官术网_书友最值得收藏!

  • 故事新編
  • 魯迅
  • 2000字
  • 2021-09-01 10:36:31

序言

這一本很小的集子,從開手寫起到編成,經過的日子卻可以算得很長久了:足足有十三年。

第一篇《補天》——原先題作《不周山》——還是一九二二年的冬天寫成的。那時的意見,是想從古代和現代都采取題材,來做短篇小說,《不周山》便是取了“女媧煉石補天”的神話,動手試作的第一篇。首先,是很認真的,雖然也不過取了茀羅特說[1],來解釋創造——人和文學的——的緣起。不記得怎么一來,中途停了筆,去看日報了,不幸正看見了誰——現在忘記了名字——的對于汪靜之君的《蕙的風》的批評,他說要含淚哀求,請青年不要再寫這樣的文字。[2]這可憐的陰險使我感到滑稽,當再寫小說時,就無論如何,止不住有一個古衣冠的小丈夫,在女媧的兩腿之間出現了。這就是從認真陷入了油滑的開端。油滑是創作的大敵,我對于自己很不滿。

我決計不再寫這樣的小說,當編印《吶喊》時,便將它附在卷末,算是一個開始,也就是一個收場。

這時我們的批評家成仿吾[3]先生正在創造社門口的“靈魂的冒險”的旗子底下掄板斧。他以“庸俗”的罪名,幾斧砍殺了《吶喊》,只推《不周山》為佳作,——自然也仍有不好的地方。坦白的說罷,這就是使我不但不能心服,而且還輕視了這位勇士的原因。我是不薄“庸俗”,也自甘“庸俗”的;對于歷史小說,則以為博考文獻,言必有據者,縱使有人譏為“教授小說”,其實是很難組織之作,至于只取一點因由,隨意點染,鋪成一篇,倒無需怎樣的手腕;況且“如魚飲水,冷暖自知”,用庸俗的話來說,就是“自家有病自家知”罷:《不周山》的后半是很草率的,決不能稱為佳作。倘使讀者相信了這冒險家的話,一定自誤,而我也成了誤人,于是當《吶喊》印行第二版時[4],即將這一篇刪除;向這位“魂靈”回敬了當頭一棒——我的集子里,只剩著“庸俗”在跋扈了。

直到一九二六年的秋天,一個人住在廈門的石屋[5]里,對著大海,翻著古書,四近無生人氣,心里空空洞洞。而北京的未名社[6],卻不絕的來信,催促雜志的文章。這時我不愿意想到目前;于是回憶在心里出土了,寫了十篇《朝華夕拾》;并且仍舊拾取古代的傳說之類,預備足成八則《故事新編》。但剛寫了《奔月》和《鑄劍》——發表的那時題為《眉間尺》,——我便奔向廣州,這事就又完全擱起了。后來雖然偶爾得到一點題材,作一段速寫,卻一向不加整理。

現在才總算編成了一本書。其中也還是速寫居多,不足稱為“文學概論”之所謂小說。敘事有時也有一點舊書上的根據,有時卻不過信口開河。而且因為自己的對于古人,不及對于今人的誠敬,所以仍不免時有油滑之處。過了十三年,依然并無長進,看起來真也是“無非《不周山》之流”;不過并沒有將古人寫得更死,卻也許暫時還有存在的余地的罷。

一九三五年十二月二十六日,魯迅。


[1] 茀羅特說 茀羅特,通譯弗洛伊德(1856—1939),奧地利精神病學家,精神分析學說的創立者。這里所說的“茀羅特說”,即指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說。他認為文學、藝術、哲學、宗教等一切精神現象,都是人們因受壓抑而潛藏在下意識里的某種“生命力”(Libido),特別是性欲的潛力所產生的。作者對這種學說,曾一度注意過,受過它的若干影響,后來采取批評和分析的態度。參看《南腔北調集·聽說夢》。

[2] 指胡夢華對汪靜之的詩集《蕙的風》的批評。《蕙的風》于1922年8月由上海亞東圖書館出版后,南京東南大學學生胡夢華在同年10月24日上海《時事新報·學燈》發表一篇《讀了〈蕙的風〉以后》,指責其中某些愛情詩是“墮落輕薄”的作品,“有不道德的嫌疑”。魯迅曾在《反對“含淚”的批評家》(《熱風》)中對胡文進行過批評。汪靜之(1902—1996),安徽績溪人,詩人。

[3] 成仿吾(1897—1984) 湖南新化人,文學評論家,“五四”時期文學團體創造社主要成員之一。早期主張文藝“表現自我”,追求“純文藝”。1927年至1928年間同郭沫若等發起革命文學運動;后進入革命根據地,參加二萬五千里長征,長期從事革命教育工作。魯迅的《吶喊》出版后不久,成仿吾曾在《創造季刊》第二卷第二期(1924年2月)發表《〈吶喊〉的評論》一文,認為《吶喊》中的《狂人日記》、《孔乙己》、《藥》、《阿Q正傳》等都是“淺薄”“庸俗”的“自然主義”作品,只有《不周山》一篇,“雖然也還有不能令人滿足的地方”,卻是表示作者“要進而入純文藝的宮庭”的“杰作”。成仿吾在這篇評論中,曾引用法國作家法朗士在《文學生活》一書中所說文學批評是“靈魂在杰作中的冒險”這句話說:“假使批評是靈魂的冒險啊,這吶喊的雄聲,不是值得使靈魂去試一冒險?”

[4] 《吶喊》印行第二版 1930年1月《吶喊》第十三次印刷時,作者將《不周山》篇抽出,因為篇目與過去印行者不同,成為一種新的版本,所以這里稱為“第二版”。

[5] 廈門的石屋 指作者在廈門大學任教時居住的“集美樓”。

[6] 未名社 文學團體,1925年成立于北京,主要成員有魯迅、韋素園、曹靖華、李霽野、臺靜農、韋叢蕪等。1931年解散。該社注重介紹外國文學,特別是俄國和蘇聯文學,并編印《未名》半月刊和《未名叢刊》、《未名新集》等。

主站蜘蛛池模板: 特克斯县| 阳高县| 遂溪县| 台东县| 临沭县| 稻城县| 洮南市| 鲁山县| 防城港市| 林口县| 惠东县| 常宁市| 错那县| 彭水| 涿鹿县| 苏尼特左旗| 威信县| 阳西县| 安新县| 南宫市| 墨竹工卡县| 太仆寺旗| 安顺市| 三明市| 阜阳市| 崇文区| 札达县| 东安县| 古丈县| 秦皇岛市| 湄潭县| 辽宁省| 三亚市| 衡水市| 大埔县| 玉树县| 临沭县| 高碑店市| 武汉市| 灵宝市| 克东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