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3章 移宮案(一)
- 從答題開始成為全球首富
- 華盛文方
- 2033字
- 2021-12-17 11:00:00
“話說朱常洛死的那天,方從哲就擬了賞李可灼的圣旨,所以讓一些言官對方從哲產生了懷疑。”
“說是有個言官叫做王安上疏彈劾方從哲輕薦狂醫,同時又故意賞賜李可灼從而來掩飾自己的過錯。”
“而御史郭如楚則是彈劾方從哲不應該賞賜進獻仙藥的李可灼,于是一大群言官紛紛上疏彈劾方從哲。”
“于是方從哲當時還是內閣首輔的時候,因為架不住那么多言官的彈劾,所以擬了一道太子令,罰了李可灼一年的俸祿。”
“到了十月,禮部尚書孫慎行和左都御史鄒元標上了兩道奏本,孫慎行指出,方從哲雖無弒君之心,但他有弒君之罪。”
“所以方從哲雖然想要辭掉內閣首輔的職位,來辯解自己并無弒君的意思,但他弒君的罪名卻是推脫不掉的。”
“后來方從哲上疏為自己辯解,可無奈當時的天啟皇帝朱由校還太小,架不住某些人的耳邊風,所以方從哲于十一月就離開了京師,但這事兒還沒完。”
“說是方從哲離開了京師之后,還是無法脫離干洗,朝廷之中要求徹查紅丸案的奏本那是越來越多。”
“某一天,天啟皇帝收到了方從哲從自己老家寄來的一份奏本,方從哲在奏本里說,老臣年老愚昧,未能阻止庸醫進藥,罪不容誅。”
“方從哲為表示謝罪,乞求天啟皇帝削去他的官階,以耄耋之身流放邊疆,以此來平撫朝臣們的怨憤。”
“沒多久,方從哲秘密給天啟皇帝上疏的消息就被一些大臣知道了,有些大臣還為方從哲開脫,天啟皇帝也是感到了方從哲的誠懇,但因為真相未明,所以他遲遲未做決定。”
“但就在這個節骨眼上,方從哲的老搭檔韓礦就站出來說話了,他把當時李可灼進藥和朱常洛死后的左右為難統統說了出來,而且說得很具體很詳細。”
“最后,他還說,紅丸案持續了一年多都還沒有得到解決,但真正讓朱常洛駕崩的罪魁禍首崔文升和李可灼都還沒有處置。”
“雖然這兩人亂用藥物,但他們的的確確是奉旨進藥,可以適當懲處,則紅丸案就不宜再繼續追究了。”
“韓礦這個人,在萬歷年間就非常有名了,是個老年之臣,為官幾十年來處事公正,受到了朝臣們的敬仰。”
“而他入閣后又伴隨方從哲一直在處置紅丸案,說出來的話,在朝堂上還是非常有可信度的。”
“說是韓礦的奏本呈遞上去之后,很快就使一場風波平靜了下來。”
“不多久,天啟皇帝朱由校下旨責問崔文升和李可灼兩人的罪責,并且于天啟二年,將崔文升發配南京,而李可灼則是被發配邊疆。”
“至此,紅丸案由于各自派系的爭斗而草草結束,但其中有些疑點還是沒有弄清楚。”
“所以紅丸案就成為了晚明三大疑案之二,主要疑點在于泰昌帝朱常洛的死,究竟跟他吃下的那顆紅丸是否有關。”
“天啟年間,大宦官魏忠賢掌權,他要為紅丸案翻案,于是因為聲討方從哲的禮部尚書孫慎行被革職流放。”
“有些因為抨擊崔文升的東林黨人也被魏忠賢懲罰,最要命的是,在魏忠賢的逼迫下,有個叫做高攀龍的大臣投池而死。”
“注意記住這個高攀龍啊,一會兒說到崇禎的時候還會再次提及他,并且會發揮巨大的作用。”
“好,紅丸案到這里基本上就已經結束了,因為不明確朱常洛的死是否與那顆紅丸有關,因此紅丸案也就成為了千古之謎。”
“好,說完了紅丸案,現在來說說晚明三大疑案之三的移宮案,這件兒案件發生了天啟年間,而且當時距離朱常洛的死也沒多久。”
“來,說正事兒,聽為師我徐徐道來。”
“這個,說是泰昌帝朱常洛有東李和西李兩個選侍,但后宮里還有皇后,皇貴妃,貴妃等等,選侍的地位是比較低下的。”
“天啟皇帝朱由校的母親在生下他之后沒多久就死了,于是朱由校和自己的同父異母的五弟朱由檢一同被托付給西李選侍照顧。”
“西李選侍為了控制朱由校,要求朱由校和她住在一起,但朱由校不干。”
“后來朱由校說,因為西李選侍毆打我的母親,才導致我的母親去世的。”
“注意啊,那時候朱由校還小,他父親朱常洛還是太子,掌權的還是萬歷皇帝朱翊鈞。”
“說是泰昌帝朱常洛繼位之后,朱由校就和西李選侍移居乾清宮。”
“當時西李選侍非常受到朱常洛的寵愛,于是朱常洛想把她冊封為皇貴妃,哎,但西李選侍拒絕了,她說我不想當皇貴妃,我想當皇后。”
“然而她還沒等到朱常洛的冊封,朱常洛就駕鶴西行了,半年之內連喪兩帝,新帝繼位之事關乎國家命運,因此朱由校的繼位成為了當時整個朝廷的焦點。”
“而這個天啟皇帝朱由校,因為他的父親朱常洛從小不得父愛,朱由校也差不多,自幼備受冷落,直到萬歷臨死前,才把他冊立為皇太孫。”
“朱由校的母親叫做王才人,雖然地位遠遠超過了西李選侍,但因為西李選侍受寵,所以他的母親王才人被西李選侍凌虐致死,死之前還說了,我與西李選侍之仇,不共戴天。”
“但因為朱由校從小就被西李選侍霸道的性格影響到了,說他終日涕泣,形成了懼怕西李選侍的軟弱性格。”
“現在來說說具體經過和順序,萬歷四十八年,公元1620年七月,朱翊鈞駕崩,朱常洛上位。”
“朱常洛繼位后,很快就把西李選侍和朱由校遷進了乾清宮,一個月之后,朱常洛駕崩,西李選侍就和李進忠控制住了乾清宮。”
“這個李進忠不是別人,正是后來大名鼎鼎的太監魏忠賢!”
“他們兩個聯手控制住了乾清宮,想要挾朱由校冊封西李選侍為皇太后,然而此舉遭到了朝臣們的強烈反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