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核算單位轉移
經過農村人民公社工作條例“六十條”的學習宣傳,社員的思想安定了,參加集體生產勞動的熱情也逐漸起來了。1961年大力推行包工、包產、包投資的“三包”制度,擴大了生產隊的自主權,推行了定額記工、基本勞動日制,擴大了口糧按勞分配的比例,調動了社員的積極性。
1961年11月22日,縣上在金家莊召開了會計會,學習討論了基本核算單位的轉移。1962年元月10日大隊召開了干部和社員代表會,學習討論了基本核算單位的轉移。14日又開會討論了具體問題的處理。
中共中央《關于改變農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問題的指示》,提出把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由生產大隊改為生產隊。即人民公社“三級所有,隊為基礎”。按照這一指示精神,根據現有人口耕地等級,計算出各生產隊每年應交的公購糧任務。各項生產收入、各項支出、牲口財產的添置變賣、社員的錢物分配等,都由生產隊設賬進行核算。這樣從根本上擴大了生產隊的自主權,使社員與生產隊的利益更直接了,關心的程度更緊密了。
但是隊長的權限更大了,人選問題更重要了。隊長的好壞直接影響著三四十戶、一二百口人的吃飯穿衣甚至生命的問題。沒有一個好的相對穩定的隊長,這個隊是難以搞好的,社員是會遭殃的。
(農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是我國農村人民公社內部實行獨立核算、自負盈虧,直接組織生產和收益分配的經營單位。從1958年至1984年,農村人民公社基本核算單位經歷了由以公社為基本核算單位→以生產大隊為基本核算單位→以生產小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的變化,最終確立了“三級所有、隊為基礎”的以生產小隊為基本核算單位的體制,前后實施了22年。)