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名: 2021年重慶經濟展望作者名: 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等編著本章字數: 5115字更新時間: 2021-09-10 18:46:26
之四:2020年四川省經濟運行分析及2021年展望
2020年以來,面對新冠肺炎疫情沖擊和復雜嚴峻的國內外形勢,四川省上下堅決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經濟社會發展,全面落實“六穩”“六保”任務,聚焦“農業多貢獻、工業挑大梁、投資唱主角、消費促升級”,深入實施“一干多支”發展戰略,強力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開局起勢,全省經濟運行態勢好于全國,1—9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34905億元,同比增長2.4%,增速高于全國平均水平1.7個百分點,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不含農戶)、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進出口等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在全國前十位經濟大省中分別位居第四、第四、第七、第六、第一,五大片區經濟回升勢頭進一步鞏固,21個市州全部實現正增長,全省區域呈現協同聯動、競相發展態勢。
一、全省經濟運行分析
(一)全省區域經濟發展特征
1.“主干”加速回升
1—9月,成都市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2876.5億元,同比增長2.6%,高于全省平均水平0.2個百分點,高于全國1.9個百分點,較上半年回升2個百分點,經濟增速實現“加速跑”。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分別增長3.5%、7.8%、-4.7%,較上半年分別回升1.1個、3.7個、3個百分點,其中,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單月增速連續4個月超過10%,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連續7個月保持回升態勢,行業增長面較上半年擴大13.5個百分點,服務業增加值同比增長2.6%,年內首次實現正增長。外貿進出口持續保持逆勢增長,實現進出口值5231.5億元,同比增長25.3%,占全省進出口總值的88.4%,成都高新綜保區進出口連續30個月居全國第一,外貿運行繼續保持“領頭羊”地位(見圖1)。

圖1 2020年1—9月成都市與四川省主要經濟指標增速對比
2.“多支”競相發展
1—9月,成都平原經濟區、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四大經濟區經濟大幅回升,地區生產總值增速較上半年分別回升1.9個、1.4個、1.4個、2.1個百分點。成都平原經濟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21318.7億元,同比增長2.5%,比全省高0.1個百分點;其中環成都經濟圈實現地區生產總值8442.2億元,同比增長2.4%。川南經濟區、川東北經濟區、攀西經濟區分別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558.4億元、5360.3億元、2118.6億元,同比增長2.8%、1.9%、2.2%。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實現地區生產總值549億元,同比增長1.6%,較上半年回升1.7個百分點(見圖2)。

圖2 2020年1—9月五大片區地區生產總值對比
3.“多點”支撐強化
1—9月,綿陽、德陽、樂山、宜賓、瀘州、南充、達州7個區域中心城市經濟總量合計達11894.4億元,占全省經濟比重為34.1%,較上年同期提高0.9個百分點,較上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平均增速達到2.6%,高于全省0.2個百分點。其中綿陽市經濟總量超過2000億元,增速高于全省0.6個百分點。宜賓市白酒產業營業收入實現千億元目標,經濟增速3.3%,位列全省第一。德陽市工業生產呈現復蘇態勢,經濟增速轉正,達到0.9%。南充市、瀘州市加快發展白酒、能源化工、汽車汽配等優勢特色產業,經濟總量均超過1600億元。達州市、樂山市經濟增速均達到2.7%,高于全省0.3個百分點(見圖3)。

圖3 2020年1—9月區域中心城市地區生產總值對比
4.“干”“支”協同聯動
成都高質量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加快推進“兩區一城”建設,推動成德眉資同城化,以國家中心城市功能體系為支撐,與其他市(州)建立更加緊密的協作機制,加速構建產業協同、市場共興、功能共享、交通互聯的發展共同體,引領帶動作用進一步加強。各片區、各市(州)搶抓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戰略機遇,強化合作布局,圍繞基礎設施、產業發展、公共服務、生態環保、商貿物流等領域開展務實合作,推進重大協作平臺建設,有序有效推動宜賓三江新區、南充臨江新區發展,加快構建橫向錯位發展、縱向分工協作的發展格局。
(二)五大片區發展主要特點
1.成都平原經濟區“壓艙石”作用明顯
1—9月,成都平原經濟區地區生產總值達21318.7億元,占全省經濟的比重為61.1%,對全省經濟增長的貢獻率達86.4%,增速同比增長2.5個百分點,高于全省0.1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回落5.5個百分點,較上半年回升1.9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為8.6:34.3:57.2,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較上半年提高1.1個百分點。地區生產總值、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等均占全省總量一半以上,繼續發揮經濟“壓艙石”作用。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增速較上半年分別提高1.1個、3.2個、2.8個百分點。外貿進出口同比增長23.3%,增速高于全省0.6個百分點(見圖4)。

圖4 2020年1—9月成都平原經濟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
2.川南經濟區持續領跑五大片區
1—9月,川南經濟區地區生產總值達5558.4億元,占全省經濟的比重為15.9%,較上半年提高0.3個百分點,增速同比增長2.8%,居五大片區首位,高于全省0.4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回落5.6個百分點,較上半年回升1.4個百分點,其中宜賓市同比增長3.3%,持續位居全省各市(州)第一。三次產業結構為15.1:42.6:42.3,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較上半年提高0.4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長4.1%,高于全省0.9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分別增長9.7%、-4.3%,較上半年回升2.2個、2.5個百分點,位列五大片區第二、第一(見圖5)。

圖5 2020年1—9月川南經濟區主要經濟指標增速
3.川東北經濟區在全省占比有所提升
1—9月,川東北經濟區地區生產總值達5360.3億元,占全省經濟的比重約為15.4%,較上半年提高0.2個百分點,增速同比增長1.9%,低于全省0.5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回落5.9個百分點,較上半年回升1.4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為21.2:34.2:44.6,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與上半年持平。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分別增長2.6%、6.9%、-5%,較上半年回升0.2個、0.2個、2.4個百分點。外貿進出口總額同比增長14.2%,較上半年回落12.7個百分點(見圖6)。

圖6 2020年1—9月川東北經濟區與四川省主要經濟指標增速
4.攀西經濟區回升幅度保持第一
1—9月,攀西經濟區地區生產總值達2118.6億元,占全省經濟的比重為6.1%,增速同比增長2.2%,低于全省0.2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回落3.7個百分點,較上半年回升2.1個百分點,在五大經濟區中回升幅度最大。三次產業結構為18.9:38.2:42.9,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較上半年提高1.3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分別增長3.7%、-5.5%,較上半年回升1.1個、2.8個百分點,其中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增速高于上年同期0.9個百分點。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10.6%,較上半年提高6.9個百分點,居五大片區之首(見圖7)。

圖7 2020年1—9月攀西經濟區與四川省主要經濟指標增速
5.川西北生態示范區經濟增速扭負為正
1—9月,川西北生態示范區地區生產總值達549.0億元,占全省經濟的比重為1.6%,增速同比增長1.6%,低于全省0.8個百分點,較上年同期回落6.3個百分點,較上半年回升1.7個百分點。三次產業結構為18.2:24.9:56.9,第二產業增加值增速較上半年提高1.1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全社會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同比分別增長4.5%、4.7%、-6.6%,比上半年提高3.6個、5.7個、3.6個百分點,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回升幅度居五大片區之首(見圖8)。

圖8 2020年1—9月川西北生態示范區與四川省主要經濟指標增速
二、當前經濟發展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區域中心城市輻射帶動力不足
當前,四川省除了成都市以外沒有一個經濟總量達到3000億元的城市,遠未形成長三角、粵港澳等區域“眾星拱月”的發展態勢。1—9月,全省大力培育的7個區域中心城市GDP總量僅占全省的34.2%,低于極核成都36.9%的占比,其中德陽市、南充市經濟增速低于全省平均水平。對標全國其他省域副中心,宜昌市、襄陽市經濟總量分別占湖北省總量的10.5%、10.7%,遵義市占貴州省總量的21.2%,洛陽市占河南省總量的9.2%,而四川省區域中心城市中經濟總量排名第一的綿陽市僅為全省的6.2%,存在明顯差距。城市經濟功能、科技創新功能、信息樞紐功能、開放功能和公共服務功能優勢尚未充分顯現,對區域輻射帶動的影響力有限。
(二)區域協調發展底部支撐不強
四川省擁有全國最多的縣級行政區,但縣域經濟總量較小、工業基礎偏弱、集聚度較低、發展活力不足等問題制約著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賽迪顧問發布的2020年百強縣榜單中,四川省無一縣(市)入選全國百強縣,而東部發達地區的江蘇占據25席,且獨占前三,浙江和山東各占18席、15席,與四川省經濟體量相當的河南和體量低于四川省的福建、安徽分別入圍7席、6席和3席。2020年評定的西昌市、彭州市、簡陽市、峨眉山市和南部縣5個省強縣(市)平均地區生產總值、一般公共預算收入、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分別為全國百強縣平均水平的48.2%、69.7%、37.7%,與全國百強縣相比還有較大差距。
(三)區域協作還需進一步深入
區域間產業協作配套不足,尚未形成功能互補的產業鏈。川南經濟區基本形成以酒業、化工、能源、機械為主導的產業架構,但產業集中度不高,尚未形成合理分工和梯度互補的產業體系。川東北經濟區內各城市之間經濟聯系較弱,交通、能源、水利等基礎設施難以共享。由于跨區域合作成本共擔、利益分享激勵、關鍵共性技術跨區域聯合攻關、生態產品市場交易與生態保護補償等機制尚未完全建立,影響區域協作加快推進。
三、2021年經濟運行趨勢展望
2020年以來,面對突如其來的新冠肺炎疫情和復雜多變的國內外環境,四川省走過了從經濟遭受重創到實現恢復生產、需求逐步回暖、供需漸趨平衡的艱難歷程,表現出較強的堅韌性和穩定性。在國家宏觀政策有力推動下,四川區域經濟全年有望呈現第一季度明顯下滑、第二季度企穩回升、第三季度提速加快、第四季度全面沖刺的走勢,實現全年經濟增速比全國高2個百分點左右的目標既有難度也有希望。2021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的開啟之年,是“十四五”規劃的開局之年,是推動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的關鍵之年。從外部環境看,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廣泛深遠,國際環境日趨復雜,不穩定性和不確定性明顯增加。我國堅定實施擴大內需戰略,加快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將成為應對不穩定性不確定性因素的最強穩壓器。從全省看,國家戰略交匯疊加,將深刻改變四川省區域能級和發展格局,隨著國內穩增長政策持續發力,初步判斷在疫情不發生反彈情況下,預計全省經濟回升向上態勢持續,將步入常態化增長階段,有望恢復到疫情前的增長水平。
四、對策建議
面對當前復雜嚴峻的形勢和艱巨繁重的任務,需要努力在逆勢中應變取勝,扎實做好“六穩”“六保”工作,深入貫徹落實省委十一屆七次全會精神,圍繞融入“雙循環”、唱好“雙城記”,以“一干多支”發展戰略為重要支撐,加快把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國家戰略勢能轉化為發展動能,構建更加有效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機制,不斷激發區域經濟發展新活力,為步入新發展階段、提升新發展勢能、融入新發展格局奠定堅實基礎。
(一)立足能級提升,做強成都極核和主干功能
充分發揮“主干”成都的引領作用,高質量建設踐行新發展理念的公園城市示范區,加快“兩區一城”建設,構建以先進營城理念、獨特生態本底、創新生態環境、開放產業體系、鮮明生活特質為核心的比較競爭優勢,形成高位集成、聚勢賦能、服務全局的都市功能體系,健全作為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雙核的重要功能。大力推進成德眉資同城化發展,圍繞規劃協調、政策協同、功能共享、市場一體化探索區域協作新方式,打造軌道上的都市圈,共建跨區域產業生態圈,不斷拓展發展空間,提升主干能級。
(二)促進干支聯動,系統推進五區協同發展
強化7個區域中心城市帶動作用,充分發揮產業、通道、資源等優勢,優先承接功能疏解和產業外溢,深化與成渝雙核的協作配套,形成較高能級的次級城市群,進一步優化全省空間布局和經濟地理。深入推進五大經濟區基礎設施互聯互通、產業分工協作,促進各經濟板塊之間開展多層次多形式合作。高標準高質量建設省級新區,加快編制發展規劃和國土空間規劃,深化與國家級發展平臺協同聯動,積極與省內外其他地區建立戰略聯盟、發展飛地經濟、合作共建園區,在突破改革難點和重點上先行先試,把新區建設成為承擔區域發展戰略任務的綜合功能平臺。
(三)夯實底部基礎,推動縣域經濟高質量發展
抓緊制定縣城新型城鎮化補短板強弱項落實方案,促進公共服務設施提標擴面、環境衛生設施提級擴能、市政公用設施提檔升級、產業培育設施提質增效,重點推進老舊小區改造、環保設施、社區公共服務、智慧化改造、公共停車場和公路客運站等薄弱環節建設,提高對產業和人口集聚的支撐能力,吸引要素向縣城流動集聚。把握人口轉移和產業聚集趨勢,打造一批農業強鎮、工業強鎮、商貿強鎮、文旅強鎮,強化重點鎮優勢產業集聚發展,加大公共服務供給,充分發揮降低人口轉移成本、優化生產力布局的作用。
[四川省縣域經濟研究中心 曾洪萍 吳 敏 曹 洋 程 娟 黃 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