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之五:2020年重慶市經濟形勢分析及2021年展望

2020年全球經濟形勢更加復雜嚴峻,國內經濟穩步恢復向好,但仍面臨較大的增長壓力。重慶加快融入國家“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建設、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以及西部陸海新通道等國家重大戰略,積極推動“一區兩群”協調發展,著力促進投資和消費增長,加快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全市經濟繼續呈現恢復性增長態勢。景氣指數(1)因年初疫情影響短暫下探至趨冷區間和偏冷區間后,已于7月回升至適度區間(見圖1)。預計2020年全市GDP增長4.0%左右。

圖1 重慶市宏觀經濟景氣動向監測趨勢

一、2020年重慶市經濟運行特征

(一)產業保持穩步回升態勢

2020年,在各項產業發展政策促進下,全市三次產業運行穩中向好,農業生產總體穩定,工業持續回升,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1—9月第一、第二、第三產業對全市經濟增長貢獻率分別為9.6%、61.6%、28.8%。

工業經濟逐步回升,新動能加快發展。在汽車與電子產業加速回升帶動下,1—9月,全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長4.4%,較上半年提高3.4個百分點,高于全國平均水平3.2個百分點,具體情況見圖2。工業新動能加快成長。1—9月,集成電路、平板電腦、液晶顯示屏等新產品產量分別同比增長36.9%、15.7%和29.6%,帶動高技術產業同比增長11.3%,較上半年提升3.3個百分點。支柱產業全面回升。汽車產業在“長安UNI-T”“林肯冒險家”等中高端新車型熱銷帶動下,1—9月增加值同比增長8.2%,分別高于上半年和同期全國水平10.4個和3.8個百分點。電子產業在訂單增加帶動下保持較快增長勢頭,1—9月增加值同比增長12.2%,較上半年提高3.6個百分點。摩托車、裝備、醫藥、材料、消費品、能源產業增加值增速較年初均有所回升。工業利潤增速轉正。1—9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利潤同比增長16.7%,高于上半年和全國同期21個和19.1個百分點,工業利潤增速居全國各省份首位。其中,汽車和電子信息貢獻突出,對全市工業利潤增長貢獻率合計達到115%,拉動全市工業利潤增長19.2個百分點。

圖2 2019年以來全國及重慶市規模以上工業增加值累計增長情況

現代服務業加快發展,數字經濟引擎作用凸顯。1—9月,全市第三產業增加值同比增長1.2%,較上半年提高0.7個百分點。新業態新模式加速興起。新型金融、新零售等快速發展,小米消金、螞蟻消金等消費金融企業相繼落戶重慶,馬上金融、誼品生鮮、特斯聯入選2020年新經濟獨角獸企業150強。數字經濟發展勢頭良好。依托5G、人工智能等新型數字基礎設施,智能醫療、智能教育、智能制造、智能農業和智能交通等數字經濟應用場景加快打造,數字化與實體經濟融合不斷深入。1—9月,信息傳輸、軟件和信息技術服務業營業收入同比增長30.6%,較年初提高17.1個百分點。物流業發展較好。在實體經濟回暖、進出口快速增長等帶動下,1—9月全市貨運量同比增長5.3%,分別高于上半年和同期全國水平3.4個和8.8個百分點,中歐班列(渝新歐)累計開行班列數1708班,實現快速增長。跨境電商發展勢頭較強。保稅港區跨境電商B2B出口班列首發成功,在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渝新歐)等開放通道帶動下,水果、海鮮、化妝品、高檔生活用品等跨境電商進口快速增長,其中兩江新區跨境電商進出口增幅超過20%。受疫情影響,文化旅游、會展、住餐等服務業增長較乏力。

農業生產保持穩定,融合發展持續推進。農業綠色化、優質化、特色化、品牌化加快推動,農業生產呈現量穩、質高的發展態勢。小春糧油生產平穩,夏糧產量119.6萬噸,同比下降0.5%;有效抗擊了洪澇災害等影響,玉米、水稻等秋糧獲得豐收。1—9月,全市蔬菜總產量1621.8萬噸,同比增長4.0%,但部分區縣蔬菜生產受汛情影響有所減產。前期非洲豬瘟影響仍未完全消除,加之汛情持續對生豬繁育產生影響,生豬存欄量尚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生豬價格持續保持高位,豬糧比始終在13:1的高位線上,養殖戶補欄積極性較高。農產品品牌打造實現新突破,目前“三品一標”達到6512個,獲證全國名特優新農產品35個,“巴味渝珍”授權農產品達459個。農村電商、鄉村旅游發展勢頭較好,農村電商網絡體系進一步完善,農旅文商深度融合發展,對全市鄉村振興和脫貧攻堅發揮了重要作用。

(二)三大需求動力總體穩定

1—9月,全市投資增速持續回升,進出口逆勢增長,消費恢復相對較慢。1—9月投資、消費和區域凈流出對全市經濟增長的貢獻率分別為50.0%、49.5%和0.5%。

投資增速持續回升,基建投資帶動明顯。在基建投資較快增長帶動下,1—9月,全市固定資產投資同比增長2.5%,高于上半年和全國水平2.3個和1.7個百分點,具體情況見圖3。其中,民間投資有所好轉,1—9月同比下降0.3%,降幅較上半年收窄2.9個百分點。基建投資穩步提速。在5G基站、鄭萬高鐵、軌道交通4號線等“兩新一重”項目建設帶動下,1—9月,基礎設施投資同比增長8.1%,較上半年和上年同期提升4個和9.3個百分點,是支撐全市投資回升的主要力量。工業投資增速轉正。在SK海力士(二期)、OPPO(重慶)智能生態科技園等百億級項目帶動下,1—9月工業投資增速轉正,同比增長2.9%,高于全國水平6.2個百分點。分產業看,電子、醫藥、材料、能源工業投資均實現了兩位數增長,消費品工業投資由負轉正,汽車、摩托車、裝備工業投資降幅持續收窄。房地產投資增長乏力。推動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的政策調控逐步強化,而重慶當前發展階段對產業集聚和人口的吸引力不足,客觀上在供需兩端對房地產發展的支撐不強,表現為土地購置面積少、商品房市場銷售不活躍、房地產投資增長低位運行。1—9月房地產投資同比下降1.1%,分別低于上半年和同期全國水平1.8個和6.7個百分點。

圖3 2019年以來全國及重慶市固定資產投資累計增長情況

消費恢復相對較慢,網上消費較為活躍。1—9月,全市社會消費品零售額同比下降2.2%,較上半年收窄5個百分點,降幅小于全國平均水平5個百分點,單月增速連續6個月正增長。汽車消費釋放仍是拉動全市消費回穩的主要動力。在新車型上市及促銷活動等帶動下,1—9月全市汽車消費同比增長2.2%,較上半年提升10.9個百分點,年內首次實現由負轉正。生活類消費對全市消費回穩發揮了基礎性作用。1—9月,糧油食品類、日用品類消費分別同比增長10%和7.5%,較第一季度高出0.1個和6.6個百分點。部分改善型消費走勢分化。隨著文化娛樂、大健康等服務需求釋放,帶動文化辦公用品、中西藥品、體育娛樂用品消費分別同比增長7.8%、6.5%、5%;受商品房銷售下滑影響,家電、家具、建材等住房類消費低迷。網上消費較為旺盛。在直播帶貨、區縣雙曬等帶動下,1—9月全市限額以上單位網上零售額同比增長44.6%,較上年同期提升34.8個百分點。住餐消費持續恢復。1—9月,住宿業、餐飲業營業額分別同比下降14.2%和1.2%,降幅較上半年收窄7.7個和7.1個百分點。

外貿進出口逆勢增長,電子產品出口支撐顯著。1—9月,全市實現外貿進出口4613.9億元,同比增長11.4%(見圖4),較上半年、同期全國水平高7.9個、10.7個百分點。其中,出口、進口分別同比增長10.3%、13.3%,高于上半年11個、2.3個百分點。電子產品出口支撐作用凸顯。受疫情下電子產品需求增加、重慶爭取訂單成效較好等帶動,1—9月,筆記本電腦和手機出口分別實現1244.1億元和95.2億元,同比增長15.9%和2倍。主要市場進出口穩步增長。1—9月,對東盟、歐盟、美國進出口分別同比增長6%、11.2%、3.7%,較上半年高出4.7個、13.2個、10.9個百分點。同時,對“一帶一路”沿線國家合計進出口1296.4億元,同比增長12%,較上半年提升7.5個百分點。利用外資較為低迷。受疫情及經貿摩擦影響,1—9月實際利用外資66.3億美元,增長1.3%。

圖4 2019年以來全國及重慶市進出口額(人民幣)累計增長情況

(三)財政金融運行基本平穩

財政收支降幅持續收窄,重點領域支出保障有力。1—9月,全市完成一般公共預算收入1510.8億元,同比下降6.8%,降幅較上半年收窄4.4個百分點。稅收收入由上半年的-16.6%逐月收窄至-11.5%,其中增值稅、企業所得稅和城市維護建設稅在企業效益改善和基建項目加速推進帶動下,1—9月降幅分別較上半年收窄8.3個、3.2個和6.9個百分點;非稅收入在國有資本經營性收益帶動下同比增長5.1%,增速較上半年提高2.2個百分點。財政支出方面,1—9月全市一般公共預算支出完成3277.2億元,同比下降7.5%,降幅較上半年收窄3.3個百分點,財政收支壓力進一步增大,社保就業、衛生健康、農林水等領域仍得到重點保障。

存貸款小幅提速,企業及居民存款增長較快。9月末金融機構人民幣存、貸款余額分別為4.15萬億元和4.00萬億元,同比增長7.8%和13.3%,較上半年分別高出0.8個和0.1個百分點。貸款方面,在基建項目等加快推進帶動下,中長期貸款同比增長13.8%,較上半年高出1個百分點。短期貸款同比增長11.1%,較上半年放緩1.9個百分點。存款方面,企業發債、貸款等融資未得到有效利用,帶來短期內資金沉淀現象,非金融企業存款同比增長12.9%,較上半年提高2.4個百分點;住戶存款受居民儲蓄傾向加大、避險資金回流等影響,逆勢同比增長13.3%,較上年同期高出0.7個百分點;政府存款開年以來呈持續負增長態勢。

(四)就業“雙創”形勢逐步改善

隨著穩企業保就業政策深化落實,下半年以來全市就業形勢有所改善。1—9月,全市城鎮新增就業人員49.22萬人,同比下降18.9%,降幅較上半年收窄9.3個百分點。高校畢業生、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就業壓力仍較大,其中高校畢業生就業難問題較為突出,就業率低于上年同期水平。“雙創”發展形勢較好,全市累計達到6個。涪陵工業園區、榮昌高新區入選國家級“雙創”特色載體。同時,隨著融資擔保、費用減免等政策支持力度加大,全市“雙創”環境不斷優化。1—8月,全市新設立市場主體31.1萬戶,同比增長13.7%,高于上年同期9.2個百分點。

(五)區域發展特色更加鮮明

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加快,重慶“一區兩群”發展格局加快構建,區域特色化發展更加鮮明。主城都市區重點圍繞數字經濟加快新興產業布局和產業轉型升級。兩江新區聯合四川天府新區共同打造國家數字經濟創新發展試驗區和國家新一代人工智能創新發展試驗區,推進數字經濟與實體經濟融合發展;高新區聚焦高端高質高新產業,引進高端特色工藝平臺、大數據研究院等重大項目;渝中區依托區塊鏈數字經濟產業園,已入駐區塊鏈企業和機構40余家;綦江圍繞打造西部信息安全谷,積極引入浪潮大數據中心等項目;大足圍繞數字經濟,重點推動五金、汽摩等傳統優勢產業轉型升級。渝東北三峽庫區城鎮群圍繞“生態+”突出發展綠色制造和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萬州與四川達州聯動開發生態旅游資源,共同推動畜禽等產業發展。萬州經開區杰思谷服務機器人、塔雷斯高端自動化計量裝備等項目有序推進。墊江著力建設10萬畝墊江晚柚基地,開州大力發展中藥材、冷水魚、生態畜牧、茶葉等現代綠色農業產業,“巫溪洋芋”入選首批中歐互認證地標農產品,特色優勢產業發展加快。渝東南武陵山區城鎮群文旅融合發展態勢良好。黔江探索設立產業引導基金、農業子基金等加大對農旅企業支持力度,彭水以生態經濟為著力點大力推進全域旅游和紅薯、中藥材等現代山地特色高效農業發展,秀山、酉陽通過“產業基地+農村電商”推動農業產供銷一體化。

(六)物價指數延續回調態勢

居民消費價格呈現高位逐月回調走勢,工業品價格延續低位運行態勢。1—9月,全市CPI、PPI、PPIRM三大指數分別累計同比增長3.2%、-1.0%、-0.2%。其中CPI漲幅較上半年回落0.5個百分點。居民消費價格方面,八大類商品及服務價格“四升一平三降”,食品、教育文化和娛樂、醫療保健、其他用品和服務價格不同程度上漲,衣著、居住、交通和通信負增長。隨著生豬存欄量提升,豬肉市場供應有所改善,豬肉價格由年初的同比上漲131.7%收窄至同比上漲85.7%,帶動食品價格以及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漲幅有所回穩。工業品價格方面,受市場需求恢復緩慢、大宗商品價格下降等因素影響,PPI和PPIRM指數維持低位運行,工業企業面臨的嚴峻市場形勢仍未改觀。

圖5 2019年以來重慶市CPI、PPI、PPIRM累計同比增速比較情況

二、存在的問題

(一)總需求不足矛盾仍較突出

當前全市經濟回升基礎還不穩固,需求側復蘇相對較慢,投資、消費等內需增長動力依然較弱。一是投資增長面臨較大壓力。受減稅降費及實體經濟發展困難等因素影響,區縣財政收支壓力增大、投資能力受到削弱,基礎設施投資增長仍面臨較大不確定性;全市工業投資受市場需求低迷、大項目少等影響增長后勁不足,其中工業技改投資1—9月同比大幅下降22.3%;房地產投資受市場銷售低迷、前期供地減少等因素影響增長仍較乏力。二是消費需求較為乏力。隨著疫情減輕,生產秩序逐步恢復,但需求恢復慢于生產恢復,總消費由于收入減少和預期下降受到較顯著影響。特別是隨著消費加快從線下向線上轉移,重慶從事電子商務的市場主體少,網銷商品數量、知名品牌不多,消費外流更加突出。此外,受疫情影響,全市舉辦的展會活動及接待市外游客人數大幅減少,外來消費大幅萎縮。

(二)產業高質量發展短板顯著

當前重慶產業發展短板仍較突出,產業經濟發展質量效益不高。一是產業創新發展能力相對不足。全市傳統制造業占比較大,企業創新意愿不強、創新活動不活躍,全市規模以上工業企業有研發機構及研發活動的企業低于東部發達省市水平。同時,產學研協同創新能力相對較弱,科技成果產業轉化應用水平較低,沒有形成科技創新與產業生成互促共榮的良性發展格局。2019年有效期內的高新技術企業3141家,不到全國總數的1.5%,全市既缺乏創新引領能力強的龍頭企業,又缺乏“獨角獸”企業、“隱形冠軍”企業。二是產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不充分。全市產業結構仍以傳統產業為主,數字經濟、競技體育、文化娛樂等服務業新業態、新模式發展滯后。同時,內陸開放優勢產業轉化帶動弱,與成都、西安等城市相比,全市總部經濟、口岸經濟、樞紐經濟等經濟業態發展不充分,沒有形成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的良性發展格局。三是產業政策創新滯后。市內產業政策更新較慢,難以滿足產業新業態新模式快速發展需求。如市內企業研發政策主要針對工業企業,數字金融、商貿等服務業企業不在政策支持范圍之內,導致相關行業企業研發投入不能抵扣,影響企業創新發展積極性。

(三)人才吸引集聚力有待提升

重慶對各類人才政策吸引力不強,人才供給不足對產業及經濟發展影響日益凸顯。一是人才政策效果不理想。與沿海及周邊城市相比,重慶“鴻雁計劃”“英才計劃”政策力度弱,政策條款不夠精準化、具體化,企業執行操作較為困難。同時,重慶尚無城市落戶積分購房、子女入學,以及醫保卡親屬共用等城市人才政策,城市對人才吸引力不強。二是人才供給不足與人才外流較突出。全市高校的軟件信息、大數據等相關專業少,大數據、人工智能、軟件信息等專業人才供應不足,制約數字經濟、人工智能等產業發展。此外,理工類畢業生多選擇外地就業,人才外流現象日漸突出。三是企業招人難與招人貴現象并存。區縣及園區生活、娛樂、教育等配套較少,企業中高端技能人才引進難、留住難。同時,由于市內缺少公益性品牌招聘平臺,而社會招聘平臺為營利性質、收費較高,中小企業招聘渠道不暢、成本高,導致企業“招不到人”、求職者“找不到工作”,“保就業”“穩就業”推進受到影響。

(四)高品質營商環境營造不夠

雖然全市“放管服”改革不斷深入,但營商環境優化仍有較大空間。一是政務服務效能仍需提升。區縣承接的審批權限還較有限,部分項目審批周期仍較長,審批便利化、時效性還需提升,存在簽約項目長時間等審批現象。同時“重招商、輕服務”情況較為突出,導致簽約項目落地困難、推進較慢。二是國際化、市場化程度還不高。全市服務業標準等與國際規范存在較大差異,簽證制度、商事制度等制度沒有與國際接軌,內陸進出境購物免稅等制度探索不足,人流、資金流、信息流等匯聚流通不暢,教育、醫療、信息、文化等行業領域外資市場準入難度依然較大,融入全球經濟發展仍面臨較多束縛。三是城市綜合功能配套不完善。與周邊城市相比,企業用電等成本較高,鐵路、高速等內聯外暢、網絡化水平不高,多式聯運、智慧物流等發展滯后,物流綜合成本相對較高,承接產業轉移吸引力不足。

三、經濟運行環境分析及預測

(一)世界經濟形勢仍較錯綜復雜

疫情大流行將持續加速全球格局演變,全球化遭遇逆流,世界經濟延續低迷態勢,世界將進入動蕩變革期。IMF預測2021年世界經濟增長5.2%,雖較2020年有所反彈,但復蘇動力依然較弱。疫情將持續推動全球政經格局、貿易格局、投資格局、社會治理等深刻調整,為應對疫情影響,各國將普遍采取財政擴張和貨幣寬松政策來促進經濟復蘇,流動性增大、債務壓力激增將進一步加劇金融市場波動。為降低產業發展風險,全球產業鏈、供應鏈將進一步向區域化、本土化收縮。伴隨全球經濟復蘇乏力,國際地緣政治沖突將明顯加劇,領土爭端、資源能源等爭奪更趨頻繁,保護主義、單邊主義上升。從主要經濟體看,美國經濟面臨財政赤字高企、非金融企業債務攀升、社會動蕩等問題,經濟復蘇較為乏力;歐元區、日本受消費疲軟、外需不足等制約突出,經濟復蘇動力明顯不足;新興經濟體中,除東亞地區部分國家經濟將繼續穩步恢復外,新興市場經濟脆弱性普遍上升,并面臨較大社會矛盾。

(二)國內經濟總體保持穩步復蘇

2021年,我國經濟將延續穩步復蘇態勢,但仍面臨疫情不確定性、全球政經格局變化以及企業經營壓力增大、風險隱患集聚增加等內部挑戰,將貫徹新發展理念,緊扣推動高質量發展,著力構建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繼續強化落實“六穩”“六保”任務,為“十四五”良好開局打下堅實基礎。財政政策更加積極有為,將在穩就業、改善民生、落實落細減稅降費政策,以及保產業鏈、穩定供應鏈等方面加大力度,進一步強化對“兩新一重”重大項目的投資支持力度,通過規范PPP模式、推行基礎設施REITs試點等方式吸引民間資本參與投資。貨幣政策更加靈活適度,將促進流動性合理充裕,精準引導新增融資重點流向制造業、中小微企業,引導社會融資成本明顯下降。產業政策注重提升產業鏈、供應鏈穩定性和競爭力,促進傳統產業供應鏈向高端化升級發展,更加注重補短板和鍛長板,構建自主可控現代產業體系。開放政策聚焦促進更高水平對外開放,將進一步完善吸引外資政策,優化營商環境,在拓寬開放領域、提升貿易便利化水平等方面繼續深化改革。區域政策將著力構建以城市群、都市圈帶動的區域協調發展新格局,重點圍繞“一帶一路”建設,做優做強“三區兩江(河)一圈”(2),提升區域間基礎設施密度、網絡化水平和市場一體化深度,推動產業區域有序轉移,挖掘內需潛力。

(三)重慶經濟發展活力依然較強

重慶處于“一帶一路”和長江經濟帶聯結點,擁有新時代西部大開發、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等國家戰略機遇,特別是隨著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規劃逐步落地實施,將顯著提升重慶城市發展能級,增強重慶在區域發展中的引領力、集聚力、輻射力。隨著全市各類支持政策實施顯效,全市經濟發展活力將進一步增強。投資領域,在專項債等資金快速落地的支持下,基建投資將圍繞“兩新一重”持續發力,投資托底經濟作用將進一步增強。產業領域,將著力打造半導體、智能終端、新能源與智能網聯汽車、健康食品、生物醫藥、節能環保等千億級產業集群,推動多層次、廣領域的生產性服務業加快發展,提升產業競爭力水平。創新領域,將高標準高起點建設西部(重慶)科學城,突出綜合性科學研究和技術創新,以產業生成為關鍵,打通產學研創新鏈、產業鏈、價值鏈。開放領域,繼續深度融入“一帶一路”建設,發揮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自貿試驗區開放引領功能,加快完善口岸體系,釋放口岸經濟發展活力,將在構建“雙循環”新發展格局下,全方位優化營商環境。區域層面,將深入推進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著力提升重慶主城與成都發展能級和綜合競爭力,形成一體化都市圈發展新格局。

(四)2021年重慶市經濟預測

根據《重慶市宏觀經濟預警系統》和《重慶市宏觀經濟短期預測系統》,結合國內外經濟環境和宏觀政策背景,預計2021年全市GDP同比增長6.5%左右,工業增加值、固定資產投資、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貿進出口總值分別同比增長6.8%、6.0%、6.0%、7.0%左右,居民消費價格指數同比增長2.5%左右。

四、對策建議

(一)搶抓國家重大戰略機遇,著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

加強重大項目運行調度,發揮投資穩增長關鍵性作用。一是全力推進重大項目建設。積極搶抓國家“雙循環”戰略、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建設等機遇,加強“兩新一重”和公共服務補短板等項目設計、儲備,努力爭取更多國家重大項目落地,加快啟動一批交通、市政等“十四五”重大項目,為投資增長提供有力支撐。二是強化投資資金保障。圍繞倉儲物流、特色產業園區、高速公路、污水處理、水電氣熱等領域,加快推進基礎設施信托投資基金試點,拓展雙創孵化債、土地儲備專項債等債券以及中新金融項目融資渠道,破解基礎設施投資資金瓶頸制約。引導商業銀行增加中小微企業應急轉貸、商業價值信用貸款投放,適當延長延期還本付息、擔保費減免等政策時限,增強企業投資意愿和能力。三是圍繞“產業鏈”實施精準招商。圍繞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產業鏈、供應鏈薄弱和缺失環節,引進一批國內外相關領域龍頭企業和重大項目,全面開展產業鏈招商、以商招商,以“龍頭效應”帶動產業項目集聚。

(二)多措并舉擴大消費需求,釋放內循環發展潛力

以國際消費中心城市建設為契機,增強居民消費信心和能力。一是加大消費政策刺激力度。積極落實汽車、家電和美食促銷等政策措施,開展好消費促進月和“巴渝新消費”行動等系列活動,針對文旅、餐飲等領域加大消費券發放力度,加快釋放居民多樣化消費需求。二是積極培育消費新熱點。適應消費升級需求,積極推動個性化、綠色化、體驗式消費發展,不斷壯大教育、文旅、大健康、信息等服務性消費規模,進一步發揮無接觸消費、直播電商等對消費的帶動作用。同時,創新發展夜間經濟,打造一批夜間經濟集聚區、示范區,塑造“重慶味”“國際范”的“不夜城”。三是不斷提升居民消費能力。將收入分配改革納入改革議程,提升居民收入在國民收入分配格局中的比例;多渠道增加居民財產性收入,加大農民工等群體就業創業幫扶力度,提升居民經營性、工資性收入;加大低收入和困難群體轉移支付力度,探索將住房公積金用于購車等大額消費,提升居民消費能力。

(三)確保產業鏈和供應鏈穩定,促進產業高質量發展

保持產業鏈、供應鏈穩定,加強產業有效供給,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一是保障供應鏈穩定和產業鏈完善。聚焦補鏈、強鏈薄弱環節和目標企業,打造一批行業供應鏈配套特色園區,加快實現較為缺乏、主要集中在市外生產的配套產品本地生產,促進上下游產業鏈逐步完善。二是加快提升產業發展能級。圍繞千億級產業集群打造,大力推動智能產業、數字經濟等新興產業發展,積極培育電子制造、生物醫藥等領域“隱形冠軍”企業,搶占全球新一輪產業發展制高點。聚焦大數據、人工智能,加快摩托車、機械制造等傳統產業轉型升級,加強口岸經濟、總部經濟等發展財稅政策支持,持續推動產業轉型升級。三是加大對民營經濟的支持力度。加強民營經濟發展對接,及時幫助民營企業解決發展中難題。鼓勵成立政策性銀行向民營、中小微企業發放貸款,及時撥付民貿、民品貸款貼息等專項資金,多舉措降低企業用電等生產經營成本,營造良好的民營經濟發展環境。

(四)深化內陸開放高地建設,激發外經貿發展活力

加大對外開放力度,推動開放經濟高質量發展。一是努力推動外貿平穩增長。疫情下重慶對歐洲、東南亞等出口仍保持較快增長,要繼續加強東盟等“一帶一路”新興市場開拓,擴大出口信用保險覆蓋面,加大外貿企業的稅費支持力度,支持企業積極利用跨境電商平臺拓展國際市場,挖掘出口增長潛力。同時,簡化通關通檢、外匯結算、出口退稅等環節流程,為出口營造良好環境。二是加強開放平臺和開放通道建設。進一步加強西部陸海新通道、中歐班列(渝新歐)等國際大通道建設,積極推動跨境電商、保稅加工等開放經濟新業態、新模式發展,加快形成通道帶物流、物流帶經貿、經貿帶產業的發展新格局,推動中新(重慶)戰略性互聯互通示范項目、自貿試驗區、兩江新區等開放平臺提檔升級、協同發力,提升產業、資金、人才等要素集聚力。三是多渠道提升外資利用水平。依托智博會、市長顧問團年會等展會平臺,積極爭取一批外資新項目簽約落地,鼓勵外資企業增資擴股,積極引進外資大項目、總部機構和國際產業合作園區等,拓展外資利用渠道,提升外資吸引力。

(五)全面深化改革推動創新,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加快實現以改革促發展,增強經濟發展活力。一是著力增強創新發展能力。高標準推動重慶高新區和西部(重慶)科學城建設,引進國內外知名高校院所來渝設立分院、分所和實驗室,加快高精尖創新人才、創新團隊引進,建立以企業為中心的政產學研聯合體,圍繞市場需求加大科技創新,加快突破“卡脖子”技術,促進科研成果高水平轉化,提升創新發展水平。二是加強重點領域改革力度。圍繞落實國家新型城鎮化、產業發展、投融資等改革試點任務,深入推進全市投融資、國有企業、戶籍制度、要素市場等重點領域改革,加快破除經濟發展的體制機制阻礙,提升市場化發展水平,進一步激發經濟發展活力。三是打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營商環境。持續深化“放管服”改革,進一步壓縮項目審批時限,落實外商“服務管家”制度和投資便利化措施,積極開展法律咨詢、國際商務敦促履約等法律服務,保障各類市場主體平等準入和有序競爭。

(六)多措并舉擴大社會就業,強化人才引進和培育

加快落實“穩就業”和“保就業”舉措,完善人才引進和培育體系。一是增強重點人群就業保障。拓寬高校畢業生就業渠道,擴大“三支一扶”計劃等基層服務項目招募規模,在政府投資開發的創業孵化基地、小微企業園等平臺安排一定比例場地,免費向高校畢業生、失業人員、退役軍人、農民工等群體提供,支持靈活就業,加大困難人群就業保障,鼓勵企業吸納社會就業困難人員。二是加大就業、創業培訓力度。大力開展職業技能培訓,對農民工等重點群體實施專項培訓,擴大培訓規模、延長培訓時間,落實培訓補貼,提升職工就業技能、緩解就業壓力。三是加快高端及技能型人才引進和培育。立足全市產業發展需求,制定相關領域專項人才引進政策,完善人才在住房、就醫、子女入學等方面的優惠政策,提升對高端人才和技能人才的吸引力。

附表 2020年及2021年重慶市經濟發展主要指標預測

注:地區生產總值(GDP)及增加值的絕對值為現價,增速為可比價。

[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重慶市經濟信息中心)宏觀經濟研究課題組
主研:易小光 丁 瑤 余貴玲 羅叢生 張 超 張 佳 施小蘭

鄭淑媛 楊 梅 陳 可 賀詩倪 趙 飛 成秋明]


(1)由重慶市綜合經濟研究院宏觀經濟研究課題組研制,選取工業、投資、消費、外貿、信貸、財政收支、消費價格等宏觀月度指標合成,主要反映全市宏觀經濟基本走勢。

(2)創新發展動力源:京津冀地區、長三角地區和粵港澳大灣區;綠色發展引領區:長江經濟帶和黃河流域;西部地區重要增長極: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

主站蜘蛛池模板: 交口县| 甘泉县| 长海县| 随州市| 榆林市| 西乡县| 淅川县| 德惠市| 南岸区| 禹城市| 分宜县| 女性| 阿勒泰市| 辰溪县| 同德县| 长白| 浠水县| 兴安盟| 神农架林区| 卢氏县| 巍山| 长丰县| 老河口市| 滦南县| 霍山县| 松江区| 邯郸市| 湖北省| 鲁甸县| 黑山县| 怀来县| 克什克腾旗| 西峡县| 武陟县| 汝州市| 绥化市| 天峨县| 边坝县| 蓝山县| 富裕县| 古交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