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二、石家莊市文化傳承與創新發展的主要內容

石家莊歷史悠久,文化底蘊深厚,不僅擁有大量的物質文化遺產,也擁有眾多珍貴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這些非物質文化遺產是中華文明的瑰寶。保護好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優秀民族文化,對推進文化強市建設具有重要意義。

(一)非物質文化遺產

1.石家莊絲弦

石家莊絲弦又名弦腔、弦索腔、河西調、小鼓腔、羅羅腔、女兒腔等,是河北省特有的古老劇種之一,也是全國稀有的一個地方戲曲聲腔劇種。它流行于河北省大部分地區和晉中地區東部及雁北地區,是燕趙文化的代表,素有“一昆二高三絲弦”“昆高絲亂不分家”的說法。絲弦劇種起源于明代萬歷年間,石家莊絲弦有傳統劇目500多出,如《空印盒》《白羅衫》《小二姐做夢》《趕女婿》《金鈴計》《楊家將》《花燭恨》《生死牌》《宗澤與岳飛》等。與使用方言的地方劇種不同,絲弦是用普通話演唱的,沒有語言的障礙,更容易與觀眾產生共鳴。在日常生活中,人們將其用于填補勞動的空當,哼著民間小調兒,有點像陜北的“信天游”。

石家莊市絲弦劇團是1938年在劉魁顯等老藝人創立的“玉順班”和“隆順合劇社”的基礎上組建的,1953年正式更名為石家莊市絲弦劇團。在20世紀五六十年代,石家莊市絲弦劇團曾受到了周總理的五次接見,兩次進中南海匯報演出。1960年,絲弦《空印盒》被拍成了電影,絲弦成了石家莊的招牌。2006年5月20日,石家莊絲弦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為了傳承和保護這一傳統地方戲曲,石家莊市委、市政府專門下發了通知,推出了一系列振興絲弦藝術的舉措。政府投資開辦了絲弦專業學員班,由石家莊市藝術學校和石家莊市絲弦劇團共同培養,學生畢業后,大部分充實到了石家莊市絲弦劇團,為劇團補充了新鮮血液。2015年,新絲弦劇院投入使用,極大地提升了演出效果。2017年新年戲曲晚會上石家莊絲弦亮相國家大劇院。12月6-25日,“東西南北中”五路絲弦優秀劇目展演活動在石家莊絲弦劇院舉行,來自石家莊、保定、邢臺、滄州、山西省靈丘縣19個院團和班社帶來的20臺優秀劇目和一臺《五路絲弦名家名段演唱會》亮相河北省會舞臺。

2.常山戰鼓

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常山戰鼓發源于河北正定,其歷史悠久,早在戰國時期已具雛形,宋元時期已非常成熟,至明代已進入興盛,發展至今已有1700多年的歷史。石家莊市正定縣是歷史上“常山郡”所在地,“常山戰鼓”由此而來。常山戰鼓與山西威風鑼鼓、蘭州太平鼓、開封盤鼓并稱“中國四大名鼓”。常山戰鼓是由鼓、大鈸、中鈸、小鈸、小鑼等打擊樂器組合而成的一種民間清鑼鼓,是一門以音樂為主、樂舞結合的綜合性藝術,主要用于廣場表演。常山戰鼓曲牌繁多,大多由單獨的鑼鼓段子聯結而成。根據普查統計,常山戰鼓的傳統曲牌主要有《大傳帳》《二傳帳》《邁大步》《點將》《幺二三》《打柵子》《反接毛》等。上海舞劇院曾于1972年專程來觀摩常山戰鼓,并將全部鼓點錄音,贊譽他們是“所見到的鼓類中最富特色、最激動人心、鼓點最豐富的鼓隊”。常山戰鼓應邀參加了1990年“亞運會”藝術節開幕式表演;1991年獲河北省民間花會調演最高獎“優秀獎”;1992年參加了中國“蘭州首屆絲綢之路藝術節”開幕式表演,同年又參加了中央文化部舉辦的天津“南開杯”民間藝術邀請賽獲二等獎;1993年應邀參加了中國齊齊哈爾第二屆“觀鶴節”表演活動;還應邀參加了國際吳橋雜技藝術節第五、八、九屆開幕式,上海首屆旅游節開幕式;2008年7月參加了河北革命圣地西柏坡迎奧運圣火演出活動,在奧運期間3次進京進行奧運活動演出;2009年4月參加了山西洪桐中遠杯全國鼓王約請賽并獲得最佳表演獎;2010年,常山戰鼓參加了上海世博會河北活動周表演等。

當許多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都面臨困境時,常山戰鼓卻走出了一條打造民間藝術的品牌道路。首先,政府高度重視其傳承和發展,在資金和政策方面都給予了大力扶持。其次,市場提供了強大動力,商業演出多,發展前景樂觀,為戰鼓的傳承提供了內在動力。最后,走進校園。以正定弘文中學為典型代表,弘文中學把常山戰鼓列為體育課和音樂課的內容,摸索出一套寓教于樂的教學方法,使學生充分感受了中華文化的傳統魅力。近年來,在繼承常山戰鼓傳統曲牌的基礎上,正定人民又挖掘整理出了《戰鼓齊鳴》《十面埋伏》《兩軍對壘》和《勝利凱旋》等新的陣勢和曲牌。目前正定縣有各類戰鼓表演隊伍162支,表演總人數9000余人,每年參加各種賽事、慶典、演出活動300場以上。戰鼓表演已走出河北,擴展到了北京、湖南、江蘇等省市。演出檔次也不斷提升,從普通的商業表演、鼓王爭霸賽,到2008年奧運會、2017年全球浙商年會演出,常山戰鼓還多次出現在中央電視臺的節目中。古老的“常山戰鼓”文化,傳承千年而不衰,一代又一代鼓藝人,秉承匠心,傳承匠意,堅守工匠精神,在新時代讓“常山戰鼓”煥發出新的生機,輝耀世界。

3.井陘拉花

井陘拉花是河北省井陘縣傳統舞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之一。井陘拉花最早源于民間的節日、廟會、慶典及拜神時的街頭廣場花會,在唐代元和八年(813年)成書的《元和郡縣志》中就有相關記載。到了20世紀初,拉花已經十分盛行,成為當地百姓喜聞樂見的一種歌舞形式,有“山西梆子不離口,井陘拉花遍地扭”的說法。1996年,中華人民共和國文化部將井陘縣命為“中國民間藝術之鄉--拉花之鄉”。2006年5月20日,井陘拉花經國務院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2019年11月,《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保護單位名單》公布,井陘縣文化館獲得“井陘拉花”項目保護單位資格。井陘拉花的形成和發展,是“游動文化”和“大山文化”相互融合的結晶。在融合的過程中,它不僅承襲了其他舞蹈的特點,更主要是根據井陘特有的地域特征、風俗特征而發展形成了獨有的舞風。自20世紀80年代開始,井陘拉花日漸興盛,發展迅速,應邀重大演出接連不斷。中央電視臺等眾多新聞媒體向全國及海外多次播放、宣傳、介紹井陘拉花,此后井陘拉花走出國門,先后代表河北精品藝術參加在日本鳥取縣舉行的國際文化交流活動和美國舊金山華人藝術節,向世界人民展示和傳播中華傳統民俗文化的藝術風采。

4.深澤墜子戲

深澤墜子戲是河北省稀有地方劇種,也是全國稀有的地方劇種之一。廣泛流傳于河北省中南部、山西省東部地區。深澤縣是墜子戲的發源地和發展的中心。墜子戲唱腔獨特,以真聲唱字,口齒清楚,通俗易懂,優美動聽,具有傳統戲曲的特征,是融歌、舞、劇于一體的綜合性藝術。深澤墜子戲起源于20世紀30年代末期,由傳統的墜子書衍變而成。在演出過程中,說書藝人為引起廣大觀眾的興趣,穿戴戲劇服飾,簡易化妝上場,分角色表演墜子書,引起轟動,大大提高了觀眾的欣賞情趣,深受廣大觀眾的喜愛。從此,由二至三人的打板說書,逐步改變為墜子戲,20世紀50年代初形成墜子戲的雛形,逐步發展壯大,五六十年代達到墜子戲的鼎盛時期,廣大群眾觀賞墜子戲達到了癡迷地步,流傳著“賣了被子,看墜子”之說。深澤墜子戲是我國優秀的傳統戲曲文化。發掘、整理、搶救和保護深澤墜子戲具有較高的價值,其豐富的內容和獨特的藝術個性,在戲曲史上實屬罕見,對豐富和完善中國戲曲史,促進燕趙文化的發展,豐富人民的精神文化生活,建設文化大省將產生重要作用。

5.正定高照(中幡)

正定的民間花會藝術--高照(民間雜技)最具代表性的是新城鋪(附城驛)村。該村地勢平坦,農田肥沃,曾是2000多年前的古鮮虞國的國都。高照,又叫中幡,起源于民國以前,已有百余年歷史。據說,皇帝出行有盛大的儀仗隊,其中,幡旗必不可少。打舉幡旗的人在閑暇之時,就要弄幡旗,最終練得一身絕活。后來出宮,到正定,把此技藝傳給喜愛的村民,相傳沿習。高照所用道具主要是粗大竹料,其長短、粗壯不一,最重的有近72公斤。表演前把竹竿用龍鳳小旗纏繞,上豎兩把花傘,竿頂還要插十支雉雞翎等作為裝飾。表演者用竹竿在身上做出各種動作,基本相當于雜技中的頂竿。高照的表演主要在傳統節日、喜慶、農閑之時,表現農民在太平年間慶祝豐收等的喜悅之情,一般由幾個漢子輪流表演類似雜技的各種動作,動作靈活而多變,緊張又抓人。主要動作套路有:托塔、盤肘、二踢腳、雙武花、單武花、旱地拔蔥、孫猴背劍、二郎擔山、老虎大撅尾、跨籃等等。表演時,有鼓、樂、鑼伴奏,還有彩旗、竹幡助威。高照是正定民間花會表演的一個有代表性的重要項目,具有較強的地域性,在百余年的實踐發展中,形成了自己的特色,它有著多套套路動作,具有較強的藝術價值和觀賞價值。研究、整理這項技藝,對中國雜技及其他表演藝術有參考和借鑒作用。

6.桃林坪花臉社火

桃林坪花臉社火是一種歷史悠久的傳統民俗文化活動。大約在13世紀,在井陘縣小作鎮桃林坪村南楸樹梁進行了一場激戰,多員名將浴血奮戰,擊敗敵寇。后來,當地百姓為重現當時的戰斗場面,按老人的傳說,精心組織,刻苦排練,組建了獨樹一幟的花臉社火。桃林坪花臉社火描述的是三國、梁山等故事中各員名將的戰斗場面,共有16個回子,每個回子是一個故事(一場戲)。社火集中展現了勞動人民的智慧與才能,它涉及音樂、舞蹈、曲藝、雜技、武術、戲曲、工藝美術等眾多藝術門類。因桃林坪花臉社火臉型奇特,刻畫人物性格生動,架勢優美,對打順暢,武藝超群,在嘉靖年間被朝廷封為“皇綱護衛隊”。桃林坪花臉社火與其他社火不同的是,每個演員像古裝戲演員一樣,臉上都畫著臉譜,身穿古裝,使用真刀真槍進行表演,再現古代人物戰斗的場面。每個演員的臉譜奇特,是由本村老藝人使用祖傳秘方配制的顏料勾畫而成,一個臉譜代表一個人物。祖傳秘方配制的顏料分紅、白、黑、藍等色,色彩鮮明,畫在臉上不管演員出多少汗水,每種色彩之間都不會混淆,始終保持鮮明。桃林坪花臉社火世代相傳,生生不息,特別是在改革開放以后,在老藝人的傳承下,掀起了新一輪的社火高潮,多次被縣委、縣政府調演,并獲特等獎。2008年參加了河北省會石家莊迎奧運萬人長跑開幕儀式。2008年6月,桃林坪花臉社火被列入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7.耿村民間故事

民間文學是口頭文學,也是民間文藝中最基本、最常見的文藝形式。耿村民間故事是流傳于河北省耿村的中國民間文學,被譽為“中國民間故事第一村”“中國民間文學史上的重大發現”。該村地處冀中平原,隸屬石家莊藳城區常安鎮。朱元璋時代便有“北有京津,南有耿村”“一京二衛三耿村”的說法。南來北往的商人把他們聽到的看到的奇聞趣事講給耿村人,耿村人也把自己的故事、笑話講給他們聽,久而久之形成了豐富的耿村民間口頭文學。作為一種傳統民間文化,耿村故事包容萬象,上自開天辟地神話、風物傳說,各朝各代的人物和史實傳說,下至民國、抗日戰爭、解放戰爭和解放后的新生活、新人物,耿村故事形成了一條歷史長鏈,涵蓋20多個省區市、170多個縣市,串聯起來即是一部比較完整的中國歷代野史,正所謂“耿村故事甲天下,口碑歷史冠中華”。代表作品有《砂鍋記》《三代人比美》《蘭橋斷》《孫清元大戰孫二寡婦》《畫中人指點狀元兒》《新郎新娘入洞房的來歷》《藁城宮面的來歷》《太安神州游記》《虱子告狀》等。

1989年6月,在匈牙利布達佩斯召開的第九屆國際口承文學年會上,中國民協副主席賈芝特別介紹了耿村民間故事普查及耿村故事家群,打開了耿村與世界文化交流的大門。1995年,耿村被文化部命名為“民間故事之鄉”。僅1997-2011年,美國故事協會、美國國際人民交流協會、美國女媧故事講述團等團體就曾8次到耿村進行文化交流活動,耿村民間故事逐漸在世界舞臺上嶄露頭角。1987-2015年,經歷12次大型民間普查,記錄整理出耿村民間故事、歌謠等資料7000余篇近5000萬字,其規模、歷時、收獲在河北省都是史無前例的。中國臺灣著名民間文學專家金榮華教授稱:“耿村故事的規模是世界第一的。”截至2017年,關于耿村民間故事的專著有18部,共計955萬字,其中2006年出版的《耿村一千零一夜》,收錄了1000多個精選的耿村故事,既有傳統的民間口頭故事,又有世紀之初產生的當代人物笑話和新幻想故事,被譽為“中國版的《一千零一夜》”,并獲得中國民間文藝山花獎。同年6月,耿村故事作為口頭文學被列入第一批國家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耿村民間故事在傳承中不僅注重當代人繼續對原有故事進行挖掘和繼承,更結合時代主旋律創作出了新作品,近200篇以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國夢等為主題的新故事在微博、博客等新媒體上更新,讓更多人了解了耿村民間故事。2015年,由石家莊藁城區委宣傳部與點點傳媒合作制作的26集動畫片《耿村民間故事》登陸河北電視臺,作為全國第一部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題材的動漫作品。截至目前,已記錄、整理出耿村民間故事6000余萬字,先后編印內部科研卷本《耿村民間故事集》5部,公開出版了故事家專集和研究性著作10部,計955萬字。耿村民間故事現象引起國內外學界關注,日本等外國學者曾專程到耿村考察,還舉辦過國際學術研討會。

8.南張井老虎火

南張井作火技藝,相傳為先祖于康熙初年在山西充啞三載偷師而得。世代相傳的“偷老桿”習俗,就是為了紀念這位煙火宗師。清朝后期至新中國成立前,南張井村煙火一直是縣城元宵花會的壓軸戲,被視為“官火”。井陘縣家喻戶曉的歇后語“張家井叫閨女--看火”,足證其名氣之大。老虎火的流程主要是:將干柳木劈開燒成木炭,置以甕中灑水覆以濕布,而后晾干灑酒用石碾碾成塊狀,再晾干用搟杖碾爛過以籮,配以硝和硫黃,即成藥。主要火種有:起火、鍋子火、傘火、老虎火、三國故事火、老桿火等,種類繁多,內容豐富,總計120多種。其中老桿火桿高四丈八尺,下聯21條火線,穿以“來回碼”,分“四門周底”“五馬破曹”“八陣圖”三個圖案。桿上依次主要有“葡萄火”“十二連燈”“老爺開門”“八角青龍”“仙鶴透蛋”等,主要內容是承前續寫三國故事。南張井煙火火種多樣,“老虎火”是最具特色的火種,故以此命名。南張井老虎火距今已有300多年的歷史,它的關鍵在于制藥工藝特殊,用這種特殊工藝制成的火藥燃點低、燃燒快,在低空燃燒中不會對人造成傷害。南張井老虎火顯示了明清煙火本色及傳統工藝制作。因主要原料為柳灰、硝、硫黃,燃放時不等花火落地,燃燒點已過,故安全系數高。每逢正月十九,赤裸著上身的漢子們拉著噴火的“老虎”在山道上狂奔,火在“虎”身上,人在火焰中,人騰虎躍,火樹銀花,五彩斑斕,輝映著整個夜空,使群眾眼花繚亂,流連忘返,甚是壯觀。南張井老虎火多姿多彩,再現了明清時代鄉風民俗,傳承著勞動人民的聰明才智,表達了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具有特殊的民間美術研究價值。

(二)井陘鄉土文化

井陘縣位于河北省西部邊陲,冀晉結合部,太行山東麓,素有“太行八陘之第五陘,天下九塞之第六塞”之稱,乃冀通衢要沖,歷代兵家必爭之地。馳名中外的韓信背水之戰、著名的百團大戰,井陘都是主戰場。井陘縣文物古跡數量眾多,種類齊全。從上古時代到隋唐以后,各個時期多有遺存,如古長城、古城垣、古驛道、古寺廟、古橋梁、古窯址、古石刻、古墓、古宅院一應俱全,具有重要的歷史地位。其中井陘縣于家鄉的于家石頭村,是河北省唯一一處古民居省級文物保護單位。各級文物保護單位33項,井陘古驛道、井陘舊城城墻、井陘古瓷窯遺址均被列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省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有宋古城村的文廟、城隍廟、皆山書院、王家大院、大石橋,小龍窩村的龍窩寺石窟,于家村的古村落。除此之外,寺院廟宇、樓閣、橋梁、碑石題刻、傳統民居、古樹名木等各種歷史遺存,囊括了歷史遺存的大多種類別。現有35個“歷史文化名村”和1個“歷史文化名鎮”,其中國家級、省級各3個,7個村落已列入《中國傳統村落名錄》。

(三)正定古城文化

古城正定,位于石家莊市北15千米處,歷史上曾與保定、北京并稱為“北方三雄鎮”。正定城池雄踞滹沱河北岸,西控太行八陘中位置最重要的井陘口,自古以來就是溝通京畿與華北平原,經略河北與山西的咽喉要地,境內有仰韶文化、龍山文化和殷商文化古跡遺存,素有“三山不見,九橋不流,九樓四塔八大寺,二十四座金牌坊”之稱。正定古城已有1600多年歷史,東晉時土筑,北周時石砌,唐代擴建為土城,明朝擴建后改為周長24華里的磚城,現存正定城墻是明代遺存,城垣殘存8106米。正定出土文物證明,早在7000年前,這里的先民就掌握了比較先進的捕魚狩獵、農業耕作和植桑養蠶技術;在6000年前,就發明并廣泛使用多種石質和骨質農具,馬可?波羅曾在“行記”中稱正定“是一貴城”。1994年,正定被國務院評選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

佛教文化在正定古城是最具歷史特征的文化遺址。隋唐時期,當地佛寺多達190多座,被人們稱為“中華文化興盛時期的佛教重鎮”和“佛教文化博物館”;唐代開始,正定佛學研究十分興盛;宋元以后,歷代帝王不僅頻頻到此禮佛,還多次布施修葺,使得正定在佛教歷史上的地位和影響越來越顯要。中國十大名寺之一隆興寺海內聞名,始建于隋朝,也是我國北方最大的一座皇家寺院,寺內正中的摩尼殿,布局奇特,彎梁斜柱,呈“十”字形,是世界古建筑孤例,梁思成先生曾稱贊這種建筑形式只有在宋代的畫里見過,并將其編入《中國建筑史》;寺內銅鑄千手千眼觀音堪稱世界之最,倒坐觀音被魯迅先生驚嘆為“東方美神”。開元寺鐘樓是中國現存的唯一唐代鐘樓;天寧寺凌霄塔、開元寺須彌塔、臨濟寺澄靈塔、廣惠寺多寶塔等造型奇特,建筑精美,具有極高的建筑學、美學價值,被譽為“古建藝術寶庫”;臨濟寺澄靈塔,是保存臨濟宗創始人義玄法師舍利的靈塔。

河北省委書記、省人大常委會主任王東峰在正定進行調研時強調,要科學推進古城保護重點工程建設和管理,切實保護好其歷史文化價值。秉持正確的古城保護理念,堅持重在保護,傳承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完善古城保護規劃體系,在保持古城風貌的基礎上,加大對古城的改造提升,完善配套功能,切實增強古城的活力和吸引力;堅持跳出古城保護古城,疏解與古城保護、利用不相適應的功能,加強與石家莊城市總體規劃的緊密銜接,推動正定發展融入河北省會發展大局;優化正定產業布局,推動新城與古城錯位發展,大力發展旅游產業、教育產業、醫療產業、會展經濟以及高新高端制造業等,推動創新發展、綠色發展、高質量發展。

(四)古中山國文化

1974-1993年,河北省考古工作者在平山縣三汲鄉一帶進行了艱辛的野外發掘,揭開了塵封2000余年的神秘王國--戰國中山國的千古之謎。戰國時期由白狄族鮮虞氏建立的中山國,是與“戰國七雄”齊名的“千乘之國”。古中山國始建于春秋末年,戰國中期達到鼎盛,后為趙國所滅。中山古城是戰國時期重要都城之一,是少數民族文化和中原文化融合的重要見證和遺產。因其史料記載甚少,被稱為“神秘王國”。中山古城遺址發現于1973年,在之后的考古調查、勘探和發掘中相繼發現了城垣垣基、城內各處遺址11處、古道路、城內外的墓葬區(包括王陵區和一般墓葬區)、東面小城(靈壽東城)及城外西南部的祭祀遺址等,出土文物1.9萬余件,造型獨特,做工精細,堪稱“國寶”,先后到美、德、日、法等國家展覽,震驚中外,轟動世界。其中,國寶級文物--錯金銀四龍四鳳銅案,是我國考古史上第一次發現的先秦案架實物,其文物價值、史學價值、考古價值都無法估量。這件銅案雖然只有30多厘米高,但完成整個案座需要24次鑄接、48次焊接、138塊泥模、13塊泥芯,工藝之復雜,制作之精美,實屬罕見。另一件“刻銘鐵足銅鼎”上面刻有77行469字的銘文,是我國迄今發現的戰國時期字數最多的一篇銘文。故都后靠林山,突起平原,境內文物古跡眾多,唐太子墓塔群亦為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佛堂、陰陽柏等均為省級文物保護單位,萬壽寺是遠近聞名的佛教圣地。

黨中央高度重視文化建設,習近平總書記多次就深入挖掘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做出重要指示,為做好新時代文化建設工作指明了方向。近年來,石家莊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中山國文化保護開發工作,成立了中山國文化保護開發工作領導小組,并組織開展了中山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規劃建設等多項工作。中山國王陵文物陳列館通過對遺址生態環境恢復性建設,結合陳列展廳等現代展示手段的運用,將華夏民族源遠流長、博大精深的古中山文化展現給國內外的觀眾,促進歷史文脈的保護、延續和發展。中山古城考古遺址公園是石家莊首個立項成功的國家考古遺址公園項目,對平山、靈壽及整個石家莊市的考古保護和發展起到重大的推進作用。中山文化作為石家莊歷史文化根脈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山古城國家考古遺址公園的建成,極大地促進平山、靈壽兩縣和整個石家莊市的社會、文化、科學發展,還通過挖掘戰國中山文化,打造文化產品,實現“戰國中山文化+文化產品+中山旅游+文化經濟”的融合發展,努力把戰國中山文化旅游帶入京津冀旅游圈。由中央電視臺、中共河北省委宣傳部、河北廣播電視臺、河北省文物局、河北省中山國文化研究會聯袂巨獻的大型紀錄片《中山國記憶》,利用大量文物、專家講述和情景再現等手段,打造這個神秘王國璀璨的圖景,全景式再現這個神秘王國悲壯的歷史,展示中華民族融合發展過程中不可或缺的一頁。

主站蜘蛛池模板: 江津市| 横峰县| 大厂| 洛扎县| 天长市| 恩平市| 田林县| 浏阳市| 乡城县| 轮台县| 乡宁县| 吉木萨尔县| 明光市| 巍山| 运城市| 武邑县| 甘肃省| 大足县| 滕州市| 公安县| 潜山县| 达日县| 济源市| 晋城| 和龙市| 化德县| 阳高县| 江津市| 汉沽区| 河南省| 岱山县| 文山县| 宁城县| 泗阳县| 德保县| 甘德县| 涞源县| 黔江区| 文化| 阜阳市| 金门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