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角網和大地的模樣
在圖7(甲)中,需要測量子午線上相差1°的兩點A、B之間的距離。但是,它們之間有山有樹又有建筑物,再加上地球表面的彎曲,幾千米外便是地平線,所以,A、B兩地是不能互相直接看見的。測量必須迂回進行。
我們可以在圖7(甲)中的a、b、c……各處立下標桿,組成一個“三角網”。立標桿的要求是:
(1)站在每一根標桿處都可以看到相繼的兩根標桿:在A處可以看見a和b;在a處又可以看見b和c;在b處可以看見c和d……
(2)第一條直線Aa的長度可以用很準的尺直接量出來,它是整個測量工作的基礎,因此稱為“基線”。

圖7大地測量中的三角網(甲)三角網;(乙)按比例縮小后作圖
測量就從第一個△Aab開始。我們知道,在一個三角形中只要知道一條邊的長度和兩只角的大小,就可以把另外兩條邊的長度求出來。這是平面幾何學或平面三角學中最簡單、最基本的問題。
在△Aab中,Aa的長度可以直接用尺量出來;測量它的兩個角也是輕而易舉的。例如,可以在A點先用測量儀器瞄準a處的標桿,再將儀器轉動一下進而瞄準b處的標桿,于是儀器轉過的角度便是∠aAb[圖7(甲)中用∠1來表示它]。同樣,可以跑到a點,測出∠Aab[圖7(甲)中用∠2表示]的角度大小。
于是,在△Aab中知道一條邊Aa的長度和兩個角(即∠1和∠2)的大小,就立即可以推算出Ab和ab的長度了。
當然,我們也可以換個方法來做。對于不喜歡計算的讀者(不過,對現代精密科學而言,懶于計算可不是好習慣),我們可以直接按比例作圖。比如,拿一張白紙,在它上面隨便點上一個點A1。從A1開始任意畫一條直線A1a1[圖7(乙)],要求它的長度比剛才量出的Aa(比如說,它是2千米吧)縮小若干倍——假定它縮小1萬倍,那么A1a1的長度就是20厘米。再畫一條通過A1的直線A1A2,使∠a1A1A2的大小就等于原先測量的∠1(例如,它是60°)。
接下來,我們再通過a1畫一條直線a1a2,使∠A1a1a2等于原來測量的∠Aab,即∠2(例如,它是50°),直線A1A2和a1a2相交于b1處。現在,用米尺量出A1b1的長度(為16.3厘米),將它重新放大1萬倍(這正是剛才作圖時縮小的倍數),就知道Ab的實際距離是1.63千米了。同樣,還可以知道ab的距離是1.84千米。
不過,當我們需要很高的精確度(例如,需要五位、六位甚至更多位的準確數字)時,作圖的方法就不能適用了。這時,仍然必須進行嚴格的計算。
總之,不論用什么方法,我們現在已經知道ab的長度。于是,測量工作可以轉移到圖7(甲)中的第二個△abc中進行了。在這個三角形中,現在已經知道ab的長度,我們將它作為基線,再測量一下∠abc[即圖7(甲)中的∠3]和∠bac(即∠4)的大小,就又可以算出ac和bc之長。
接著,又在△bcd中,將bc做基線,再測出∠5和∠6的大小,便可得bd@@和cd之長。最后,在△cdB中,基線cd之長已經求得,測量一下∠7和∠8,就知道cB和dB的長。根據上面量出、測出和求出的所有角度和線段,按一定比例將整個圖形畫在紙上,便可以從圖上直接量出AB的長度了。當然,我們再重復一遍,要想得到AB之間距離的精確數值,還得進行計算,僅僅靠作圖是不夠的。
這樣測量的結果是:地球上子午線每一度的弧長是111.13千米,即從赤道到兩極的距離是10 002千米。整個子午圈的長度則為它的4倍,即為40 008千米。
200多年前,歐洲人進行的一些測量已經初步表明,地球并不是一個完美的球體,而是沿赤道方向稍“胖”一些,沿兩極方向稍扁些。后來,這一結論又不斷被種種更精確的測量所證實。
現代測量地球的形狀和大小,除了用上述大地測量學的方法以外,還有所謂的“重力測量法”,以及利用人造地球衛星的“地球動力學測地法”。各種方法的聯合使用,已經使測量結果的精確程度大大提高。目前國際上采用的數據是:地球的赤道半徑a=6378.137千米,極半徑c=6356.752千米。人們常常談論地球的平均半徑,它的定義是:

人們還經常用f表示地球的“扁率”,它表征了地球“扁”或“胖”的程度:

也就是說,地球的兩極半徑只比赤道半徑短1/300左右。
總之,人類目前已經相當精確地知道自己的搖籃——地球的大小和模樣。而且,還一步步弄清它不僅是個扁球體,還更像一個“梨”狀的旋轉體。人造衛星的觀測表明,地球赤道本身也不是正圓形的,而是一個橢圓。不過,赤道上的最大半徑比最小半徑只長了100米左右。因此,地球實際上近乎是一個三軸橢球體。
總的說來,地球畢竟還是相當圓的一個大球。倘若把地球的直徑縮小1000萬倍,做出一個模型,那么它的赤道就是一個半徑為63.78厘米的圓,兩極半徑則是63.57厘米。用肉眼來看,根本不能發現它是扁的,你一定會以為它就是一個地地道道的大圓球呢。
現在,我們可以跨出自己的“家門”,開始測量離我們最近的天體——月球的距離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