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第四節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重大意義

鄉村是具有自然、社會、經濟等綜合特征的地域綜合體,是農村居民生產生活的主要承載地,也是傳統文化傳承、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載體。鄉村興則國家興,鄉村衰則國家衰。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有效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路徑,也是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的戰略選擇,更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保障,具有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

一、是解決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的重要途徑

馬克思主義唯物辯證法認為,矛盾是事物運動發展的源泉和動力。正確判斷和處理社會主要矛盾,是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基本要求。新中國成立以來,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隨著經濟社會的發展而不斷變化。從1956年黨的八大指出,“我們國內的主要矛盾,已經是人民對于經濟文化迅速發展的需要同當前經濟文化不能滿足人民需要的狀況之間的矛盾”,到1981年黨的十一屆六中全會通過的《關于建國以來黨的若干歷史問題的決議》提出,“在社會主義改造基本完成以后,我國所要解決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再到2017年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我國社會主要矛盾已經轉化為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這是自1981年以來對我國社會主要矛盾表述的首次改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發展到一定階段的深刻總結,是黨的十九大的重大理論創新和歷史貢獻。

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不斷發展、各項事業不斷進步,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了新時代。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日益廣泛,不僅體現在物質文化生活方面,而且在公共安全、民主法治、生態環境等方面有更高期盼,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問題更加凸顯。“任何時候都不能忽視農業、不能忘記農民、不能淡漠農村;中國要強,農業必須強;中國要美,農村必須美;中國要富,農民必須富”。當前,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矛盾在“三農”領域表現尤為突出,既突出表現為城市和鄉村之間發展的不平衡,又明顯體現在不同地區之間農村發展不平衡上。一方面,與城市相比,廣大農村地區的發展差距較為明顯,除了經濟發展滯后、農業基礎不強、農民收入偏低之外,社會事業發展同城市相比差距也較為突出,一些優質的教育、醫療資源尤其是公共服務設施,集中分布在城市,在很多農村地區特別是西部農村地區幾乎體驗不到。另一方面,在東部、中部和西部的鄉村之間,也存在著很大差距。為此,《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將“堅持城鄉融合發展”作為新時代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基本原則之一,明確提出“堅決破除體制機制弊端,使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更好發揮政府作用,推動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平等交換,推動新型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農業現代化同步發展,加快形成工農互促、城鄉互補、全面融合、共同繁榮的新型工農城鄉關系”。由此可見,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能有效破解人民在追求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過程中出現的發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難題,為化解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開辟了途徑。

二、是補齊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短板的戰略選擇

農業農村農民問題是關系國計民生的根本性問題。新中國成立以來,中國共產黨將“三農”工作作為重中之重,解決了許多“三農”工作面臨的重大問題,農民的收入有了很大提高,農村的生活環境有了顯著改善,農業獲得了長足發展,取得了歷史性成就,農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不斷增強。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中國共產黨對全國人民的莊嚴承諾,是實現我黨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之年,也是14億中國人民的共同期盼。但對標對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我們仍需清醒地認識到“三農”領域依然存在著農村基礎設施薄弱、農村供水保障水平待提升、農村人居環境不理想、農村教育質量不高、農村社會保障不能滿足新時代需求等明顯短板。這些短板既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短板,也是我國現代化和鄉村振興的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廣大農村地區尤其是經濟社會發展比較滯后的中西部地區農村是重中之重、難中之難、堅中之堅。正如習近平總書記所言,“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最繁重的任務在農村,特別是在貧困地區。沒有農村的小康,特別是沒有貧困地區的小康,就沒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只有讓包括廣大農村地區特別是貧困落后地區農村的所有人共享經濟社會發展的繁榮成果,實現城鄉協同發展,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實現小康。

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正契合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征和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的歷史方位要求,旨在建立健全城鄉融合發展體制機制和政策體系,推動建立以工促農、以城帶鄉、工農互惠、城鄉一體的融合發展機制,健全覆蓋城鄉的公共服務體系,推動城鄉基礎設施互聯互通,完善統一的城鄉居民基本醫療保險制度和大病保險制度等,不斷提高城鄉基本公共服務均等化水平,不斷增強鄉村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只有實施鄉村振興戰略,補齊“三農”領域的短板,我國整體國力才能邁上新臺階,脫貧質量才會大幅度提升,小康成色才會更亮麗,鄉村振興的基礎才會更扎實,才能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讓農民成為有吸引力的職業,讓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不斷增強鄉村居民的幸福感和獲得感。《中共中央 國務院關于實施鄉村振興戰略的意見》提出“到2020年,鄉村振興取得重要進展,制度框架和政策體系基本形成”,這為補齊農業農村農民發展短板、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了重要保證。

三、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重要保障

目前,我們正處在“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我們既要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第一個百年奮斗目標,又要乘勢而上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征程,向第二個百年奮斗目標進軍。黨的十九大在科學審視國內外形勢尤其是國內經濟社會發展狀況的基礎上,提出在21世紀中葉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的戰略部署,即“第一個階段,從二〇二〇年到二〇三五年,在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第二個階段,從二〇三五年到本世紀中葉,在基本實現現代化的基礎上,再奮斗十五年,把我國建成富強民主文明和諧美麗的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是全國各族人民期盼已久的美好愿望,而農業農村現代化作為現代化的有機組成部分,在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中具有至關重要的作用。我國廣大農村地區人口眾多、發展基礎薄弱、振興難度較大。可以說,社會主義現代化能否如期實現,農業農村現代化、農民實現增收致富是其首要指標,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重要指標。

在這個意義上,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是新時代做好“三農”工作的總抓手,事關整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大局。實施鄉村振興戰略,推進鄉村經濟快速發展,推動鄉村社會治理和生態環境全面進步,提升廣大農民綜合素質,實現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不僅能夠為農業農村現代化的順利實現提供堅實物質基礎,而且能夠為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提供保障。

主站蜘蛛池模板: 教育| 金山区| 饶河县| 保德县| 海晏县| 万盛区| 梓潼县| 临漳县| 西乌| 华阴市| 巴东县| 南汇区| 岳池县| 永顺县| 金山区| 盐亭县| 顺义区| 水富县| 来安县| 庆阳市| 南平市| 曲麻莱县| 新乡县| 鄂尔多斯市| 明光市| 永顺县| 宜昌市| 大姚县| 布尔津县| 宁化县| 揭阳市| 澄城县| 礼泉县| 东乡族自治县| 九江市| 周口市| 温州市| 乌海市| 广平县| 商洛市| 沙雅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