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正山又名五峰山,因有五座相同高度的山峰。東南西北各一座。東方是東木峰,南方東火峰,西邊東劍峰,北方東源峰中間為東中峰,
東中峰山峰頂部平坦,一座寬大的道觀建在山頂之上,樹木盈盈,居四山的中心,靈氣濃郁。
東中峰上,道觀設有三道門,中間是正門,兩邊偏門,大門上黑底牌匾上書三個金字“東正道”,
山門香客來往,祈福上香眾多,
在進入道觀時,他們走邊上的偏門。門檻很高,一是為了把風雨阻擋在外面以外,也有隔絕塵世間的污穢與鬼魅之意。跨過了這道門檻,便可以“隔絕紅塵咫尺地,遁入玄境一重天”。善信們不可以腳踩門檻,更不能坐在上面,男客邁右腳,女客邁左腳入內。
拜神時是左手包右手的拱手禮,寓意為揚善抑惡,所以稱為“抱拳禮”。左手包右手寓意著負陰而抱陽,蘊含五行,內掐子午訣,外呈太極圖。拱手就是一個太極陰陽的圖案。
另一種是“作揖禮”,即一面躬身,一面雙手于腹前合抱,自下而上行禮。因舉手伴以躬身故亦稱“打躬”。又因身體彎曲成月牙狀稱“圓揖”。
神像是三清教祖,擺放是坐北朝南,中間供奉是原始天尊,左邊供奉是太上老君,右邊供奉是靈寶天尊。香爐一個,擺在供果的前方,每次三顆香,凈水杯3個。
供奉有香、花、燈、水、果五種供品,即“五供”或“五獻”。道經有云:“五獻皆圓滿,奉上眾真前,志在求懺悔,亡者早生天。”拜神時最常用的是香,香可以上達天庭,是溝通三界十方的媒介。上香時要凈手上三炷香。供神之花,梅、蘭、菊、竹四季之花為上品,次為水仙、牡丹、蓮花。敬神所用鮮花,清香芬芳。供果是“時新果實”。
面對神像,舉香雙手平舉至胸口,是謂“心香”,香頭至眉間高,即“叩天關”。行禮三次,默聲禱告,所祝之愿隨香煙直上九重。
上香時,右手持香左手先插中間一炷香,第二支香插在香爐第一支香的右邊,“香不過寸”,香與香間隔不能超過一寸,第三支香插在香爐的最左邊。(三連拍)行禮。上香是所由心香之愿,直叩天關,逕上九重,通天達地,以香傳信也。
陳夫人一行順著小道。慢慢向山上走去。半天行程,來到了道觀大門口。但見香客眾多,門外廣場三名道士身穿青色道袍,手拿拂塵,施禮接待。
一名道士迎向陳夫人,雙手抱拳施禮,
“夫人可有愿求。”
“我是陳家灣過來,拜觀音娘娘,麻煩道長引領”。
道士引領陳夫人走進大門。門后是影壁,上面有一個陰陽圖案。轉過影壁。后面就是無極殿。走進無極殿,
陳夫人點上香燭,虔誠跪拜下來。香絲如游龍。向神像頭部飄去。燭火閃動。朦朧中,一股煙絲下落,飄向陳夫人頭頂。轉瞬消失不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