將領私自調兵,往小了說,可以是事急從權,有錯誤,但不是原則性錯誤。可往大了說,也可以很嚴重,私自調兵,罪同謀反。
說起來,聶宇他們好像本來就是在造反,再用謀反罪來處理下面的將領肯定不妥。
聶宇略一思忖后說道:“這次出兵,我漢軍接連光復了公安、石首、監利、華容四縣,這是軍功,不能不封賞。”
這番話便是為何順安私自調兵南下的行為做了定性,既不往大了追究,而且還要有功封賞,來安下面的軍心。
不過,不往大處去追究,這不代表就完全不追究了。
聶宇做大將軍也做了有半年,也差不多快學會官面上的說話留一半,好讓下面的官員們有發揮揣度的空間。
光復了四縣,這是軍功,不能不封賞,但問題也不能不處理,不處理才是真的大問題!
馮修永自然聽出來意思,當下也是說道:“大將軍,何指揮使這次伺機出兵南下華容縣,看似是何指揮使自己一人問題,但說到底,這還是我漢軍軍制上的弊病。”
什么弊病?
無非將領只要一出征,就徹底失去了權力上的監管,等同于自由發揮,能聽軍令最好,不聽軍令的話,壓根沒人能夠制衡在外領軍的將領。
歷史上,這都不算什么罕見問題了,甚至還屬于軍隊里的常態化趨勢,還因此衍生出了“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
而歷代王朝的統治階級,為了解決軍隊上的隱患,同樣也想了很多辦法,具體可以歸納于三個核心要點:不久任、不遙領、不兼統。
再說的簡單些,便是定期換防加、不給軍將政治權力、不給軍將身兼數個軍區,讓他們變成純粹的職業將帥,而不是動不動又有兵權,又在朝廷上位列三臺,還能同時掌握幾十萬大軍。
而能同步達成三個條件的將領,其實也有,還頗有名氣,上了歷史卷子必考題目的那種。
誰啊?安祿山唄!
身兼三鎮節度使,手握大權,朝中有人脈,三鎮大軍盡皆淪為安祿山私兵,差點就把唐朝打沒了。
后面大唐吸取了教訓,開始了軍制大改革,讓太監掌握兵權,也不再信任武官將領。
聽到了這里,聶宇忍不住打斷道:“你讓本將軍也用太監?”
“大將軍,臣不是這個意思。”
馮修永一愣,解釋道:“臣是想說,大將軍可以不久任、不遙領、不兼統為治軍核心,再效仿前代王朝的做法,設立監軍官職,這監軍也不是非要用太監,同樣也可用文官,以此對武將達成制衡目的。”
“……”
一聽到要用文官來做監軍,本來還不太明白的聶宇這下終于知道了。
文武之爭啊!
沒辦法,聶宇地盤雖小,但也算是五臟漸漸齊全,那些王朝政權該有的毛病,漢軍當然也不能免俗,只是沒那么明顯和嚴重。
就算有文武之爭的苗頭,也不至于前期會誤事,頂多就是出現了派系,開始有著內卷合作并存的趨勢。
馮修永現在提出文官監軍,也不能說是蓄謀已久,頂多就是一波試探,而且也是真的在為漢軍,為聶宇這個大將軍考慮。
監軍制度風評不好,那是有人亂搞,可同樣的,在監軍制度下的軍隊也被牢牢束縛在皇權之下難以作亂。
不過,即便如此,這也不是什么好苗頭!
聶宇沉默了片刻,忽然張口笑道:“馮先生的建議很好,但目前還是不太實用,如今已至二月份,距清軍來襲最多不過一兩月。而且何指揮使所部,還剛剛拿下了華容縣,這消息傳至偽清官府耳朵里,怕是只會更快出兵,所以這換防換將的事情,還是不能去做,至少不能現在這么干。”
這話說的沒問題,有理有據。
馮修永拱手道:“大將軍說的是,是臣考慮不周,眼下還是以對抗清軍為重。”
聶宇又說道:“不過,關于如何改革治軍,本將軍這里正好也有一件好物,或許可以派上大用場。”
話音剛落,聶宇抬手就把桌上的大木箱子給端了起來。
這大木箱子打從會議剛開始的時候就擺在這了,因為聶宇這位大將軍一直不說,所以來開會的秘書官也沒人敢問,只當是大將軍順手帶著的私人物品。
現在,大將軍說是一件好物,這什么好物能用木箱子來裝,而且還能對改革治軍有著幫助,莫不是什么軍機檔案,或者前朝遺留下來的兵書?
可再厲害的兵書,那也都是死的,能比活人監軍用處更大?
聶宇也沒讓這些秘書官們疑惑太久,很快就把箱子里的好物給取了出來。
眾人定睛一看,這什么玩意?
烏漆嘛黑的顏色外觀,還有一堆奇怪的圖案紋飾,關鍵是其結構材質,稀奇古怪不說,還是鐵制的東西,這是某位名家鐵匠出手的工藝品?
工藝品?開什么玩笑!
要是但凡有個現代人過來一看……可能也看不出來這是什么,至少得查一下資料對照,才能曉得這是一部復古風的民用電臺。
嗯,純民用型號電臺,價格約等于整整兩塊“傳國玉璽”。
不是聶宇不想用對講機,實在是對講機距離太近,了不起幾公里遠,還可能受到天氣、環境以及其他對講機的干擾,引起通訊頻道的紊亂。
電臺就不樣了,貴是貴了點,但勝在比較穩定,可以直接拿來架設一個電臺基站。
這要是放到現代社會,民用電臺架設的基站,肯定沒啥卵用,因為大的基站太多,各種電磁波信號干擾下,會嚴重破壞民用電臺基站的穩定性。
可這是古代,兩百多年前的大清朝,要什么沒什么,電離層的信號環境好的出奇。
用民用電臺建立起遠距離通訊,完全沒有任何問題,通訊效果也只會比后來的電臺要更強大。
聶宇手里撫摸著這部斥巨資拿下的民用電臺,緩緩說道:“此為千里耳,與千里鏡一樣,都是本將軍通過特殊渠道,從南洋夷人那里弄過來的好東西,可瞬息之間就能傳達千里之外。”
“真能傳達千里?”馮修永大驚失態。
別說是他了,其他秘書官同樣也是大為震動,前面的千里鏡雖然讓人驚詫,但也不是不能理解。
因為明清本來就是眼鏡這類的鏡片工藝,馮修永還曾經跟著惠齡一道,有見識過南洋夷人的千里鏡,確實能夠遠距離視物。
聶宇拿出來的“千里鏡”不一樣,在馮修永眼里也無非是定制不同,或者南洋夷人的工藝又精進了不少。
可這千里耳不同,日行千里不稀奇,可瞬息千里就很離譜了。
這就相當于,大將軍府但凡有什么軍事命令,完全可以在荊州府就能給華容縣的漢軍下令。而華容縣的漢軍,同樣也能千里耳,把華容縣的軍情遠距離匯報給荊州府,讓大將軍府來拿主意。
這些秘書官不是傻的,很快意識到了千里耳到底意味著什么。
所有人都是目光熾熱,熾熱中還帶著復雜,有此好物,那還需要文官監軍干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