模式,推動各級金融機構為2600戶農戶、涉農企業發放涉農貸款40.1億元。三是社會資本投資農業農村重點項目加速落地,農業招商引資成效顯著,鄉村振興項目投資加快,累計新簽約鄉村振興招商引資項目140個,規劃投資444.5億元。

圖2 近幾年重慶市農業投資增長變化情況
5.農村人居環境整治顯著改善
2020年是實施農村人居環境整治三年行動的收官之年。近年來重慶聚焦“6+3”任務框架(1),著力補齊農村水、電、路、電信、環保等短板,加快推進農村廁所革命、生活垃圾治理、生活污水治理、村容村貌提升等重點任務,全市人居環境明顯改善,村民環境衛生意識普遍增強,截至8月全市農村生活垃圾有效治理比例從2018年的90%提高到95%以上,累計創建綠色示范村1449個、市級美麗宜居鄉村458個,分別占到全市行政村的16.6%和5.2%。如銅梁以建立“一戶一檔”積分臺賬形式引導村民養成衛生習慣;南川構建起一村一景、百村百態的美麗鄉村新風貌;黔江創新開展“五治”(2)行動讓村莊更亮麗。
6.農業農村改革縱深推進
隨著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的深入實施,全市農業農村改革有序推進。一是土地制度改革持續深化。第二輪土地承包到期后再延長30年試點扎實開展,承包地“三權分置”改革持續推進,宅基地改革穩步推進。二是“三變”改革試點擴面深化。完成整市推進農村集體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各經營主體與農戶間構建起更加穩定的利益聯結機制。1—9月新增農村“三變”改革試點村454個(累計達591個),帶動11.4萬貧困人口成為股東。三是“三社”融合發展全面推進?!叭纭痹诮M織形態、生產經營、利益聯結、體制機制方面初步實現融合。目前全市供銷系統已累計建立農業專業化服務組織376個,基層供銷社已累計與1253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股份融合,與1402家農民專業合作社實現生產融合。
7.脫貧攻堅成果持續鞏固
重慶積極細化、實化產業扶貧政策舉措,加快實施產業、就業、消費、“志智雙扶”等十大精準幫扶專項行動,探索建立完善防止返貧監測和幫扶機制,推動脫貧成果持續提升鞏固,全市18個貧困區縣已全部實現脫貧摘帽,貧困發生率降至0.12%。一是扶貧產業提質增效。目前全市通過柑橘等特色產業發展,基本實現有發展意愿和有勞動能力的貧困戶產業全覆蓋;18個貧困區縣實現貧困村農民合作社全覆蓋,有產業、有意愿的貧困戶100%加入專業合作社。二是貧困勞動力就業形勢向好。用足用好國家和市級支持穩崗就業政策,“扶貧車間”、魯渝勞務協作、技能培訓等有序推進,全市72.56萬貧困勞動力實現務工就業,較上年底增加2.59萬人。三是消費扶貧模式不斷創新。構建起“1+N”消費扶貧政策體系(3),暢通農產品上行渠道,通過“三專一平臺”(4)累計銷售扶貧產品35.1億元,認定扶貧產品6300多個、供應商2400多家,帶動貧困人口59.4萬人。
(三)存在的主要問題
1.農民工就業形勢嚴峻
受疫情影響,市場需求萎縮,農民工就業形勢仍然不容樂觀。特別是農民工群體,由于文化程度不高、專業技能不足,就業選擇面相對較窄,主要集中在制造業、建筑業及餐住、文化娛樂等服務業領域,2月、3月這些農民工集聚的行業企業(個體工商戶)幾乎全部停業歇業,農民工“返崗潮”延期,嚴重影響務工收入。4月后國內疫情形勢好轉,加之國家著力擴大內需,加快推進復工復產復商復市,農民工就業情況雖有一定好轉,但由于全球疫情仍在加快蔓延,國內疫情也有所反復,住宿、餐飲、文化娛樂、旅游等服務型企業經營恢復較慢,外向型企業對勞動力的吸納能力仍呈現弱勢,全社會就業形勢從疫情中恢復還需要一段時間,農民工就業壓力仍然較大。
2.鄉村旅游品質亟待提升
疫情對全市鄉村旅游業的短期沖擊明顯,也讓制約全市鄉村旅游業發展的長期問題加快暴露。疫情發生后,人們的自我防疫意識增強,對住宿、餐飲及衛生環境等的要求提高,與當前旅游基礎設施、公共服務配套供給不足及部分經營主體衛生管理層次和意識低的矛盾進一步凸顯。同時,部分旅游設施項目受用地指標約束,難以落地或建設緩慢,嚴重制約和影響鄉村旅游業的長遠發展。一是鄉村旅游業發展速度遠快于農村基礎設施配套建設進度,特別是熱門線路和景點,在旺季時人口流動量會突然大幅增加,容易導致交通堵塞、停車困難,供電供水、污水垃圾處理等公共服務設施配套不足,超負荷承載,既影響了鄉村旅游消費的滿意度,又加重了農村環境負擔。二是鄉村旅游業人才缺乏,鄉村旅游從業人員以當地居民為主,文化水平普遍偏低且未接受專業培訓,缺乏旅游方面的專業知識和管理經驗,服務質量和衛生管理意識有待提高。
3.影響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因素仍然較多
2020年疫情、汛情、災情紛至沓來,全市農業生產的不確定性增大,農產品市場不穩定性增加,生豬產能快速恢復和養殖成本持續增加,擴大生產的風險加大。一是新冠肺炎疫情波及農業生產端、流通端及市場端。疫情發生后交通、人流、物流受阻,導致播種移栽收獲進程推遲和生產成本上升,農副產品“隱形滯銷”現象普遍發生,蔬菜、大米、瓜果等農產品因供需渠道不暢而價格飆升,部分農產品市場需求因餐飲、旅游業暫時關停而銳減。目前全市餐飲、旅游等服務業仍在恢復中,農產品大宗需求仍有待增加。二是暴雨洪澇災害對農業生產的直接影響明顯。7—8月全市各區縣又遭遇暴雨“車輪戰”,江河湖泊洪水和山洪等地質災害頻發,直接導致農田、棚舍、池塘損毀嚴重,水稻、農產品、蔬菜、柑橘、中藥材、紅薯等在土作物生長進程減緩,成熟瓜果、蔬菜等采摘收獲進程受阻、成本上升。同時,土壤肥力因雨水沖刷降低,長期持續陰雨寡照,也會造成秋冬蔬菜、水果及春小麥、春油菜等作物生長滯緩,畜禽幼崽、魚蝦等幼苗成活率下降,進而影響農產品市場供給和農產品價格的穩定性。三是生豬養殖成本和養殖風險增加不利于生豬產業健康發展。仔豬價格持續走高及玉米等飼料價格漲勢明顯,養豬成本明顯攀升。9月全市仔豬零售價93.94元/公斤,同比增長141.48%。同時,由于當前生豬養殖的高盈利吸引以及全國、地方生豬扶持政策持續加碼,各類企業相繼進入養豬行業,各大生豬龍頭企業也持續擴大生產,隨著生豬產能快速恢復和擴張,市場供給增加,將影響未來豬肉價格走勢及生豬產業穩定發展。
二、2021年重慶市農村經濟發展趨勢展望
(一)全球農業一體化進程受疫情影響明顯
2021年,受疫情、地緣政治、逆全球化思潮等影響,全球經濟總體仍將處于艱難復蘇階段,農業一體化進程也可能放慢。據世衛組織預測,新冠肺炎疫情可能需要4~5年才能在全球范圍內完全得到控制,因此疫情對全球貿易格局、投資格局等的影響仍將持續,特別是短期內貿易保護主義和單邊主義將進一步強化,嚴重影響雙邊、多邊的農產品自由貿易安排與全球農業一體化格局的形成。同時,全球疫情反復以及嚴峻的防控形勢,疊加全球農業不穩定預期,造成部分國家恐慌性限制糧食和其他重要農產品出口,對糧食安全的擔憂加重。中國是全球農產品最大進口國,一直通過國際國內“兩種資源、兩個市場”確保農產品供給,雖然國內糧食庫存充足、生產穩定,但疫情對農產品市場的沖擊明顯,加之當前復雜的國際形勢,進口農產品風險以及糧食、油料等大宗農產品進口預期不穩定性增加,蔬菜、茶葉、水產品等優勢農產品出口受阻,不利于國際農產品供需平衡和國家糧食安全。
(二)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有利于進一步釋放鄉村消費需求潛力
2021年是“十四五”開局之年,隨著新型城鎮化和鄉村振興的協調推進、鞏固脫貧攻堅成果同鄉村振興有效銜接的接續推進,以及促消費擴內需若干政策舉措的貫徹落實,必將促進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加快形成,帶來城鄉區域之間生產、分配、流通、消費各環節整體循環加速,讓各類要素更加自由地流動,進而實現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同時,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實施和城鄉規劃、體制、產業、人才、市場融合的大力推進,城鄉壁壘加快破除,新型城鄉關系加快重塑,蘊藏著巨大的消費需求潛力的現代農業建設、農村住房建設、農業農村基礎設施建設、農村生態環境建設、農產品流通體系建設等領域必將迎來前所未有的發展機遇,農村和農民消費需求潛力也將得到進一步釋放。
(三)全市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深入實施將助力農村經濟加快發展
2021年重慶仍將以落實“五個振興”要求、深入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行動計劃為重點,持續推進鄉村振興,鄉村發展活力將進一步增強,農業農村發展將再上新臺階。一是農業提質增效將進一步加快。高標準農田建設和農田宜機化改造及標準化、規?;笄蒺B殖加快推進,現代農業產業園建設和“巴味渝珍”品牌創建不斷深化,農業“接二連三”步伐加快,將有利于推進農業結構持續優化,提升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綜合效益和競爭力。二是農村面貌將不斷改善。“五沿帶動、全域整治”行動及“四好農村路”,農村飲水安全鞏固提升,農村“廁所革命”,“智慧農業·數字鄉村”建設工程和墊江、大足、渝北等國家數字鄉村試點地區建設的持續推進,將有利于加快完善農村基礎設施,不斷改善農村生活環境,推進生態宜居美麗鄉村建設,農村農業經濟發展市內環境依然向好。
(四)2021年趨勢預測
綜合考慮以上因素,2021年全市農業農村經濟運行將繼續保持穩中向好態勢。鄉村振興全面推進,脫貧成果持續鞏固,農業總產值穩步增加,農產品有效供給顯著提高,農民收入持續增長,農村人居環境持續改善。預計全年第一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0%左右,農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穩定在8.5%左右,鄉村旅游接待人數和綜合收入增速恢復至正常年份水平。
三、促進重慶市農村經濟發展的對策建議
(一)穩定農業生產
一是加強農業生產信息服務。加強農資市場監測,準確把握農資市場走勢,保障農資供應,穩定農資價格。及時提供農產品市場供求及價格情況,合理引導預期,有效規避市場風險。二是加大培訓力度。加大對農民農業專業知識、技術水平的培訓力度,免費向農民提供技術支持,穩定農戶從事農業生產的積極性。三是加大動植物疫病監測防控力度,嚴格落實防控舉措,確保產業安全。四是強化災害預報預警。密切關注天氣和作物長勢,加強田間管理,加強災害性天氣預報分析,及時發布暴雨、大風等災害預報預警,做好災后災情統計上報,及時指導農民開展災后補救,降低損失。
(二)穩定農民工就業
一是通過定向定崗培訓提升農民工就業能力。結合本地產業發展和企業用工需求以及農民工就業意愿,有針對性地開展定向、定崗培訓和專項技能培訓,提升轉崗和失業農民工技能。同時圍繞市場急需緊缺職業,大力開展建筑、機械、維修、家政、養老、餐飲、保安、物流等適合農民工就業的技能培訓和快遞員、網約配送員、直播銷售員、汽車代駕員等新職業新業態培訓。二是通過“以工代訓”實現“以訓穩崗”。以職業培訓補貼的形式,鼓勵支持企業、農民專業合作社和“扶貧車間”等各類生產經營主體吸納農民工就業,并面向在崗和待崗農民工積極開展“以工代訓”。三是通過就業創業培訓實現農民工就近就業創業。重點圍繞制造業、建筑業、服務業、鄉土產業、休閑旅游業、餐飲業等開展技能培訓,提高返鄉農民工職業轉換和再就業能力。同時鼓勵農民工參加大數據、人工智能、電子商務等新技術新領域創業培訓和創辦企業、創業實訓、經營管理等方面培訓,提升創業質量和層次。
(三)推進鄉村旅游提檔升級
一是完善鄉村旅游配套設施建設。推進鄉村旅游線路優化和景區道路、停車設施新建和改擴建,推進垃圾和污水治理等農村人居環境整治,補齊鄉村旅游基礎公共服務設施建設短板。同時引導鼓勵連鎖藥店、連鎖超市等布局網點,構建完善的農村社區商業體系。二是加強鄉村旅游品質建設。加大農村餐住業、商貿零售業等行業人員培訓力度,積極引進培育住宿、飲食、衛生、安全等設施建設及專業服務人才,提高從業人員綜合素質,增強品質和服務意識。三是加大鄉村旅游配套設施用地支持。支持農村集體經濟組織依法使用自有建設用地,通過自辦或以土地使用權入股、聯營等方式參與鄉村旅游基礎設施建設。支持鄉(鎮)土地利用總體規劃預留一定比例的規劃建設用地指標,用于零星分散的單獨選址鄉村旅游設施等建設。
[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重慶市經濟信息中心)宏觀經濟研究課題組
主研:易小光 丁 瑤 茍文峰 趙煒科 張 超 鄧吉敏
執筆:鄧吉敏]
(1)“6+3”任務框架,即六項重點任務和三項保障措施,其中,六項重點任務為分類推進農村“廁所革命”、全面推進農村生活垃圾治理、梯次推進農村生活污水治理、逐步推進村容村貌提升、加快推進農業生產廢棄物資源化利用、加強農村規劃編制引領。三項保障措施為引導村民養成良好衛生習慣、完善建設和管護機制、健全保障措施。
(2)“五治”,即治污水、治垃圾、治亂搭亂建、治亂挖亂采、治亂砍濫伐。
(3)“1+N”,即1個方案:《重慶市脫貧攻堅總攻消費扶貧(含電商扶貧)專項行動方案》,N個配套文件。
(4)“三專一平臺”,即專區、專館、專柜及消費扶貧線上平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